張明昂,經博15,經濟系。2018至2019年間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聯合培養。博士期間在Economics of Transition、《經濟學(季刊)》、《經濟學家》、《經濟學報》發表多篇論文,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兩次)、魏傑經濟學優秀論文獎學金、經管學院志願服務獎等。畢業後将就職于中央财經大學财稅學院。
張明昂
“博士生涯是一場自我修煉,其價值不僅在于做好學術研究這一本職,也在于發現自我、提升思維這些非學術成果。我們要做的,就是付出努力、享受過程。”
——張明昂
來與去,目标與探索
當聽到博士論文答辯老師宣讀決議的那一刻,我不禁想起了6年前自己被預錄取時的興奮。為什麼要來清華經管,為什麼讀博,可能是入學面試時老師經常問起的問題,也是我們需要一遍遍追問自己的問題。我想我當初的回答和大家一樣,清華嘛,來了肯定錯不了。站在畢業的當口來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我為自己感到慶幸。
博士畢業去做什麼樣的工作?我一直被這一苦苦困擾,入學時自己對學術研究一片空白,中間也幾經輾轉,最後竟然走上了學術的道路。之前我一直跟低年級學弟學妹們講要早早明确職業目标和選擇,朝着目标在博士期間做有針對性的努力(這也是導師一直教導我的),現在想來,無論政商學,一開始就有明确職業選擇的同學固然值得羨慕,但像我這樣的思想迷茫者也可以靠行動走出一條路(不過會曲折很多)。努力付出、做好本職,這是我的答案。我想這也可以稱作是行動決定思想吧,讓探索的“基層實踐”帶動頭腦的“頂層設計”,探索本身也是一種成長經曆。
讀博是一場修煉
做學術雖然是讀博期間的本職,但不是讀博生活的全部。畢竟不是每個博士畢業生都去做學術研究,博士期間的很多研究成果也難以再派上用場。我把讀博的“非學術“成果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是批判性和質疑性,或者叫“科學精神”,嚴格的學術訓練讓我們養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重新審視媒體網絡、社會大衆的說法,對于社會問題形成自己的判斷。與此相關的另一點收獲是學會享受心靈清淨,與自己獨處。在五道口的熙熙攘攘和喧嚣中享受這園子的清淨,在人生歲月中享受這五年青春的純粹。我時常會想,可能在以後的人生曆程中,再難以為了一個單純的目标做出這樣的苦苦堅持了吧。第三,與優秀的人同行。在清華總能遇到一群優秀的同學,無論是做人做事還是做學問,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這是一大幸事。大家一方面要多和同學進行學術交流合作,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這既可以幫助解決眼前困惑,也可以發掘潛在的長期合作者,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向師兄師姐了解職業發展去向和經驗,少走彎路。
做研究生就像坐過山車
學術永遠是我們繞不開的話題,但做研究的五味雜陳,做過的人體會最深。對我而言,讀博士最苦惱的階段是第三年,也就是從學習知識、閱讀文獻向寫論文轉變的階段。沒有idea、做不出結果,在一遍遍苦苦掙紮而未果之後,産生強大的挫敗感,甚至覺得自己不該把大好時光浪費在這些無意義的身上。事後來看,這種迷茫的探索過程可能是學術過程中的常見經曆,畢竟不是每個同學的研究都一帆風順。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堅持熬到這些痛苦探索和努力開花結果的那天。學術研究的樂趣在于探索新知的新鮮感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實現後者是明顯困難的,其更多是成功者事後的自我加持。因此,學術研究是一個苦樂交替不斷循環的過程,在每篇論文中都有這種經曆,從這個角度講,我覺得自己對學術的熱情是“間歇性”和“周期性”的。
當然,追求學術進步的空間是無盡的,随着國内經濟學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内學者在國際頂刊發表論文,這為我們這些“後生”提出了更大挑戰,不可謂不道阻且長,我們必須要明确定位、找準優勢、苦煉内功,才有可能行穩緻遠。
最後,我想說,學術并非讀博的唯一歸宿,也并非每個人的職業選擇,但卻是每個博士生的必經之路,因此,努力做好這項本職,應該是我們對于博士生涯的最好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