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商業銀行改革論壇紀要

供稿:學生記者 王堅
2004年4月17日下午2點30分,在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偉倫國際報告廳隆重舉行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研讨會,本次研讨會由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主辦,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經濟研究中心承辦,是經管學院建院20周年慶祝活動中學術方面的重頭戲。出席研讨會的有中國建設銀行行長、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顧問委員會委員張恩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職教授李劍閣,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名譽教授劉遵義,中銀國際首席執行官、經管校友李山,美國得克薩斯農工大學教授、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特聘教授田國強,高盛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校友胡祖六,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校友朱天,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即将成為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全職教授的校友李稻葵。研讨會由院黨委書記陳章武教授主持。
陳章武教授簡明的介紹了本次研讨會的宗旨及到場嘉賓後,嘉賓依次發言。
《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現代金融企業》
2點35分到3點,張恩照行長做了題為《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現代金融企業》的發言,發言首先闡述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三個顯著特點:第一,在加入WTO以後,金融業将要全面開放的背景下,實施改革具有戰略意義,四家國有商行的業務和資産規模已經占銀行業的很大比重。21.6萬億銀行業資本中,4大銀行占了55%,存貸款總額占60%,結算額占80%,其地位不言而喻;第二,嚴格遵守國際慣例和标準,在資本淨回報、資産淨回報、資本充足率、不良資産率、成本收入比、單一客戶風險集中度、不良資産覆蓋率等7個指标上嚴格把關,争取3年達到世界前100強銀行的中等水平以上,并且已經制定了每年每季度每月的進度表和考核标準;第三,改革的核心是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和産權結構,體現了國家“治本”的方略。
接着,張行長指出改革中的主要問題和進展情況。他說,國有銀行的整體競争力低下,表現在資産質量低、資本充足率低、金融産品單一、人才流失嚴重等方面,但差距僅僅是表象,實質問題還是公司治理結構。改革中的主要矛盾,是銀行的盈利目标與落後的體制和管理機制之間的矛盾。接着,他分别從風險管理、财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幾個方面,詳細回顧了國家近年來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下一步的方案是堅持以治理結構改革為核心全方位深層次推進改革。第一,建立高級管理人員的問責制度,并引入國内外的合格戰略投資者,完善股權結構。按照三權分立、三會分治的原則設定公司章程和股東大會,将健全的風險管理内控體系納入公司治理的範疇;第二,業務流程規範化、标準化,将風險控制納入業務流程。引用國際先進風險評價技術建立以信用風險為中心的風險管理體系,以資産負債為中心的預算體系,以客戶為中心的産品服務創新的業務流程,樹立“銀行價值最大化”的理念,完善資本約束機制、利潤報告體系、績效考評體系、資源配置體系。這方面,建行已經聘請了麥肯錫咨詢公司和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協助相關工作;第三,樹立人才戰略,建立一支從總行到分行專業素質過得硬的隊伍。
最後,張行長真誠的邀請在場的清華同學畢業後加入到建行改革中來。
《中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機遇和挑戰》
3點到3點30分,李劍閣教授做了題為《中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機遇和挑戰》的發言。李教授首先回顧了金融改革的曆程,并指出我們實際上一直在按照“分”的思路開展改革,例如:工商銀行從人民銀行中分離,建設銀行從财政部下屬的基建财務司分離,以及農村信用社從農業銀行分離,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後政策性業務從銀行剝離并成立了政策性銀行,以及信托業的剝離,都是分的思路下的改革措施。同時李教授又指出,國際上近年來的變化更多的是“合”,比如銀行業與證券業的混合、花旗集團旗下有保險、銀行和證券等多種業務。金融資本在國際範圍内大規模流動、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監管逐漸放寬、金融滲透加劇的條件下,混業經營已經成為了國際上的必然趨勢。一方面各國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做出分與合的不同選擇,另一方面從監管的角度看在中國實行混業經營也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考慮到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三家“混管”可能産生交叉管理和管理的空白點,加上以後可能還要整合監管,如果一直沿着“分”的思路走下去,“合”的難度在未來可能變得更大。
《商業銀行合并與分拆的效率》
3點30到4點,劉遵義教授做了題為《商業銀行合并與分拆的效率》的報告。劉教授從經濟學理論的角度主要闡述了分業與合業的标準,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幾點建議。首先,劉教授提出了為什麼要有監管的問題。監管的存在,是因為大衆的存款在銀行之中,并且有貸款風險,假如銀行沒有大衆的存款,或者銀行的存款都用來買國庫券這種無風險債券,監管就沒有必要了。接着他把分業分為兩個層面:部門間與部門内,并指出分的好處在于使監管更容易。此外,由于信息不對稱、資本充足率低的情況下道德風險問題以及央行作為最終貸款人可能使銀行額外承擔風險的問題,監管變得十分必要。混業還是分業,問題在于是否能夠加強商業銀行對風險的控制能力并且有利于監管。
混業的主要問題是,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利益的潛在沖突、金融服務的“打包”可能導緻市場力量的不公平集中、non-arms-length在混業後會增加。以安然為例,在處理安然資産的時候,JP Morgan Chase公司想要重整安然,安然公司提出隻有先提供bridge loan,即先給安然公司一部分資金才同意Morgan公司實施對安然的重組。Morgan答應了這個條件,然而為了投資銀行的利益卻犧牲了商業銀行的利益,損失了10個億的資金。
劉教授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将商業銀行的業務分拆,不一定既做存款又做貸款。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James Tobin就曾經提出過narrow bank的概念,即隻收存款,把所有存款都買國庫券而不放貸,對于這種銀行,可以不要資本充足率的限制,因為風險幾乎為零。同樣也可以有隻做貸款不收存款的銀行,比如在香港财務公司就不收受大衆的存款,日本銀行在海外市場隻經營同業拆借業務而不受存款。事實上,這種專門化、外包的思路在金融業内早已深入人心了,比如目前各公司的會計、估價、信用評級、貸款等等都是由公司之外的專門機構來負責,而這種做法的效率是有目共睹的。
劉教授總結他的發言說,最主要的思路是銀行能夠加強自我約束,比如可以通過提高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到20%的水平,同時可以考慮設計新的金融機構把一部分商業銀行的現有業務分拆出去,這樣可以達到降低風險和利于監管的雙重目的。
《西部銀行探讨》
4點到4點18分,李山作了題為《西部銀行探讨》的發言,發言自始至終充滿了拳拳的報國之心和曆史洞察力。發言一開始,李山學長就直爽的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對于現在的工作既喜歡又不喜歡。喜歡是因為投資銀行業務的确充滿了挑戰和刺激,不喜歡是因為這份工作太嫌貧愛富,錦上添花但不雪中送炭。(全場熱烈的鼓掌)他引用了中銀國際的前任首席執行官劉明康先生在當天上午慶典上的講話。他說,商學院的學生,不僅要有聰明的頭腦,更要有國際化的視野。但是,中銀國際現在實際上作的事情,就是把中國的好企業賣給外國!(全場再一次熱烈的鼓掌)因為往往那些真正有潛力、需要資金的企業中銀不屑于做,所以難以雪中送炭。字字珠玑中透露出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感。
李山學長回顧了自己從四川農村走出來奔波至今,最挂念的還是老家,是西部。他說,兩屆政府花了幾千億的錢在西部開發上,但是效果究竟怎麼樣呢?他用了自己每年回老家走的路為例子。第一次離開家的時候,188公裡從縣城到省城成都得山路颠簸不平,要走上整整一天。但是幾年後當他學成歸來,從成都到老家隻用了3個小時,成渝高速公路加上一段普通的公路大大便利了交通。然而再過一年3個小時又到不了家了,那段公路消失了。
李山由此說明兩個問題,第一,要改變西部的落後局面,必須有錢;第二,必須整頓吏治!(全場又一次熱烈的掌聲)
李山接着說,西部是半壁江山,僅僅隻靠幾千個億是不夠的,何況國家已經是赤字财政了。這裡的問題既有各級政府不會用錢的問題,更有貪污腐敗的問題。當然,整頓吏治不是一個搞金融的人的職責。那麼,如何為西部籌集到錢讓西部發展起來呢?
李山用了曆史上李鴻章辦船務的例子。一個地方官去找李鴻章借錢,但李鴻章回答他----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國家财政沒錢,即便有,借了你的話你不是國有股一股獨大了?(笑聲)李鴻章建議國家給他25%的錢,其餘75%的錢去找民營資本。(笑聲)實際上,這個公司就是招商集團的前身,洋務運動搞過無數的工廠,然而招商留到了今天,這充分說明了市場的力量。
李山緊接着用更凝重的語氣說,曆史上最成功的開發一個地區的公司,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盡管它為中國帶來了恥辱,但是我們仍然不得不承認他的成功。東印度公司最初不過是200個商人30幾條船,憑着英國政府的一紙空文就掠奪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無數财富。在其100年的曆史中,如果用現在的IRR算法,内在年收益率超過20%。這說明了無為而治可能才是明智的辦法。李山說:李鴻章的湘軍,不也是皇上給了一紙空文、找了一些農民就打敗了太平天國嗎?(全場鼓掌)
李山的建議是,成立中國的West China Company。(全場熱烈的鼓掌)國家的錢杯水車薪,但是如果依靠市場的力量,完全可能解決好西部的發展。西中國公司下的西部銀行,不僅要做商業銀行的所有傳統業務,也可以針對西部的特點搞銀團貸款、發行債券、小額信貸等等,但關鍵還是要得到最高領導人的支持。隻要産權多元化了,就能保證運作的市場化和高效率。
《外資銀行及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
4點18分到4點30分,最後一位發言人田國強教授做了題為《外資銀行及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發言。田教授從商行改革的問題、對策和治理模式的選擇三個方面作了闡述。首先,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問題,可以總結為兩個“兩難”:效率與風險的兩難,快與慢的兩難。效率低表現在不良資産高、資本充足率低、盈利能力差,三高風險包括經營風險、道德風險、社會風險。快與慢分别是受WTO的影響改革速度不得不快,制度完善速度慢。然後,田教授着重強調了對策和治理模式。他特别指出,隻要國有股還是大股,産權就不可能明晰,董事會還會聽命于任何的代理人的意見,預算軟約束問題依然會發生。考慮到中國的股東多是散戶,外部監督也不可能有力,實質上起不到監管作用。因此想改善銀行治理結構,在國有股是大股東的前提下,隻能是貌似神異。
唯一的對策,就是引進多元的戰略投資者,特别是國際資本,形成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和外資的制衡局面。這樣既能提高效益,又能降低道德風險,同時維護民族感情和國家安全。效益上,外資與民資可以對抗國資保證效益;道德風險上,國資與外資可以對抗民資;民族安全上,國資與民資可以對抗外資。
最後,田教授用“一二三四”作了總結——打破一種局面,引進兩類股資,形成三方制約,達到四個有利。即有利于明晰産權、有利于加強外部監督、有利于改善經濟制度環境、有利于建立現代銀行企業制度。
評論
4點30分,三位評論人走上講台依次對幾位發言人的觀點進行評論。
首先發表評論的是胡祖六學長,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李山的演講,豪情未減、壯志不衰”!赢得了台下熱烈的掌聲。緊接着他說“西中國公司一定會崛起,而且一定會超過東印度公司”,又使會場的氣氛輕松起來。他說從李山身上,可以看到經濟學、金融、曆史、人文素養集于一身的素質和清華的精神,言語中透露出真摯的同窗情誼。
進入正題後,胡學長總結了當前對于國家注資450億美元給中行和建行的做法的批評,第一是注資規模過大、成本過高;第二是方式上,為什麼不用财政、稅收等正常手段,而是采取外彙儲備這種偷偷摸摸的方式;第三,效果究竟會怎麼樣,會不會重蹈覆轍。胡學長認為,在這些批評中,最大最根本的問題,是道德風險問題。
盡管政府的支持,會從一定程度上增加道德風險,但是政府在商業銀行改革上的作用不可替代,無論注資還是監管。胡學長認為,中國的銀行改革一定最後要全部民營化,但是注資在改革的初期同樣不可缺少。因為銀行業與一般産業相比有不同的特點。第一,銀行的倒閉,比如ICBC,将意味着銀行體系28%的存款的損失,也就是上億的存款損失,這将導緻對支付系統、清算系統的巨大沖擊乃至信用系統的崩潰;第二,問題不是一個點,而是面,是一大片銀行将面臨破産的危機;第三,銀行問題的根源是在于政府把銀行貸款當作政策性工具,政府造成的爛攤子怎麼能不管?第四,國際經驗表明,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面臨銀行危機的時候,政府都要出面幹預,即使是對于私有銀行,亞洲、拉美、阿根廷、土耳其無一例外;第五,銀行問題規模之大、影響之深,僅靠銀行自身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有人說中國的成功在于漸進式改革,但是實際上恰恰是突進式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近些年取得了實效。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分稅制改革、外彙改革都是一步到位,反倒是國企改革、銀行改革的效果反而差,一而再,再而三。胡學長感歎:銀行改革的曆史上已經三次撥款了
胡祖六學長指出:政府不但有必要,也有能力注資,考慮到GDP的快速增長和外彙儲備的充足,中國完全有資源也有能力承擔銀行改革的成本。
4點45分朱天教授進行評論,他表示完全同意田國強教授的觀點。他認為,國企改革與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有相當大的相似性,并從理論上總結了世界上經濟學家的看法。對這個問題,主要有兩種理論,一是預算軟約束理論,二是激勵理論。預算軟約束包括兩個層次,一方面政府買單是銀行問題的源泉,另一方面國有銀行也成了國有企業的預算軟約束的源泉。激勵理論主要是考察代理人和委托人的關系。具體到國有商業銀行的問題上,可以歸結為“三力缺乏綜合症”——權力,經營動力和赢利能力。
最主要的解決辦法,還是引進合理的所有者,即田教授提出的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關鍵還是打破“甯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觀念,所有者=出資人,朱教授反問道:既然他把錢給了你你還怕什麼呢?
4點56分到5點8分,李稻葵教授做了最後的評論。他說因為李山、朱田和胡祖六都是他的老同學、好朋友,所以他不直接評論,而是從國際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距離産生美”。(笑聲)
他說:哈佛大學的施萊佛教授曾經對1995年以前60個國家的數據做過分析,得出這些國家的前10大銀行中,國有股的比例為38%,李教授對其數據作了補充,擴展到1995-2001年,95年這個比例為60%,2001下降到30%,表明95年到2001年各國對銀行也都做出了大幅度的調整或改革。
這些國家的改革,基本模式無外乎三條途徑:産權改革、引進外資、增加競争或者集中度。在理論上的8種組合中,實際上隻有3種最為廣泛的被采用。第一,産權改革+外資+增加競争,包括阿根廷、巴西、匈牙利等21個國家;第二,産權改革(即民營化)+增加集中度,包括以發達國家為主的法國、奧地利、比利時、丹麥、印度尼西亞;第三,産權改革+外資+增加集中度,包括澳大利亞、印度、捷克、意大利在内的9個國家。
經過定量分析,得出具體采取哪種途徑的國家具有的共同特征。産權改革:在初始國有化程度高、剛剛發生過金融危機、銀行呆賬多的國家,往往多采取産權改革,其中具體方式分成上市和直接變賣兩種,前者往往适合國有銀行在銀行業比重不太大的國家,後者則是比重較高的國家;引進外資:GDP增長速度較快、證券市場、股票市場占GDP的比重較小的國家;增加競争:發達國家、GDP水平高、國有銀行比重低、國有企業比重高、經濟開放度較低(比如資本賬戶不開放)。
他接着分析了三條途徑分别對經濟的影響,民營化改革後,民營部門經濟會上升、金融業發展有提高、銀行效率提高,但是股市流動性、回報率下降。最後一點的具體機制還在研究中。增加集中度後,資本市場發展提高、銀行效率有提高、對民營部門貸款有提高,這三個影響的機制也都尚在研究中。增加外資後,好的影響是銀行效率提高了,比如存差、利差的提高,不好的影響是股市的流動性和回報率降低了,同時對民營部門的貸款下降了。
最後李稻葵教授總結說,以上結果都是穩定的計量分析結果,但是具體機制還有待研究,希望能對大家的研究和改革實踐有所幫助。
由于論壇已經超時,陳章武教授允許在場參與者提一個問題。一位後排的女士提問作為98年預測人民币在金融危機後不會貶值的少數學者之一的胡祖六學長,近期央行頻繁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情況下,存貸利率會不會發生變化?中國的經濟會不會有通脹的風險?胡學長表示同意存貸利率可能有調整,盡管消費物價指數由負值變化到2.8%,但這隻能說明中國走出了緊縮,但對于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而言,隻要消費物價指數不超過5%都可以接受,當然也要警惕通脹,特别是房地産部門。
筆者小結:
本次研讨會邀請了學術界的著名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應該說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這一熱點和焦點問題,盡管最後并未達成一緻的結論拿出改革的具體措施,但是學者們的思考無疑會對改革産生重大的借鑒意義,與會的幾位尊敬的學長,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業界的精英,都不僅僅展示出理論上的洞察力,更表現出對祖國的拳拳赤子之心,而這些都是我們後輩應當時時勉記的。(未經發言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