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争虎鬥盡顯能的經85
席永剛

三月的北京,還是春寒料峭的時節,但是,與校友的聯系和交流卻使我們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周六下午,按照約定的時間,我們在清華經管學院的咖啡廳見到了三位師兄,雖然畢業已經十多年,他們身上依然充滿着清華的銳氣和“行勝于言,追求完美”的精神。畢業後十多年的拼搏,他們也都在各行各業有所成就,而三位師兄恰巧代表三種不同的職業,丁傑師兄在著名的外企咨詢公司,王奇志師兄在大型國企,白羽是自我創業的民營企業家。交談在不知不覺中走向深入,說話的人和聽衆一起被帶入十多年前的氛圍中。
五湖四海盡相逢 ―― 初入清華
當時我們入學時有32人,中間有點變化。10個是北京的,20個外地的,10個省,每個省2人,我們一共有11個女生,是比例比較高的,氣氛也是比較活躍的,我們班男生女生關系不錯,談了幾對,最後成了一對,現在關系還不錯。當時經5在錄取時是清華第二高的分,生物是第一。後來這兩個系的人大都出國了。經管的學生有個特點,招收的學生在中學時就是比較積極的,大多是班長、書記等,因為是“經管”,大家認為搞管理的,都應該是比較活躍的,要有一些社會活動經驗等。
現在的經管兵強馬壯了,我們那時候就一個班,相對于其他無線電、自動化等大系,我們都是受氣的,搞運動會,分甲乙組,我們都是老弱病殘,與外語、生物等系分在乙組。
但小也有小的好處,在一個小圈子裡,大家都很熟悉,不同年級之間,象我們和經3、經4關系都比較好,宿舍都在14号樓,就在一個樓道裡。說起14号樓,是個新樓,在清華算是條件最好的了。但也有一些人不能适應,有個老聶,老說睡不着,原因是14号樓不是正南正北的,東偏南15度。
當時我們入學後先在精儀系的樓裡上了一段時間,好像是在9003大樓,後來到了老樓,就是現在的外語樓文南樓吧。當時學校的條件不能想象,大家就是念書,課餘生活最多的是打牌。
龍争虎鬥各顯能 ―― 憶當年“輝煌”歲月
我們班在學校裡還是比較有名氣的(除了前邊說的運動會比較郁悶),主要是比較活躍,在學校搞了不少的活動。
我們班經常出一些班刊等,效果都不錯,在三、四年級時我們班還評過一次當年世界、國内10件大事,貼在外邊,我(丁傑)還和胡子一起出去貼。
當時上大學時頭腦比較簡單,學校也比較封閉,至多出去到照瀾院買一些日常品,很少參加校外的一些活動。平時大家的學習還是很認真的,由于都是各地的第一第二名考來的,大家都在較勁。不過,課外活動還是搞了不少,平時主要是舞會,當時每周末都有舞會,就是在7,8,9食堂,晚上把桌子一撤,就成舞池了,當時大家對舞會還都比較感興趣,但也不是跳太複雜的,就是平四等基本步了。我們形容是周周歌舞升平。我們還辦過一次比較大的活動,以班級名義辦了一個赈災舞會,與學生會協商後,租了一個食堂,布置好場地後就開始售票,活動的收入都捐獻給了災區。
我們還曾經騎自行車出遊,當時有的同學不會騎車,還是由别人帶着去的,大夥勁頭十足,回來的時候,有幾個同學還走錯了路,跑到河北去了。
當時還流行跨校聯誼活動,我們班就和人大、北大一起搞了一個演講比賽,題目還比較有意思。每個班出幾個人,各個班的輔導員也出來講講話。
海闊天空任馳騁 ―― 學習和實踐
很快就開始了在清華上學的日子,首先是軍訓,不過我們還是住在學校的宿舍裡,變化不太大。大家都是自己帶的被子,教官要求疊起來,但都疊不成,後來就算了。軍訓時間是一個月,印象還是很深,教官叫安排長,要求比較嚴,經常唱歌。在軍訓結束時到體育學院,打了5發子彈。總體感覺我們的軍訓沒有拉出去的嚴格。
接着就開始上課了,但開始的時候,大家雖然知道經濟管理肯定有用,但對于學完管理信息系統到底應該能幹什麼,還不是很清楚,當時趙家和老師給我們講了一次講座,講我們的專業應該有三個支柱:計算機,經濟,數學,三條腿走路。最後定位說這一行做到最高層應該是系統分析師。當時還沒有CEO,強調MIS,理工科加上一點經濟,整個還是信息系統的角色。
現在清華比較開放了,開始從國際上請一些知名的教授講課,象楊振甯、桑頓等,對學院今後的發展很有意義。尤其目前的MBA教育,都是非常新的課程,越來越與國際接軌了。而當時由于經管是一個新型的學科,很多東西都是在摸索中前進的,課程也比較理論化。
有一門課,我(白羽)印象非常深,大5時,好像是選修課,“網絡”,當時我一下子就覺得這個技術将來前景非常好,雖然我考的分數不高,但我知道他的重要性,一種直覺。後來我在實際工作中,感到網絡真是太偉大了,大大的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其實信息隻要一公開,就會産生價值。
第一年金工實習,象上課,第二年搞社會調查,我(白羽)搞的是啤酒企業。第三年去的瓦房店軸承廠,當時因為有個幹研班,很多那個廠的,就把那裡做成一個實習基地,每年都有人去實習。
還參加團委組織的扶貧活動等,丁傑去陽原,幫他們搞發展報告等。還有一個同學騎自行車去山東進行社會實踐。王奇志去的大同,總共花費才70元錢,就是拿個介紹信,一般住老鄉家裡,或者住到學校裡,直接睡在課桌上。
曾經年少愛追夢 ―― 校園生活、卧談天下
說到班級之最,胡志斌算是最能侃的了;另外我們班的女同學也還是很漂亮的,人數也比較多,11個,在清華還是比較聞名的。當然,清華的女同學對男同學的要求就比較高了。當時我們周末都到别的學校跳舞,清華競争激烈,到其他學校開發,主要去北醫、北大等。
說到當時的節日,主要還是傳統的那些節,當時社會上都沒有過一些西洋節日的習慣,當時沒有女生節,也不知道情人節,但已經有聖誕節,但不象現在這麼重要。
那時大家思想比較活躍,為國家、為社會想的比較多,經常在夜裡就當時的熱門話題開卧談會,話題多談到國家、民族的發展,很是憂國憂民。
對今後具體的職業發展,大家談的并不多,對于經管這樣邊緣交叉類學科,對于将來到底要幹什麼,當時還是比較困惑的,雖然學了很多東西,但由于不知道将來具體要幹什麼,不知道如何與實際結合,也很難深入下去。聊天時也總是海闊天空,比較虛的方面。當時社會的分工也比較粗,隻是幾個大類,企業,國家機關等,内部的細分還不清晰,不象現在,咨詢師、會計師投行等職業很具體,可以根據未來職業有針對性地學習,當時并沒有這麼多選擇機會。從另外一個角度,在本科時期,不細分也有好處,廣泛涉獵,知識面盡量寬一點,如果劃分過于細,反倒把自己今後圈死了,不利于今後發展。
别情依依不勝訴 ―― 十年回顧
五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畢業前,由于當時的社會環境,考TOFEL和GRE的同學比較多,很多同學都準備出國,也是互相影響吧,我們班出國的大概有20人左右,現在有幾個回國發展了,大部分都安定了下來。
大家的職業分布比較廣泛,但象當時職業設計的系統分析師沒有幾個,在國外的,一部分人搞生物統計,醫藥統計等;搞計算機的有幾個,4-5個人;還有一個是做信用風險分析,在美運通;還有一個搞農業經濟。其實還沒有離開那三塊:數學、經濟和計算機。留在國内的在做各種各樣工作,我們三個就很有代表性,外資、國企和民營企業;我們所知道的同學中,有的在銀行,做投資銀行業務;有的在民營IT企業;有外資企業從事通訊行業的;有同學在國企正努力搞MBO……上海的一個女同學在房地産公司工作,是個詩人,開了一個書屋,學的是俄語;還有一個在孟加拉,與當時的一個留學生結婚;還有一個民營企業家,做汽車配件的生意;還有一個同學,從來沒有聯系過,從來不聚會,非常幽默,10幾年沒有換過公司。
4年前大聚會一次,是我們畢業10周年,國内的同學都去了,趙院長也參加了。我們圍坐一桌,挨個發言,一些沒有參加的同學還發信談了他們自己的感想,寫的都很感人。這次聚會對我們10年來的情況作了一個全面的回顧。
我們班還有一個網站,信息量比較大,包括我們自己寫的一些文章和照片等,網站是自己注冊的一個主頁www.jing5.com或www-users.cs.umn.edu/~jiang/j5/index.html 。
萬紫千紅總是春 ―― 個人感悟與殷切寄語
1、白羽:我當時的經曆比較豐富,現在想來感悟很多。
那時我在學校玩了一段麻将,感到很快樂。我當時有一箱子鋼蹦兒,是多年積攢的,後來麻将學會了,鋼蹦兒也輸光了,但技術練的很好,10打9赢。當時玩的時候感到無憂無慮,很快樂。後來89年快畢業時,我就到外邊勤工儉學,去各地做生意。當時大家生活費是每月60元的時候,我就已經月消費600元了,主要是印刷試卷,然後到全國各地推廣。當時我想法很簡單,想利用自己的勞動和知識使生活更好一點,認為18歲後就應該自食其力。放假時我勤工儉學有兩份工作,看樓門和翻譯資料。當時有同學問我假期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是否值得,我隻是認為要自食其力,當時已經有了一些經商的意識,也沒想到會影響到今後的道路。
我畢業後先到深圳,看到了南北在服務的思想理念上的差異,認為這是個巨大的商機。93年回北京,95年成立自己的公司。先是承包了一個印刷廠,因為當時北京還沒有服務的意識,我就利用了這個時間差,當時我就提出了核心競争力的理念。現在這個廠發展的還不錯。
畢業前有些驚險,由于我計算機不好,加上外出打工占用很多時間,可能算是比較另類,我被單獨答辯,8比1,讓我肄業,幸虧其中的程佳惠老師說不能草率決定,認為我還有潛力,應該多給我一次機會,就多留了一個月。後來回到清華,一位老師說,沒想到你還有今天的成就,當時大家認為你不務正業,但現在看來你是走到了前邊。我那時自己也認為在學校時經常去外邊打工不是很光彩,但現在看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生時段。我認為學校的教育應該實事求是,應該更加結合實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在大學階段,我感覺所學課程應該改一下,不能就是簡單的分數導向,應該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法。
另外一方面,清華應該加強人文方面的教育,如果缺乏人文方面的訓練,思想的深度會比較有局限性,很難有深度。教育應該與實際更多結合,一部分搞學術,其他應該向應用方向發展。否則,目前的效果,隻是把大部分都學生畢業後送出國,太可惜了。學校應該實事求是,允許大家不同的方向發展,不能僅僅關注分數,因為這時候學生應該有一定興趣分化了,允許一部分可以搞研究、學術,另外部分應該與實際多接觸。
現在國内的機會對畢業生來說不是很多,原因就在于所學和所用還是比較脫節。談到教育,教育就要與實際相結合,經管的名氣不在于有多少樓,多少試驗室,而在于有什麼思想,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将來物理形态的東西是非常有限的,13億人也不可能人人都象美國人一樣生活,地球受不了,怎麼辦,應該發展軟的力量,就是思想和創意,創意營銷,用軟文化向外推廣。就象韓國,非常小,但目前的韓流席卷中國,這就是軟力量。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人,應該自己的獨立思維,中華民族如果使民智開發出來,會更快發展。
2、丁傑:從我這幾年的觀察和工作經驗,也有一些體會:
每個人如何發展到具有這種獨立自由的思想狀态,從教育來說,也應該有一個能夠促進這種變化的體系逐漸形成,如果僅僅依靠個人通過偶然的機緣來感悟,可能比較緩慢。
說到清華的特點,清華和清華的同學感覺都比較穩,從這個意義上說,清華的精神更接近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相對來說,北大是另外一種風格,但都沒有錯,有差異是好的。
在清華我感覺最重要的還是在于把優秀的同學聚在了一起,清華的生源可以說是最好的,與這些優秀的人整日生活在一起,即使不刻意學習什麼,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都有賴于早年清華的一批大師級的人物為清華奠定的基礎和氣氛。
我們公司的員工有一半是清華的,普遍的印象是清華同學基本功比較紮實,也比較塌實和嚴謹,但缺點是都不太愛出風頭,不會表現自己。這一方面是學校傳統文化的影響,另外一方面,是學校有了這樣的校風後,有同類潛質的人就聚到了一起。
最後說點寄語吧:清華的這些基本風格今後還是不會改變的,還會繼續加強,每個清華人都要盡力使其體現到自己身上,這些在工作中都會逐漸顯示出威力。在學校學的那些基本分析技巧和知識,到工作中都能很快用上。所以要好好把握學校的這幾年時間,走出校園後,會越來越感到這段時間的寶貴性。
後記:采訪的2個多小時很快就過去了,總體感覺,85級的學長們都很優秀,求學期間過的又非常充實,而今經過10餘年的拼搏,基本上都事業有成,安定了下來。他們在工作中感悟也比較多,可能出于對清華的熱愛,談了很多感想和感悟,這些對我們這些後來者,既有意義又感覺份外親切。希望他們今後的路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