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2022年文科工作會議在建華樓舉行。在上午的主題研讨環節中,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教授郭迅華以“以内涵式發展促進高質量博士生培養”為題作主題發言,以下為發言全文:

郭迅華發言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受陳國青老師的委托,向大家彙報我們研究團隊在博士生研究工作當中的經驗和思考。我發言的題目是“以内涵式發展促進高質量博士生培養”。
我們的團隊來自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屬于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團隊的研究方向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研究視角注重管理+技術,特别是管理與技術的融合。研究所關注的管理,是技術賦能的管理理論創新。近年來的一些典型研究議題,包括智能系統服務當中的人機融合行為,機器學習中的行為偏差,增強現實、虛拟現實當中的感知行為機理等。研究所關注的技術,是管理導向的技術方法創新。近年來所關注的典型研究議題包括大數據小數據問題,新穎關系發現,面向管理的可解釋性建模等。
團隊的帶頭人是陳國青老師,團隊主要骨幹包括衛強老師、林麗慧老師、易成老師和我。團隊的五位骨幹教師每年每人至多招收一名博士生,所以團隊每年的招生人數通常為2-4人,在讀博士生總人數保持到12到18人之間。
多年以來,在陳國青老師的帶領下,團隊緻力于支持、引導博士生走學術發展道路,也取得一定成效。近五年來,博士畢業生的學術就業率達到大約70%。學術就業的畢業生多數在國内外高水平的高校就職。其中包括2019年畢業的王聰,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擔任助理教授。此外,張瑾同學在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任教,目前是副教授。陸本江同學在南京大學商學院擔任助理教授。同時,也有多名畢業生在海外知名高校獲得教職。2018年畢業的喬丹丹同學進入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擔任助理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的QS排名全球前15,在信息系統管理領域具備全球頂尖的學術實力。今年,何玉梅同學在美國杜蘭大學弗裡曼商學院獲得助理教授職位。這些充分顯示出我們的博士生培養所獲得的國際認可。另外,在陳國青老師擔任指導小組組長所培養畢業的博士生中,有超過40%獲得了學校、北京市或全國的優秀博士論文或優秀博士畢業生稱号。
回顧我們這些年在博士生培養中所做的工作,有四方面的舉措,可能發揮了比較重要的積極作用。
第一個方面的舉措,是在博士生指導的結構和方式中,逐漸形成了一種“三三制”協同指導的模式,以彙聚優勢資源,支持博士生學術成長。“三三制”的第一個“三”,是三人指導小組。每名博士生由3名教師組成指導小組,其中通常有一名教師來自其他研究團隊。第二個“三”,是三層研讨機制,包括團隊的大例會、指導小組小例會和針對特定研究議題的專題研讨。在專題研讨中,我們還常常針對議題特點,引入校外、海外的學者專家參與研讨,幫助學生在多維度的思想聚合與碰撞中獲得深入的指導與啟示。第三個“三”,是三視域協同,包括縱向視域,即指導小組視域;橫向視域,即團隊夥伴的協作、讨論、點評;跨域視域,即外部指導,包括已在外校就職的往屆畢業學生所提供的、兼具傳承色彩和外部視角的交流和指點。
第二個方面的舉措,是聚焦于中國特色管理情境,幫助學生把握創新機遇。首先,帶領博士生參與國家重大課題攻關,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及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專項,國家信息化專家委項目等。同時,積極拓展一線企業的研究場景,凝練中國問題。
第三個方面的舉措,是個性化規劃、設計學生的國際交換。力争讓國際交換合作培養帶來實質性的收獲,做到不虛一行。首先,幫助學生在出國前做好科學問題凝練和科學研究方法的雙重準備,而不是空着手外出等待靈感。同時,結合每個學生的具體特點,匹配、安排國際合作。前面所提到的喬丹丹同學、陸本江同學、王聰同學,都曾在國際合作培養當中取得長足的進步。
第四個方面的主要舉措,是本科和博士生階段學術人才的銜接培養。将學術人才引導和選拔工作部分前移,以本科生培養的“底色”,支撐博士生培養的“高度”。經管學院為本科學生設置了一對一專業導師。在此基礎上,我們團隊鼓勵、歡迎本科學生參與旁聽團隊的例會、研讨,接觸和了解研究工作。同時,我們開設了本科“管理科學與工程科研導論”小班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學術研究的性質、方向、方法,以及學術生涯中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從而幫助學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做出是否走上學術道路的理性選擇。2021年畢業的管悅同學,就是通過這樣的銜接培養,先後獲得優秀本科畢業生和優秀博士畢業生稱号,目前已在中國傳媒大學擔任教職。
這四方面的舉措,幫助我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困難和挑戰也始終存在。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領域具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學科交叉,即管理視角與技術視角的交叉融合。二是情境快速更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應用形态的推陳出新,管理情境的演化躍遷,不斷催生新現象、新問題。從而,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生培養面臨兩方面的關鍵要求。一是學生應當具備寬闊的知識視野,深入掌握多樣化、規範化的研究方法與工具。二是學生應該獲得對信息技術及管理實踐發展方向和趨勢的深入理解與洞察。
這樣的要求所帶來的矛盾和挑戰也是十分突出的。首先,我們強調管理與技術融合并重,然而如果隻是既學管理又學技術,就可能流于兩個方向上的膚淺涉獵、淺嘗辄止。其次,我們強調把握前沿趨勢,但如果隻是一味關注新技術、新概念,就有可能陷入對短期熱點的追逐,失去鑽研的深度。
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應對兩對矛盾帶來的挑戰。對于這一問題,答案可能在于堅持内涵式發展。就高質量博士生培養而言,内涵式發展包含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立足“學科”内涵。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具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的外延特征,包括多樣化的管理情境和快速更疊的信息技術及其應用形态。透過這些紛繁的外延,這個學科的内涵,在于信息技術與管理行為的連接、交互、融合。因此,對于博士生的培養,我們應當始終立足于這一内涵,圍繞“管理導向的技術+技術賦能管理”,幫助學生構築起長期的核心競争力。
第二個層面,是聚焦“學術”内涵。博士生的學術成長,在外延上表現為研究成果在國際、國内高水平學術期刊、學術會議等場所的發表,獲得同行的認可。透過成果展現的外延,學術研究的内涵,在于理論與方法的創新,以及知識邊界的拓展。在這方面,陳國青老師時常向我們強調,要做有意識、有意義的“二有”研究。對于每一個選題,每一次進展,我們時常要留意追問:“有意思嗎?有意義嗎?有意思的點在哪裡?有意義的點在哪裡?”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鍛造更為純粹的學術志趣。
第三個層面,是培育“學者”内涵。博士生作為學者的成長過程,其外延表現為參加學術會議等各種類型的科研交流活動,參與團隊、學科、學術領域的服務工作,以及作為助教參與教學工作。這些活動所體現的内涵,是學生以“合法的外圍參與”的方式,實現情境式的學習,獲得學術共同體當中的身份構建。更重要的是,完成其作為一名學者的價值塑造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風修養的培育,居于核心的地位。“平凡見卓越,簡約映品格”,多年以來,我們一直把陳國青老師的這句話,放在團隊每個學期開學初的學術計劃表中,以及學期結束時的工作總結上。我們相信,對學風修養的注重,将能夠幫助博士生在未來的學術道路上走得更紮實、更穩健、更長遠。
内容來源:清華文科
編輯:張曉雪
審核:衛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