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傳統與另類,花開别樣紅――訪95PMBA汪濱

2004-04-14
閱讀:

傳統與另類,花開别樣紅

――訪95PMBA汪濱

許 甯

這是一個久違了的溫暖的中午,我們小組一行4人去訪談了95PMBA汪濱。也許汪濱的經曆和感受不能代表當時所有的同學,但是我們相信他折射了在他身上兩個階段清華人優良的素質和與衆不同的特質。我們毫不懷疑他是獨特的因為特色可以成為汪濱的代名詞,但是他也是出色的這一點和所有的清華人一樣,不能忽略的是他也是傳統的,就像留在他心中的伯拉姆斯第4交響曲曆久彌新…

這時候/已經有了春天的味道/陽光也是懶懶地/因為花朵們開始肆意地嬌豔

車窗前掠過一個個熱火朝天的工地停在了一個很安靜的廠區外面,我們開始懷疑是不是找錯了地方,堂堂的ASIMICO難道真的在這樣一個如此不起眼的廠裡。帶着疑惑我們走進了廠區,一股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也是那種樸素的廠房,也是那片安靜的樹木,也是那些藍色的制服,也是廠房裡獨有的機器轟鳴,疑惑早已悄悄地溜走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興奮的那種回家的感覺。

我們來到一座兩層樓的廠房前,走到二樓我們開始發現一種陌生的卻又熟識的變化,一大抹鮮亮的橙色躍入眼簾。整齊又現代的中英文展牌,透亮的玻璃門,時尚的裝修,恍如隔世。唯一能确認沒有錯的是依然穿着藍色制服的接待員。走進會議室我們見到了95級MBA汪濱。沒有更多的寒暄,汪濱就直入主題,語速很快、思維非常跳躍,這應該是聰明人最典型的表現吧。

我獨自走在街頭/看這一季迷人春色悄然綻放

見到我們汪濱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本科是否清華的,頓時便能感覺到作為一個清華人在汪濱心裡的自豪與驕傲。深厚的清華情愫,和所有的清華人一樣汪濱沒有什麼不同但同時汪濱又是獨特的。

在汪濱的身上有太多的第一和太多的沖突。作為中國的第一代職業經理人、作為文革後清華的第一批大學生,汪濱有無可替代的遠見。在當時班裡很多同學學市場、學金融的時候,汪濱卻充分意識到中國缺制造業的老總。他驕傲地認為作為第一批職業經理人最大的特點是與時代一起進步,不被時代落下。

而從一個好學生的标準來評價,汪濱不算一個好學生。本科與MBA期間汪濱坦誠地說自己的學習成績一直都是倒數一、二名。學習成績最差,卻是老師心中認為全班得到MBA真傳的其中一個。95年念MBA99年拿到學位但是98年就念完了,是全班最早修完MBA的學生。學生時代的汪濱是安靜的、個人的。而走出校園的汪濱卻充分地運用了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和積蓄的力量與思考在職場上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優秀的表演。

從沉睡中蘇醒的花兒們/仿佛開始歡呼/争奇鬥豔/競相開放

大學畢業後汪濱來到了國家經貿委,政府部門的工作曆練了汪濱的眼光,于是汪濱放棄了優越的工作環境投向了GE任marketing sales.中西文化理念的強烈沖突在本是矛盾的汪濱身上卻得到了完美的契合。在這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汪濱如魚得水,一帆風順的工作讓汪濱陷入更深的思考。MBA在那個年代沒有多少人了解的概念卻成為汪濱深信不疑的最佳選擇,至今汪濱也為自己的決定感到驕傲。清華再一次成為汪濱唯一的目标。

考上MBA的時候汪濱已經成為美國一家公司的中方代表,汪濱選擇了PMBA。有得必有失這一次表現的十分的淋漓。(後續)

讀書期間97年汪濱又到了亞投(亞洲戰略投資公司)一幹就是7年,在亞投汪濱算是一名資深的外企員工。2001年亞投又一次将重任放在了汪濱的身上,派駐北京油泵油嘴廠――一個連續虧損多年的國企。也是亞投來中國收購的第一個廠。汪濱的前任是一個美國人是耶魯的學士,MIT的碩士,在無力挽回局勢面前被迫辭職。汪濱到任後這個虧損累計1個億的工廠現在年盈利2000萬,銷售額4個億,國企員工從3600人裁到1900人。管理更加系統,不變的是廠房,變的卻是标志,LOGO與理念。

汪濱成功地實現了從工程師到管理者的轉變。其實汪濱的角色是多元化的,工程師、管理者還有站在講台的老師。近幾年汪濱去過奔馳、聯想、科學院、北大上課,講人力、講渠道,實戰性的授課使得汪濱深受同學們的歡迎。這一角色也是汪濱最喜歡的,也許還是來自于校園裡難以割舍的情節。

這一季的流行不需模仿任何人/我有我的風格/宛如花朵中/隐藏了某種魅力

“MBA不是考試考出來的,是一種戰略能力、執行能力、思維能力”。說到MBA汪濱的第一句話說得堅定而有力。汪濱所在的班是中信的班,除了汪濱其餘的都是中信的國家幹部。每周的3次授課使得同學們聚少離多,這是汪濱難以彌補的缺憾,同學之誼在汪濱心中深深重重。

汪濱想起當時的學習認為當時清華做技術分析那一塊很強。老師們都還是很年輕的一批。汪濱驕傲地說:“我們是和經管院一起成長的”。那時候上課2年,做論文1年。論文的題目是ASIMICO的分銷系統,汪濱建議做論文最好是結合本職工作去做。

盡管MBA時期沒有和同學們有深入的交流,汪濱慶幸的是本科在清華的5年歲月。

紅色的花兒吐放/有風/如果還有一絲冷雲/就聚集花的力量去對抗

18歲作為中國文革後的第一批大學生來到清華,一切還不都是有序的但卻是有力的、激情萬丈的。當時清華也就2000人。班裡43個同學最大的30歲,女同學才5個。住在1号樓,當時已經覺得很氣派了。生活費20元錢一個月,一個菜2角錢畢業時小炒也才4角,但生活十分充實。那會很艱苦象苦行僧似的,那是一個瘋狂的學習年代,4年半裡每天都學到11、12點。非常正規的教育,打造了那一批人紮實的功底但汪濱同時也覺得會比較守舊。在艱苦的學習和生活之餘在汪濱心底最溫柔的旋律是清華園裡功底深厚的團隊演出。

當時清華的校樂團、管樂隊、詩歌隊在清華是很不錯的,在北京的高校也還是很有名的。除此之外,也經常有演出在清華,記憶最清楚的是李德倫國家愛樂樂團(當時是中央樂團)。汪濱永遠忘不了的是伯拉姆斯第4交響曲,因為那是他們畢業那年中央樂團來演奏的曲子。對一個人塑造很大的是本科汪濱深信不疑。時至今日他也總是對别人說考學校一定要考個好學校,尤其是清華。汪濱認為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的大氣不是裝出來的,國家的投入、曆史的沉澱、校風的文化、見過的場面各種渠道都是沒法比的。清華的學風真是非常的好。尤其是在社會很浮躁的今天清華的學風依然穩重。因此汪濱始終感慨如果不住校是一種損失,因為那種大學的氣氛,不是在外面能感受得到。

相信會有一季/群芳嫣紅

最後,我們請汪濱給我們在讀的MBA一句贈言,汪濱不假思索地說:

定位,腳踏實地,做自己喜歡的事。事業的成就不和聰明成正比,關鍵在眼光與市場嗅覺。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