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潘老師回憶經研88

2004-04-05
閱讀:

潘老師回憶經研88

肖亞芳

約訪經研八八的潘福祥—清華興業投資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直在外地出差,用空中飛人來形容他一點沒錯,不過無論怎麼忙,每周一他都會回北京給清華MBA上課,剛好我們幾位同學都選了他的“證券投資學”,于是我們約好了周一晚上9:30下課後采訪他。

潘老師非常的開朗、健談,也非常的随和,我們的采訪就在清華咖啡廳吵鬧的音樂聲中開始了。

經研八八—具有濃厚學術氛圍的班級

談起經研88,潘老師的話匣子打開了:“我們班那時最大的特點就是學術氣氛特别濃,盡管大家水平不高,但卻都有一種強烈的動力去學習和研究國家經濟方面的問題。八八年、八九年,正是中國的改革開放最需要理論指導的時候,那時對很多宏觀的問題如中國經濟的改革道路、是所有制改革還是市場化改革、産權制度怎麼改等等争論的非常多,所以我們對這些問題也關注的特别多。當時很多同學的畢業論文都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像甯向東和我都研究的是制度經濟學的問題,他的畢業論文受張五常的影響,研究的是農村經濟組織變遷,我研究的是企業組織的變遷。現在看來那些論文都還挺有深度的,我的論文後來還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青年基金,那在當時幾乎沒有。那時我們也經常在一起讨論各種問題,14号樓403就是我們的一個據點,每天中午我們都會端着飯盆擠在那,大家在那兒一起‘吹牛’,辯論,每天都聚一大屋子的人。大夥兒的印象是我主講,侃的最多,吹得時間最長,也吃得最快。侃完吃完了我就走人,有的同學看我侃完了,飯也吃完了,才想起來飯還沒吃。現在想想,大夥兒都覺得挺有意思。”

談到學院的學術發展,潘老師回憶起自己當院長助理時的往事。“那時學術界經常就中國的改革問題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很多不同的意見,可經管學院卻發不出這樣的聲音,那時朱院長常常來參加院務會議,他就常指出經管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聲音。坦率的說,這一點直到現在的經管,都沒有做好……”潘福祥略帶遺憾的說。“不過當時每個經管人都覺得壓力非常大,當時我們就覺得經管學院的學術水平與清華是不相稱的,都覺得如果要奠定出一個學術上的領導地位,一定要靠大家的努力。”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熱情,潘老師依然覺得很難得,大家都憑着一股書生意氣,沒考慮一點自己的私利,幾乎全秉持着一股精神,一心一意想把經管搞好。那時大家寫了很多的改革方案,不過都被朱院長打了回來,但這确實對學院的學術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因為自己的水平不高,所以經常讀别人的東西,另外還組織很多的讨論會,請了很多當時經濟學界的的名人來講課,這些對大家的促進特别大。

初到經管

“經管學院經過二十年的發展确實變化太大了,同當年真不能同日而語。我是83年來到清華的,當時高高興興來到清華,可一到經管系,心裡涼了半截,落差特别大。當時經管系特别小,系裡的辦公室就在精密儀器系9003大樓的一個角落的兩間房裡,系裡所有的老師都沒有辦公桌,每個老師都有一個寫了名字的紙袋挂在門背後,日常的信息交流就通過這個紙袋。學校的其他系的很多同學都不知道清華還有一個經管系,我們當時也和外系的同學一起上數學、外語等大課,一聊天說我們是經管系的學生,很多同學會說:呦,清華還有經管系哪。”

“不過最有意思的還是參加全校的運動會,全系的學生四屆隻有120多人,别的系象計算機、自動化系等都是幾千人,簡直沒法比,學校号召團隊精神,要求每個系都得參加各項比賽,否則就沒分數。象長跑項目經常被别的系超過一圈。”現在想起潘老師還忍不住大笑。“不過大家倒有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感覺,總覺得我們系小,比較貧弱,反而讓我們有很強的振興經管的責任感,同學的凝聚力也非常強,我們也特别努力,希望通過這些為經管争點光。”

“那時清華的教室也特别緊張,上自習必須占坐,我們那時也分工,今天你占明天他占,占座的人要早早吃飯,然後到教室把一個宿舍所有人的座位都站好。為上自習占座打架的特别多。那時條件也确實很苦,晚上在三教自習,八點鐘出來溜達,一摸屁股,坐得太久全都濕透了!休息到八點半,回去再看一個半小時的書。回到宿舍,大家吹牛、聊天到熄燈,再到活動室裡繼續自習(隻有這裡有燈)。”

快樂的點滴生活

談到興緻時,潘老師不由自主地談起本科在清華的生活,“那時物質生活比較貧乏,不過大家都有助學金,最多的每月有三十塊錢,基本夠平時的花銷了。前幾天我們同學聚會還談起那時最開心的事就是給同學過生日,就在八食堂旁邊,原來有一個鐵皮房叫“大學生之家”,裡面隻賣包子和西紅柿蛋花湯,一有同學過生日我們就跑到那,每人一碗蛋花湯,幾個包子,再來幾瓶啤酒,那真是開心的不得了。”

談到實習,潘老師說,我們那時的實習機會也很多,大一那年的暑假,我組織班級的幾個同學去天津的大邱莊實習,當時大邱莊正成為農業發展的典型,我們在那待了半個月,住在農民家裡,到各企業調查,回來寫了一份調研報告,當時在學院很轟動,學院還為此開了一個社會實踐的報告會,我還在全院做了報告。那以後每年暑期學院都會組織同學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買書不用看價錢”

讀書期間最讓潘老師感到驕傲的就是他的藏書量,“我那時特别喜歡讀書,那時的錢除了吃飯大部分都買了書,我的藏書量在經管學生中不是第一,也屬于最多的幾個人之一,我記得曾把得過的500元獎學金,全用來買書了,那時的書都是幾毛錢一本,宿舍裡面到處都是裝書的紙箱。”他回憶起當年最興奮的事情,就是每到周六中午下課,就找班上有結實的自行車的同學借車(當時同學的單車特别破,隻有少數幾輛結實到能騎出清華還能騎回來),吃完午飯騎上車直奔王府井書店。那時買書一邊看還得一邊算賬,篩選幾次挑出最喜歡的也買得起的幾本買回來,買不起的就在那看直到黃昏,再騎着自行車回清華園,吃完飯洗完澡就躺在宿舍床上看書,一直看到深夜。有時候回到宿舍,會突然特别後悔有一本書沒有買,接下來的一個星期,簡直是六神無主,從禮拜一開始就惦記着周末要回去把那本書買回來。終于等到周末,再興緻沖沖的去買回來心才算踏實。這幾乎是潘老師學生時代每周必備的行程。那時涉獵的書籍,大多是關于哲學、心理、宗教、曆史等方面,諸如佛洛伊德等等。

“那時候,我對很多人說過,畢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買書不看價格!”潘老師說,“但是幾年以後,我終于實現這一點之後,我又發現了一個事實:我已經不讀書了……”他認為,有些書,尤其是大部頭的書,真的是隻有年輕的時候才有精力去閱讀。但是現在盡管沒有那樣的精力與心情,但是當年的一些習慣,卻始終保留了下來。“從高中開始,《當代》、《收獲》、《十月》這三本雜志,我每期必看,當時買不起就上圖書館看。直到現在還是這樣。”因此,二十年來中國文藝界的整體思考,各時期的代表性文章,他都了然于心。

“現在,每次出差的時候,一到機場我就到書報攤去買這三本雜志。問題是,現在出差的頻率太高,每次去攤上看,總發現沒有新東西了……”

未來的夢想:當個遊學生

最後,潘老師對經管學院的師弟師妹們還有什麼期許呢?他表示,對MBA來說,有句話叫“經曆就是一種文化。”要多善于從自己的經曆中,撷取一些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很多事情,隻要你經曆過了,那就是你的一個資本,一個文化。很多事情隻要有機會,不要顧慮太多,也不要太算計,盡量的把握機會去嘗試。他強調,現在的學生,環境已經比他們那個時代好太多了,大家完全有能力,也有機會,作一些比當時更高層面的挑戰。“當然,辛苦的事情,誰會願意做,可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你不經曆這些磨難,你可能永遠都長不大,永遠也得不到你該得的東西。”潘老師更鼓勵大家,不僅不要害怕這些磨難,相反的還更要去努力的創造這些機會,體驗這些經曆,去體驗,趁着年輕,甚至去創造出更寬廣的空間。

“我一直感到很遺憾,我一直想要出國去念念書,但是一直沒有機會。說不定等十年以後,我可能就會真正實踐這個出國念書的夢想,當一個遊學生!當然,我也會寫一本書,書名就叫《套牢》。”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