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花木生輝的82

2004-04-05
閱讀:

花木生輝的82

沈海燕、張曉麗

經本82和經研82雖然同一年入學,但畢竟不是同一個年代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經曆,但他們是一樣的生機勃勃,如春花之絢爛,如夏木之蔥郁,讓我們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們希望,我們的文字能感動我們的學長,讓他們重拾舊夢,也感動我們自己,讓我們更珍惜現在。

春花之絢爛

——記經本82

九月北京的夜晚,天氣還有點悶熱。在朱自清曾日日走過的荷塘裡還有袅娜的荷葉,淡淡的清香。一個有點疲勞但依然興奮的江西少年,穿過挺拔的楊樹林,推開了7号樓的一間宿舍的門:兩個同學正在專注的下着圍棋,一旁的一個同學敞着懷,手拿着大蒲扇拼命的扇着。

對于這個少年來說,一個新天地從此打開了,他從此進入了這個32個人的“咱們班”。

----運動的激情是一種力量

“跑步去!”下課鈴聲一響,不知誰喊的,馬上許多人便響應了。一溜煙的工夫,大家已經跑到了圓明園,有時候還會跑到頤和園。說起當年的情景,現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的張建華掩飾不住的自豪,因為當年他也是班裡長跑的健将,不過他還是謙虛地告訴我他們班裡的崔思君可是院裡的長跑冠軍。當年的“小祥子”現在的朱武祥老師也是一名長跑愛好者,還曾經拿過院裡5000米的冠軍。最快意的長跑可能是在第二學期,班裡騎着自行車到了慕田峪長城,五個長跑愛好者在高高的烽火台間接力長跑,碧藍的天空下,狂放而自由。

“一輛自行車,足以行千裡”。回想當年經本82的同學沒有人會忘記他們最可愛的工具。第一學期的五一,大家打響了自行車運動的第一槍,他們先是到了十三陵,後來又一鼓作氣騎到了長城。而後來的活動,更是一發而不可收拾了。到今天朱武祥和章培林還無法忘記的是北戴河之行。大家意氣風發的從校園出發,騎到通縣的時候,大家就有點洩氣了,覺得太遠了,騎了半天連北京還沒出去,而各自的“寶馬”已經開始出故障了。“走!繼續走!我們不能放棄!”于是大家又出發了。到達北戴河的時候,大家在一家理發店裡就住下了,不過到了白天他們就必須離開,因為理發店要做生意了。現在恐怕那些同學已經無法想起北戴河的美景,但提起這件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當時的清華,有一位電機系的學長更是毅力不凡,他從北京出發,經過27天的長途跋涉,到達了福州。這件事觸動了張建華和王順壟,他們也決心要磨練一下自己的意志。那個暑假,他們騎着自己的那輛“寶馬”,住過各式各樣的旅館。就是在這次旅行中,張建華學會了吃肥肉,因為實在是太累了,肥肉在他的眼裡變成了世上最好的美味!在到達新鄉後,他回到了家。而王順壟繼續前行,直抵湖北沙市。

今天的清華校園裡,自行車依然是學生們的代步工具,但卻很少有人再有這樣的激情。

當一個人熱愛時,他/她有點孤獨;當一群人熱愛時,這是一種力量。運動給人的激情,給人的力量,常常會在人與人之間建立更深的溝通。

----甯靜以緻遠,欣賞另一種美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動靜結合在這個班級彰顯的淋漓盡緻。有一個學期,大家掀起了打橋牌的高潮,張建華、王順壟、崔思軍都是高手,他們不光奪得了本科組的冠軍,就是在畢業後王順壟和崔思軍還曾組隊參加北京市的比賽。也許玩的有點瘋狂,那學期有些同學的成績下降了一些。班裡的輔導員(也就是後面即将介紹經研82的韓亦舜)嚴厲的批評了他們,當時張建華忍不住申辯了幾句,還被批評了一頓。今天回憶起這件事,張建華對韓亦舜仍是充滿了敬畏。也許是玩的已經非常專業了,橋牌竟然改變了崔思軍的命運,畢業以後他到體委工作,後來在出國之前據說他還出版了一本關于橋牌的專著。

當然,動和靜有時也會起一點沖突。黃紅志回憶當年他和趙越喜歡在宿舍的活動室裡看足球比賽,可是那些喜歡學習的人就抗議太吵了,于是幹戈時起,後來電視也就沒再看下去。

與這些生龍活虎的男孩子比起來,經本82的6個女孩子可能安靜了許多。由于她們都在海外,我們也無法與她們取得聯系。透過當年的畢業合影,她們年輕的臉龐恬靜而秀美,大方而自然。在男孩子的眼裡,她們是特别的勤奮,成績也好的讓他們不安。

在大四的時候,他們發現,班裡的這六朵金花竟然悄悄的牽起了男孩子的手,還好其中3個都是他們班的,用他們的話“肥水不流外人田”。今天回憶起來,張建華用一個字形容班裡的大部分男同學——“木”。可以想象那個時代的大學生們,純淨得透明,在問起是否有過對女同學的愛慕時,大多數人都有點羞澀。

剛剛跑到他們的讨論區裡一看,意外的發現了一點線索:崔思軍在 22/9/2002 的留言裡給大家獻歌:1、經2女生---隻愛一點點(巫啟賢), 2、經2男生---我很醜,但我很溫柔(趙傳)。不知這是否映射了他們當年的情懷。

----友愛是最深的感動

五年的時光,同學的友愛無處不在,點點滴滴足以溫暖他們整個的一生。坐在26F的中金公司的辦公室裡,俯瞰着喧嘩的CBD,黃紅志興趣盎然的講起了“獻血殺雞”的故事。有一次,學校号召大家“義務獻血”,大家群情激昂,積極響應。可是有些人因為太瘦,像朱武祥老師就隻有90來斤,根本沒有資格獻血。于是這些沒有獻血的同學就跑到中關村菜市場,買了幾隻母雞,想為獻了血的同學們補一補。見到這些活雞他們犯了難:怎麼殺啊?他們的雙手可是從來沒有沾過血啊!有人提議去食堂借刀,但畢竟是“二把刀”,有隻雞竟然沒被殺死,結果滿屋子跑,一時間,羽毛飛揚。一番艱難的“搏鬥”,雞終于進了鍋,那些獻血的同學享受地喝着這來之不易的雞湯。多麼感人的場面呀!

當時班裡還有不少家在北京的同學,可是每年的元旦,他們都不回家,而是和其他的同學一起過。大家會自編自演一些節目,一起做飯,一起聆聽新年的鐘聲,其實經本82早已成了大家共同的家。

這就是最深厚的友愛,不在乎形式的華美,隻在乎彼此的關心。

----人生中有多少影響你的人

有人說,人生最幸運的是遇到對你有影響、能夠在精神上激勵你的人。可能經本82算是幸運的。他們有一位好的班主任王利國(也畢業于清華)。他有着長兄似的關懷,又不乏先見的思維去啟發、引導他們。盡管2年後他到了美國,但至今大家都與他保持着聯系,可見其影響的深刻。

而另外一個人更是讓他們永志難忘的。那就是我們的老院長朱镕基。他那時任經委副主任,經常抽出時間來學校指導。班裡有些同學還去他所在的部委裡做過項目。大家都覺得他對學生是非常和藹可親的,同時又具有很高的期望。1987年的畢業合影裡,朱镕基就端坐在正中。此外,他們像珍寶一樣珍藏着當年總理給他們的題詞“努力學習,認真實踐”,原件保存在一位美國同學那裡,其他同學也都留有複印件。這簡單的八個字一直激勵着他們,指導他們如何去做人、做事。

----路永遠是自己走出來的

在每一個人生的路口總是充滿了選擇。對于這群80年代的青年來說,盡管

當時的選擇權相對較小,但面對入學與畢業及以後職業的發展,每個人還是有自己的選擇的。

朱武祥老師至今回憶起來都有點遺憾。當時經管還未建院,隻有一個專業:經濟管理與計算機數學應用。幾乎對于所有的同學來說,這個專業都非常的陌生。而朱老師一心想學建築專業并且有繪畫的特長。即使後來進了經管,他也沒有放棄這個念頭,還曾經找過系裡的領導談過,但是終因種種原因無法如願。後來因為做一個項目的原因,他接觸到了金融領域,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毅然轉向了金融研究。

而對于現在已經是用友公司副總裁的章培林來說也有一點遺憾。當時本科畢業後,他被安排先實習2年再回校讀研。他和黃紅志等四位同學在瓦房店軸承廠埋頭苦幹,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參與一個财務系統的項目。當時他們開發的這套财務系統比王文京的那一套系統還要早一年。可是當時他們并未萌發創業的思想,他們所想的就是兩年結束後回到學校繼續讀書。不過,章培林今天還是走到了這個方向上,并且成為了用友的領軍人物,也許事情的發展是一種必然吧。

在整個班裡,張建華是唯一選擇了在國家機構裡工作的人。這當然與他當年畢業時的選擇有關。不過他本科選擇清華經管系的故事倒是非常的有來曆的。一方面他是受在企業裡從事管理工作的父親的影響,立志要從事企業管理;另一方面是受班主任的影響,因為他們的班主任叫“王清華”,他堅持讓張建華選擇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然而到了畢業的時候,絕大部分的同學都選擇了讀研究生。但他因為本科期間讀過不少西方談論金融的文章,同時也由于其他的契機,他最終選擇了到五道口的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讀書,之後他順利的進入到中國人民銀行。今天,已是人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的張建華很喜歡自己現在的工作,喜歡進行宏觀戰略政策性的思考。

89,90年正是出國的高潮,當時有一部分同學選擇了出國繼續讀書。今天不少同學仍活躍在世界各地,他們有的在國外大學裡教書,有的在跨國公司裡工作。但即使身在異國,每個人都常常夢回清華,時時關心着經管學院的發展。

時至今日,經本82的學長們已從清華經管學院畢業快17年了,從事着各種不同的工作。也許他們班級網站上的這篇風趣的帖子更能概括他們今天的職業分布。

經2計算‘機’專業回顧與展望

我班學的專業是計算‘機’管理。本人覺得專業好,對口。我班大哥川是搞大型‘機’的,用戶單位較滿意,另外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多。崔在海外搞了多年

小型‘機’,由于接口問題處理較好,取得了一定成績。崔的小型‘機’在海外走勢雖已疲軟,但在中國還是受到不少用戶的歡迎。縱觀經2群體,在中國以老黃,老衛,蔣氏,老毛,藏為主體微‘機’行業,正在勃勃升起。海外微‘機’派,趙維柏,菜侃,趙越,剛子為代表。這個群體所面臨的問題是越來越難處理單‘機’接口問題。解決辦法主要是提高處理接口技巧。還有我班一些被人所忽略的搞中型 ‘機’的一少部分,主要是以觀甫,壟,阿斌,小喬,澤生為代表,雖然用處不多,但也沾沾自喜。值得大家學習的阿白,大翔子,他們經常往返于‘機’房。這種對本專業的奉獻精神是經2班的榜樣。最後要說的是一些不喜歡計算‘機’行業,搞學問的學友,如健華、小甘、小翔子,雖然有一些計算‘機’的基本知識,但已非常落伍。

人生的選擇總是充滿了偶然與必然,并且與當時的時代息息相關,因此我們無法評判其好壞。倒是非常欣賞章培林說過的一句話:“我所想做的就是在自己從事的領域裡做到優秀。”無疑,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都已非常優秀,并且還在努力地追求着卓越。

夏木之蔥郁

——記82經研

漫步在校園裡,滿眼都是蒼勁筆挺,直指雲宵的大樹,輕風拂過,樹影婆娑,仿佛在訴說着清華的人,清華的事,如樹一般枝繁葉茂。

----老師是這棵蒼天大樹的根

80年代,有人把經管學院比喻為“鴨子專業”。意思是說,鴨子會跑,但跑得不如羚羊快;鴨子會飛,但不能像鳥飛得那麼高;鴨子還會遊泳,但遊得沒有海豚快。但鴨子有鴨子的長處,“海陸空”無所不能。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清華經管學院老師們不同凡響的教學特點。

可在當年的實際情況是整個經管隻有三十多名老師,師資力量嚴重缺乏,尤其是青年教師更是奇缺。整個學院辦公環境簡陋,條件差,老師收入低,靠那點微薄的收入甚至養家都存在問題。而經研82總共16人,其中7人在畢業時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留校任教,把他們火熱的青春,熾熱的激情奉獻給了經管的“海陸空”建設。咱們經管的第一任團委書記韓亦舜在多年後,在美國完成學業并已經拿到綠卡的情況下,毅然帶着妻子和兩個孩子回國,讓妻子回經管任教。這不能不說是經管的福音,學生的福音。

當我們不禁問到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同學選擇畢業後留校任教時,他們無一例外地回答:是責任感。藍伯雄說他從小就有科技報國的抱負,當老師才能讓科技之火燎原,讓國家真正富強。胡聯奎說面對母校師資青黃不接的局面,面對敬愛的系主任徐國華老師的殷殷挽留,他舍不得走,不忍心走,不能走。藍伯雄老師如今已經是我院運籌學的大師級人物,多項學術成果響譽海内外,一直在經管勤勤懇懇,誨人不倦。

----學習,我們汲取無窮的力量;而這棵樹,終于枝繁葉茂。

時光荏苒,藍伯雄回憶說那個時候時他也算得上是班上的老大哥了,在北京也建立了家庭,女兒都已經三歲,他一方面要刻苦學習,另一方面還要照顧家庭。孩子經常放在父母家裡,一周才能見上一面。憑心而論,二十年前的清華學生學習比現在刻苦多了,用功多上一倍,面對國家政策的不斷開放,撲面而來的新知識新理論,尤其是管理方面的不斷創新。大家如同久旱逢甘霖,唯一可做的就是努力再努力,發奮讀書。胡聯奎把一本波特的《戰略管理》讀得爛熟于心,倒背如流。

現在大家回過頭來想,在清華最大的收獲并不是學到的一些專業知識,特别是某些關于計算機的知識,随着技術日新月異,當年的那一套東西早已派不上用場了。而和知識相比更寶貴的是通過耳濡目染學習了一些科學的思想方法,踏實肯幹的作風。用胡聯奎的話說這些是“血液裡的東西”,會伴随你的一生。通過三年的學習,大家的邏輯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經管更是從經濟的角度給人以悟性的培訓,而清華嚴謹的學風,行勝于言的校訓更是成了一個烙印,伴随着經研82人走遍了世界各地,走過了風風雨雨。

----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我們要做一棵樂觀豁達的大樹

相信每一個經過他們身邊的人都會如我們一般感受到經研82人身上的那種豁達與樂觀。對比現在的研究生,他們有着很多的不同,集中體現在大家不同的人生閱曆上。他們曾經到農村插過隊,到工廠當過工人,對于文化大革命也有着親身的經曆,有人更是曾經面臨過生與死的搏鬥。正是這些豐富的經曆讓大家有着更為豁達的心胸,志存高遠;讓他們更懂得珍惜,珍惜生活,珍惜友情。

現在我們常聽到一些年輕人抱怨命運不好,沒有機會,其實比起這些“老三屆”來我們要幸運得多。在采訪過程中韓亦舜對我們說,他把一句話給改了,我們“做好準備,等待機會” 變成我們“做好準備,創造機會”。人生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不會都是“豔陽天”,總會遇到一些溝溝坎坎,需要樂觀地去面對。我們既要想到不耕耘就不會有收獲,更要想到有十分的耕耘并不一定有十分的收獲。但最重要的是先要去耕耘,因為人生的“季節”是不等人的,機會永遠隻垂青有準備的人。

----如今這棵大樹郁郁蔥蔥,雀巢裡小鳥也展開了翅膀,躍躍欲試

後記:花有花的嬌妍,樹有樹的偉岸。在82年的校園裡,他們相映成輝,是一道别樣的風景。20載時光荏苒,經管院在成長,學長們也在成長。無論是花、是木,都已是碩果累累。我們想這當然是獻給清華經管學院20年院慶最好的禮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