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期待花團錦簇
——92 MBA校友劉群采訪錄
石昌

對劉群校友的采訪可謂是一波三折。很早就給他發過電子郵件,還給他的辦公電話留了言。不巧的是,他一直出差。臨近交稿的期限了,我們小組對92級的采訪還沒有敲定。這時,劉群回電話來說他已經回到北京,并願意在周末接受采訪,而且為了照顧我們的時間安排,他主動提出回清華來接受采訪。他說:“我住得不遠,也正好可以回母校看看。”後來,我們才知道他住在東城區,其實離清華真的不近。
約好周日下午1點整在新齋路口會面。我們提前5分鐘到會面地點,這時我的手機響起來,正是劉群打來的。再向前走幾步,我看到一位身着藏藍西裝的中年男士等在路邊,我知道一定就是劉群校友了。
平凡的花兒/靜靜地在陽光下/舒展
“在我們班,我是屬于循規蹈矩的。”那天在咖啡廳坐下來,劉群就這麼對我們說。
其實更确切的描述應該是“中規中矩”,或者說是職業和嚴謹。中庸(Conservative)的衣着、時刻保持的謙和的微笑、留出幾分鐘保險的守時習慣……無處不透出他的職業和嚴謹。
“我們全班19人,15男4女,男生住14号樓,女生住新齋。13名黨員,入學時最大的39歲,最小的24歲,平均32.3歲,30歲以上的12人。” 劉群告訴我們這些數字時,不需要借助任何書面資料,肯定、精準,一切仿佛回到當年他擔任班長的那個時候。說着,他從公文包中取出經過分類規整,紙質已經發黃的資料。其中透出的職業和嚴謹,又一次令我們折服。
當時的MBA教育還是實施導師制。劉群回想起那時的學習,認為那時的制度下,老師投入到每名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和現在相比就是作坊式的生産,是精工細作的模式。在學習上,每個人精力投入很多,和本科生一樣。那時的教材主要是國産教材,但是案例還很少。其實,真的是給後來的MBA教育趟路。有些課是學生自己上去講、辯論;或者學生和老師一起商量怎麼講;也可能老師作個提綱,學生自己講,老師再點一點。
劉群至今念念不忘的是當年老師對他的教誨,他特别要求将這些老師的名字列出來:趙純鈞、徐國華、仝允桓、劉麗文、周光、林玉霞、金占明、朱寶憲、陳曉悅、劉冀生、李子奈、陳章武、董新保、付家骥、方惠堅、梁尤能、盧嘉儀、曲文新、趙家和、張林興、宋學寶……
那時候,經管學院每周六下午都有講座,劉群和同學們都習慣去聽講座。有經濟學家如厲以甯、有企業家亞都科技的何魯敏等,也有外交家來講時事和國際政治經濟,有一些其他學科領域的專家來講經管以外的東西。還有一些跨國公司的高管來,但所講的往往限于對自己企業的宣傳,後來就很難吸引同學了。偶爾,同學們也會到北大去聽課。中國經濟軟着陸是當時對劉群和他的同學們影響最大的事件。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國民經濟高速發展,但也出現了明顯的經濟泡沫。朱院長先在清華MBA班傳達了“軟着陸”的精神。像這樣朱院長的親自教誨,劉群和他的同學們曾多次聆聽。
有一家網絡媒體曾說:“中國MBA……首屆學生開着汽車駛進清華、北大的校園時,明顯地感到在校生目光中的異樣。”在我們想象中,最初的幾屆MBA應該是這樣在清華園中極特殊的群體。但問起這個問題時,劉群卻告訴我們的卻很出乎我們的意料。當時,大多數同學沒有脫離原來的用人單位,有的時候還要為原用人單位做一些事情。有些同學也嘗試過經商,但時間很短,經營的情況也各不一樣。雖然92級MBA幾乎全部是帶工資來上學的,但根據他們當年做過的一次粗略的調查和估計,92級MBA人均每月生活費是180元,明顯低于清華本科生平均280元的水平。
如果說有什麼特别,除了平均年齡外,可能還有看問題的角度不同。那時,同學們平時讨論的話題很多,不是很集中,一是因為行業太多,二是因為同學們工作後想法更加實際。當時MBA與經研班的接觸也很多,但在對同樣的問題上,視角卻又往往有所不同,難說優劣高下,但特點明顯:MBA看問題很微觀,經研學生看問題很宏觀。
雖然同學們在一起學習的時間并不很多,但由于同學們都工作過一段時間,對班級的組織還是十分看重的,班級經常有些社交活動、聚會。當時,MBA2字班和1字班、3字班男生都住在14号樓5層,交流頗多。劉群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和3字班朱金浦等同學一同參加12.9合唱團的情形,他回憶起李亞昆擔任手風琴伴奏的出色表演時,依然贊歎不已。畢業後,92MBA的同學們奔赴各地,北京的同學還多些,偶爾會小聚,還會一起回清華看看老師。但令劉群感到遺憾的是,畢業後沒有舉辦過全班性的同學聚會。
還沒有斑斓的色彩/但我們期待着絢爛/在天與地的空白間/鋪一段錦
91級MBA是我國實行MBA教育試點後招收的第一屆。美國哈佛大學1949屆MBA曾說:“腳下的大地在延伸,前面一片空白,等待我們去開發。” 這種話也可以用來概括92級MBA入學時的夢想和普遍期望。劉群說:“我們都希望獲得工商管理的金鑰匙,有朝一日能夠達到像美國《幸福》雜志對1949屆哈佛MBA一樣的評價。”
為了這樣的期望和夢想,劉群和他的同學們十分珍惜在清華園的時光。劉群認為自己經過清華MBA教育,能力和素質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提高,而且最關鍵的是素質。
劉群很有感觸地說:“現在,一個用人單位看人先看學曆,有了學曆看素質,有了素質看信念。”MBA教育直接指向素質,這是MBA和其他教育的顯著區别。處理事情不好用百分制來衡量。但一個細小的決策或執行,其具體的過程都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素質來。
劉群非常認同清華關于面包和獵槍的經典論斷,他說對未來的工作,大學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是給學生一杆獵槍,都是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不同的是幹什麼用什麼子彈罷了。這個素質就是整體,包括思維和行為的各個方面。
Professional這個詞,在92年開始在對清華MBA而言,就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字眼。劉群回憶道:“當時同學們如果約定時間做某件事情,都十分自覺地嚴格守時。偶爾有人遲到三兩分鐘,必會有人直率地批評,批評的話幾乎都一樣,一般就是‘做MBA,怎麼還能這麼不職業’之類的。” 劉群慨歎,在清華經管三年的整個過程對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當時,人們對MBA是什麼還不很了解。人們也都不相信大學生能管理,也不清楚MBA學管理和大學生學管理有沒有什麼不同。為了在更大範圍的MBA在校生和畢業生中聯絡感情、互通信息和交流經驗,劉群和人民大學的李振華等十幾名同學發起籌備校際的MBA聯誼會。他們提出:“誓為中華工商之崛起,自強不息,開拓進取,以世人矚目的成就,創我MBA偉績。同闖工商界,獨步新世紀!”1992年10月24日下午,那是一個周六,兩校MBA在人民大學舉辦了首屆北京MBA聯誼會,當時在北京就清華和人大兩所試點學校。人大92MBA班長李振華主持的會議,劉群則就MBA試點的理解和認識做了演講,并提出了MBA聯誼會組織的構思。随後,聯誼會成了兩個MBA群體的交流平台,一同開展了籃球賽、橋牌賽、新年聯歡等許多活動。直到現在,清華和人大兩校92級MBA中還有很多人一直保持着聯系。在清華求學的經曆中,籌劃MBA聯誼會這件事,也許是劉群記憶最深刻的了。
花季尚早/那迫人的嬌豔/已然躍出/在不經意間
1992年底,92MBA的陸國青與《中國大學生》雜志社聯系,當時《中國大學生》雜志在大學校園是很有影響的一份雜志。《中國大學生》采訪了組織校際MBA聯誼會的幾位同學,并在1993年3、4月間刊出了采訪錄。從現在看來,那次采訪對MBA聯誼會的關注實際上并不很多,雖然後來西安交大、廈大、天大等學校的MBA在得到這一信息後也與聯誼會取得了聯系,但終因種種局限,沒能做成更大範圍的聯誼,原先組織全國MBA組織的預想,沒有順利實現,但他們做的這些工作後來卻産生了比成立一個聯誼會本身更為深遠的影響,那就是介紹和宣傳MBA。許多人都是從那篇采訪錄知道了中國開展了MBA試點,知道了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舉辦了MBA項目。1995年,劉群畢業後,回到蘭州化工集團工作了一段時間。當時蘭化新來了一名西北工業大學的應屆畢業生,他見到劉群一直很是欽佩。過了很久,他才告訴劉群,他在《中國大學生》雜志上讀到清華92級MBA的故事,看到過劉群他們的照片。
現在,劉群仍然在中石化,任煉化企業經營管理部生産管理處處長。92級MBA除了4位來自政府機關,其餘均來自國有企業,畢業後,又大都回到原系統或原單位。粗略看去,似乎很缺少激越和張揚,仔細研讀卻是一種穩健的厚積薄發,一種建立在職業和嚴謹的素質上的厚積薄發。他們中大多數都和劉群一樣,早已經成為所在組織的中堅。
講起畢業以來,社會與商界對MBA的看法的變化與發展,劉群承認作為清華MBA畢業生壓力很大,要經常考問自己是否做到優秀。在不是很了解的人面前,他通常不會張揚自己是清華MBA。但回顧當年夢想欲與美國哈佛大學1949屆MBA比肩的意氣與豪邁,今天的劉群卻是心境平和,他坦言自己和自己的同學取得的成就與當初的目标相比差距很大,但他同時也指出要達到期望的目标必須依靠幾十年的積累。
采訪結束之時,我們請劉群給清華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學弟學妹們贈言,他講得特别實在:
“珍惜現在的時光,現在的機會,要好好地學習各門課程。學校開設課程肯定比個人總結經驗要有效率,也更系統。沒有一門課可以用來包打天下,但也沒有一門課可以全抛了不管。把每一門課學好,這是最實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