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國際總裁葛建牛與港中大-清華金融MBA同學座談
現代中國與國際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資本市場
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站在我們面前的葛建牛先生,首選的肯定是"海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的閃亮履曆,讓人絲毫不會懷疑這是一個相當職業、學有所成的業内人士;接下來是"資本運作高手",這不光指他所執掌的"中銀國際"是香港排名前三位的大券商之一,為港交所承銷H股貢獻最大的投行,也因為葛先生曾經供職的"美林.亞洲"人均每年100萬美元的赢利能力;而這兩個從業背景的轉換也讓我們對他産生了第三個印象"企圖心"。久在逐利河邊走,卻希望除了赢利之外,能有更為公益性的人生規劃;一位投行的老總,卻以"能為社會作出什麼貢獻?"來鞭策自己,總是一件很令人欣慰的事。
11月22日下午,葛建牛先生應邀與港中大-清華金融MBA2002、2003級同學圍繞着資本流通的有效性。進行了為時1小時的座談。葛先生認為,資本有效流通本身即是一種生産力。為什麼我國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剝離了幾千億呆壞帳,又冒出來幾千億?很多錢燒掉了,卻沒有形成有效的生産力。資本因為沒有流向好的企業和回報率高的産品而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中國殛待在"金融市場"的市場化運作方面追趕上世界發達水平,也就是說,現代中國與國際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資本市場。
葛先生認為中國近幾十年來,對于資本市場存在價值的理解方面已經有了巨大 進步,但還不足夠。從改革開放前,政府對于企業實行完全的直接撥款,到改革開放後,這一比例由61%降至27%,而通過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的比例增至73%;直至1991年,"資本市場"開始以更有效的方式參與到中國經濟整體運作的環節中來,并且直達核心。
說到為企業提供融資中介的投資銀行在一個國家參與經濟運行的重要程度時,葛先生舉了美國财長的人選作例子,克林頓政府時期的财長是高盛前總裁魯賓,尼克松政府的财長是索羅門前總裁塞門,卻從沒有哪家商業銀行的高管受聘為如此高位的财政要員。資本市場參與資源配置的核心優勢是,它是由投資者組成,并由投資者對于企業質素和經營前景進行判斷,它利用了人類自發的逐利性這一天性,而成為進行資源重新配置的最有效的工具。而"何為成熟的資本市場?",說到底,是投資者作為評判者地位得到最終确認的市場。而中國股市的"股權割裂"之所以成為影響市場最主要的因素,恐怕也是跟對于投資者投資行為的不夠悍然藐視密切相關的。
對于股市中"投機行為"到底好不好?葛建牛的看法是:證券市場需要各種各樣的群體參與,當然 也需要投機性群體的參與。這個投機性的群體對于資本進行有效性流動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流通量,無法想象,如果沒有投機者,如何給海量的上市公司提供足夠的融資。甚至于更加極端地體現投機性的套利行為,它也在"為市場尋找合理價格"這個層面上,直接促進了資本流動的有效性。所以說,投機對資本市場所做的正面貢獻,就好像"你在街道無法找到百元大鈔"那麼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