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剛副教授解讀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11月18日晚,清華經管學院龔剛副教授在偉倫樓北501室對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作了解讀,龔剛副教授在宏觀經濟領域卓有成就,于國内外發表過多篇有影響力的論文。經濟系主任李子奈教授擔任了本次報告的主持人,活動吸引了衆多師生的參與。
龔剛老師對200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挪威經濟學家基德蘭德(Finn Kydland)和美國經濟學家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做了詳細的介紹,指出他們獲獎的理由是在“動态宏觀經濟學方法論和經濟政策的時間一緻性以及經濟周期的推動力”做出突破性貢獻。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是師徒關系,他們獲獎的論文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已經形成并開創了現代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特别是實際商業周期RBC理論的先河。關于時間一緻性問題的探讨是源自于李嘉圖等價問題,也就是如果百姓能夠預期到政府所要采取的政策,該政策就會失效,那麼政府對經濟的幹預或者說經濟政策是應按規則還是意願行事就成了所要讨論的話題。龔教授生動地以居民海灘建房為例來說明改變政策就會帶來預期的改變。他說如果政府禁止在海灘修建居民住房而居民又知道一旦在那片會給自己帶來很好福利的地方建房就一定能得到政府的維護和保障,那麼政府原來的禁令就會失效,原來的政策就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關于經濟周期原動力問題,龔教授對論文中宏觀模型的産生背景、主要特點、後續研究和争議做了詳細的說明。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需求管理型的宏觀經濟政策無法面對滞脹以及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缺乏微觀基礎和無法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問題下産生的,它主要以建立和完善傳統完全競争型的微觀經濟學分析為基礎的宏觀經濟學理論。
獲獎論文對經濟學在技術上的貢獻是對随機動态優化模型的求解以及用校正法的經驗驗證方法。後人對該模型的争議主要來自新凱恩斯:模型本身在經驗檢驗上有不完美的地方(勞動力市場上,模型産生勞動力波動非常平滑,但實際經濟中勞動力波動非常大);對完全競争和市場出清假設的不滿意;于是很多人在接受學術規範前提下,引入非均衡和壟斷競争。
最後,龔教授探讨了論文對中國經濟學以及經濟政策研究的啟示。他指出,中國目前對經濟的幹預顯然體現為随意而為,比如今年的宏觀調控和經常出現的行政幹預,這是一種初級和原始型調控手段,盡管痛快淋漓,然而會給經濟留下創傷。同時指出中國未來宏觀調控行政幹預将逐漸失去生存的體質環境,更高超的調控手段需要數量模型,而且中國經濟政策在關注需求的同時需要關注一下供給,讓财政政策去調節供給,而貨币政策則起需求管理的作用。
龔剛老師報告的同時,不時有來自場下的提問,現場互動十分熱烈,甚至可以聽到很多來自經濟學以外的聲音。會後一部分同學意猶未盡,紛紛找龔老師讨論,本次解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