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I(軟銀)控股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北尾吉孝談儒家文化的管理智慧
2006年10月16日晚,SBI(軟銀)控股株式會社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YOSHITAKA KITAO(北尾吉孝)先生做客清華經管學院“第二課堂”,與大家分享“儒家文化的管理智慧--看SBI如何造就PE傳奇”,約有220名觀衆到場聆聽。
開場後,經管學院黨委副書記朱恒源老師向聽衆們介紹了北尾吉孝。在聽衆們歡迎的掌聲中,北尾先生開始了他的演講。北尾先生首先介紹了軟銀控股株式會社的業務概要,成立于1999年4月的軟銀控股公司員工人數現已達到1375人,2005年利潤達到25631百萬日元,SBI旗下現有包括ETRADE, SBI Holdings, Finance All, SBI Securities和Gomez Consulting等多個金融品牌,業務範圍涉及金融服務事業,經紀業務投資銀行業,資産管理事業,住宅不動産事業及生活關聯服務網絡事業等多個領域。在經營活動中,SBI堅持保持對社會負責任的經營理念,在經營業務的同時,還設立了SBI大學,SBI兒童希望基金會等社會公益組織,勇于社會人才培養以及兒童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在談到SBI的經營理念是,北尾先生提到了“建立企業生态體系”的概念,北尾先生指出,所謂企業生态系統,是指以互補效果的組織及個人為基礎的經濟共同體。“企業生态體系”中,一個企業不僅僅是單一行業的成員,而是作為多樣的跨行業“企業生态體系”的一部分,實現相乘效果與相互成長。
接着,北尾先生詳細闡述了SBI企業戰略與實踐。北尾先生指出,企業的價值有三部分構成,顯在價值,潛在價值以及戰略價值,戰略價值是指通過從長期的視點出發的經營思想及戰略,使将來可能實現的價值。SBI堅持以顧客為中心的戰略定位,實現網絡與店鋪的融合及數量決定品質兩大總體戰略;針對不同年齡的客戶群采用不同的服務方式,網絡與店鋪相結合。通過獲得圧倒多數的小金額顧客,實現長尾效應,以達到量到質的飛躍。同時SBI注重構住差别化商業模式,力求成為“金融創新家”,即SBI=Strategic Business Innovator。
演講後,北尾先生對踴躍的現場提問做了回答。這些問題涉及在考慮風險投資時會讨論哪些因素,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德,對傳媒産業的判斷,如何解決“仁”與“競争”、“利益”的矛盾等。北尾先生都一一做了精彩回答。在考慮風險投資機會的時候,要注重考慮商業模式,市場規模及其成長性以及事業經營者的人格。德高望重之人必會聚集有識之士共謀大事。55歲的北尾先生認為從早養成看人的見識很重要,這是一種修煉。對集團的正式職工,他都要親自面試。面試可以了解應聘者的人生觀,價值觀。比如,他會問:你的人生中最高興的是什麼?最傷心的是什麼?從而得知應聘者的人生态度,如何将工作定位于自己的人生。他通過改變問題的提法來觀察人的反應和态度,以判斷其行為的結果。關于傳媒産業,北尾先生認為舊式傳媒正在通過互聯網發生變化。電視傳媒有一天會進入大家隻看錄像的時代,世界上可能會沒有電視廣告了。所以,電視要不斷創造内容,用關鍵詞分類,就像google做的那樣。電視、報紙的廣告都會減少,現在大家都到互聯網上發廣告了,廣告費是一個大的收入來源。而傳統媒體将來隻能靠賣内容生存,廣告收入會越來越少。在談到“仁”與競争的矛盾時,北尾先生認為,“信、義、仁”是他的價值觀,“信”是信賴,“義”是指是否正确,而“仁”是指是否考慮了别人的利益,在做出決策的時候應該考慮自己的行動是否損害了他人的利益。“用戶至上”的思想會越來越重要,這也是“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