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明茨伯格教授在清華經管學院演講

2006年4月26日,傑出的管理思想家亨利·明茨伯格做客清華經管學院,在觀衆爆滿的國際報告廳分享了他對管理、決策、戰略本質的理解。他用自己新著《管理者而非MBA》書中的一個三角模型覆蓋了管理學科的很多内容,富有洞察力和啟發性的娓娓道來,得到在場四五百名聽衆的熱烈回應。演講由清華經管學院黨委書記楊斌主持。之前,常務副院長陳國青宴請了明茨伯格一行。
明茨伯格将管理定義為一種實踐,是将大量的技巧、經驗、一定程度的藝術、洞察力和一些科學、分析結合在一起。他的“三要素”理論的核心意思是,管理三個要素:科學、藝術、手藝,三者缺一不可。首先是科學的成分,也就是管理中的可以編碼、複制、預測的内容,是關于人在組織中的行為和互動規律的總結與提升。手藝,在這裡它的内涵卻和“技巧”接近:是指手感、質感、分寸感、操作感等,代表一種對全局和細節、對數字和感覺、對理性和直覺進行立體把握的能力。藝術,最重要的是管理者與人溝通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高度創造性等。
明茨伯格教授認為最能代表管理中的藝術性的是沃倫·本尼斯和約翰.科特,他們強調領導力;最能代表管理中的科學性的則是邁克爾·波特,波特強調管理中需要運用大量的數據分析來制定策略;而最能代表管理中的手藝性的則是湯姆.彼得斯和他本人了,明茨伯格教授強調戰略的制定往往是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這三種管理風格各有各的用處,但大部分的管理都包含着比傳統的管理的五種職能更多的含義。
明茨伯格教授為同學們分享了,他認為理想的管理教育的模式。在MBA教學中,沒有必要完全排斥案例學習,但不要以為案例就能代替現實。他表示,“MBA教學不是在教室裡‘創造’領導者”,現在的管理理論太注重科學分析了,應該多加入藝術和手藝的元素。學習管理的同學還應該結合自己的工作來學習,對自己進行定位,明确方向,并為之努力。
明茨伯格提到,管理者應該75%跟自己學,25%向别人學,“向自己學習更有力量”。他表示,中國可以學習西方最好的東西,但不要一味模仿别人的發展模式,可以通過自己的經驗開辟一條自主創新之路。他送給清華學生一句忠告“Learn form everyone,copy none”,一個多小時的演講過後,明茨伯格還回答了在場聽衆的提問。
亨利.明茨伯格是當今世界上最傑出的管理思想家之一,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先後創立了在管理界影響深遠的管理角色學派、戰略過程學派和實踐管理教育範式,他同時是美國戰略管理協會(SMS)的創始人和前任主席,國際實踐管理教育聯盟(IMPM)創始人和前任主任。管理大師、《追求卓越》的作者湯姆·彼德斯這樣評價亨利·明茨伯格:“亨利可能是我們過去30年、40年、50年唯一一位真正深刻的管理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