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經濟學家樊剛解讀中國經濟發展的應然模式
主講人:著名經濟學家 樊剛
時間:2001年11月20日晚
地點:清華經管國際報告廳
主持人:這裡是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一個知識與成功結緣的地方。2001年随着中國申奧的成功,美國遭受恐怖襲擊,APEC會議在上海成功的召開以及中國加入WTO一錘定音,這些曆史事件的發生,中國和世界的經濟發展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那麼中國的經濟能否長期保持一枝獨秀?中國的企業能不能夠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迎接來自國際大公司的挑戰?中國的經濟改革到底應該遵循怎樣的發展道路才算合理?今天我們請來了著名的經濟學家—樊剛先生和大家一起讨論中國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問題。
關于競争力和相對優勢。
樊剛:謝謝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謝謝中央電視台,剛才主持人提到,中國今年有一系列的喜事吧,其中包括加入WTO。加入WTO,很多人都有一種喜慶的心情,前兩天接受一個記者采訪時我說,我沒有見到任何一個民族像中國人一樣,以這樣喜慶的心情加入WTO,而不太在乎它可能帶來的風險、壓力、挑戰。這其中的原因我想可以是中國人願意成為世界市場的有利的競争者,願意成為世界民族之林當中一個有發言權、有實力的民族,不管承受多大的風險、挑戰。這樣的精神、願望是支撐我們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精神。畢竟加入世貿組織确實意味着我們要面對更大的競争,更大的挑戰,中國的市場越來越成為世界市場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少的受到各種形式的保護,而直接面對那些跨國公司,發達國家直接的競争。
一、競争力:
這幾年讨論WTO的時候,多數人都在問這個問題:我們怎麼能夠更好的競争?在更加激勵的全球化的競争當中能夠逐步發展、逐漸壯大?因此競争力的概念就成為非常熱門的,不管是MBA課堂還是企業研讨當中,政策研讨會上都作為中心的概念。在很多的情況下,一提到競争力,就說要有高新技術、資本、人才、各種管理經驗等等,這樣一種說法也不是不對,有技術有資本,有人才如果能夠使競争力提高,而這些東西往往确實能夠使競争力提高,但競争力的概念隻是東西的話,如果僅僅高技術、好的人才和好的管理等等的話,那麼似乎我們發展中國家,特别是弱小的企業似乎就沒有競争力,就不能有競争力。因為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地區、落後地區、弱小企業,我們中國多數企業在世界競争面前隻能說是弱小企業,他們所處的地位他們的定義就是比起那些發達國家,發達地區的跨過公司先進企業來講就是缺技術、資本、人才、管理,怎麼發展?同時我們又看到我們弱小企業,包括民營的中小企業很有競争力,東西賣的非常好,非常便宜,非常有競争力,因此這就值得我們思考,思考競争力的概念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采取什麼樣的發展戰略、措施?才能逐步提高我們的競争力,而且立足于現實,發揮我們現實的競争力,從現在開始,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然後持續發展。因此我想今天讨論的問題就圍繞競争力的概念,講一點發展經濟學的道理,講一些中國企業在現實當中如何面對國際競争,來發揮我們的競争力,來逐步的持續的發展下去,就這些問題談一些看法。
對于好的企業,大的企業,或者對于科技人員,有世界最新的最好的技術、有大的資本企業已經發展起來,也許不需要考慮發展經濟學的問題,而直接考慮怎樣進一步的增長,跟國際大企業競争,但是我們多數企業、多數地區,面臨的都是怎樣的發展的問題,也就說你是一個落後者怎麼才能夠追上去。首先是一個基本競争力的概念,經濟學競争力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通常我們所說的一句話:能否用較低的成本生産出同樣的東西,或者說用同樣的成本生産出更好、更新、更多一點的東西,這就是競争力基本概念。我們沒有技術、資本、人才的企業還能夠成長、發展。問題在于對于落後國家、弱小企業來說,沒有技術、人才、資本,它又怎樣獲得競争力?
二、發展的相對優勢:
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發展經濟學的發展概念,就是所謂的相對優勢的概念。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的相對優勢:
1、 産要素的比較優勢,對于我們技術、資本是貴的,但是勞動力相對成本是比較低,即通常所說的
要素的比較優勢;
2、 本土市場優勢,盡管我們是發展中國家、落後的地區,但是畢竟我們是開放的市場,中國加入WTO
以後我們的市場越來越是國際市場的組織部分,但是另一方面又是我們的本土市場,我們的企業有一定的本土市場的優勢,指的是我們對人文、曆史、語言文字有先天的優勢;對于消費者,當地生産者的需求、偏好有更多的直觀的了解;對于當地的經濟體制、經濟政策、人文環境、包括人際關系有更多的了解。用不着一個外資企業來,現做公關、調研花很多成本;還有土特産品,隻有中國人消費的東西,這可能是我們的相對優勢;
3、 後發優勢,由于我們相對落後,因此我們可以廉價的、低成本的、甚至是免費的獲取許多知識、
信息、獲得許多别人用大量創新投資換來的技術;通過觀察、模仿,然後通過我們的觀察學習,學到别人經過多年市場競争積累起來經驗和教訓;通過市場的各種拖動、醜聞、黑幕積累起來的關于管理市場的經驗,這些都是前人在發展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比如說各種法規和各種營銷的策略等等,我們可以用較低的成本,特别是不用花學費來獲得這些知識、經驗、教訓、體制。
這三方面的相對優勢,說起來也不是什麼特别高級的東西。應該說發展中國家弱小企業在最初階段,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去發明自有的技術,引進技術去積累資本,努力去培養人才等,但同時我們不可避免的利用這些相對的優勢,才能使我們處在比較劣勢的地位,又能夠有較快的發展,落後國家的問題:我們沒有技術、資本、人才,但是我們要比發達國家增長的快,才可能實現發展。
發展的概念不是今天比昨天過的好一點就是發展而是逐步縮短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就是所謂的趕超,要縮短差距就是人家增長2%我們增長7%,人家增長3%我們增長8%,才能在較短的時間縮短差距。我們算過一個賬,美國3300美元左右,中國今年年底900美元,人家增長3%我們增長8%需要67年時間,人均收入實現均等。如果他增長4%我們增長7%,這是1999年的實際情況,需要118年我們才能追上去,因此作為發展中國弱小企業,必須利用各方面的優勢,包括各種相對優勢,确保我們在市場上有競争力,我們才能夠一步一步發展下去。有些弱小企業,可能在一開始隻能利用這些相對優勢來實現競争,我稱這些利用相對優勢實現的競争力為現實的競争力;對于我們所有的企業來講都希望将來成為大資本、高技術、高人才的優勢企業,那是未來的競争力,但對于我們多數的企業來講可能現實的問題是在現實情況下,現實的競争力,更多的依靠我們的相對優勢。
三、如何發揮相對優勢
後面要講的東西主要圍繞怎樣發揮相對優勢談一些問題,綜合三方面優勢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大家推崇的中國著名的企業—聯想集團,它是高科技公司,但是它發展的曆程實際是利用這三方面的優勢。聯想人自己總結發展三個階段銷、産、原,銷售生産和研發,銷售指最初階段給國際各大品牌做代銷,賺的是本土市場的優勢,這是利用熟悉市場的優勢,加上勞動力便宜,在全國各地設點,然後生産首先是組裝電腦,組裝是電腦高科技産業的勞動力密集型環節,利用的是生産要素的比較優勢,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給人家做銷售、生産組裝,跟國際大公司的交往,低成本的學習了他們的管理、營銷、技術,然後自己逐步逐步進入自己研發階段,創造自己的品牌,也就是發揮了後發優勢,節省了研發成本和學習成本。所以當看到大企業發展時,後面都有一定的道理,作為發展經濟學所研究的特殊對象,也就是相對落後的經濟,相對弱小的企業,它所成長的曆程都離不開相對優勢的發揮,而不是一下子達到未來高級競争力的狀态。
首先有一個理論的概念:關于競争力和相對優勢。
說到競争力,它是成本的概念,分析成本的概念,成本包括:技術設備成本、生産成本、銷售成本、研發成本、管理成本。在講其它成本之前,先講管理成本。管理成本又分兩項:企業内部管理成本和外部管理成本包括營銷管理、對外經濟環境的管理。管理成本在一定意義上,在廣義的經濟學的概念上我們可以稱為體制成本。企業的體制好,基本體制關系比較順,企業内内讧就少,内耗就少,浪費就少,大家就比較有動力、有約束,能夠更好的利用各種資源,成本就可以降低,相反,體制不順,管理成本就會相對較高;而外部體制成本,主要是我們政府體制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包括各種審批制度、整個的經濟環境、信用制度、法制,政府有多少審批需要花多少時間去跑審批,除了看得見的人力物力之外,要花多少人力跟政府部門打交道;還有機會成本,審批審了三年,市場上的機會就失去了,喪失之後機會造成多少浪費,從一定意義講,都是體制成本。
發展中國家,特别是我們經濟轉型國家,我們剛剛開始搞市場經濟,體制問題仍然是一個大的問題,為什麼加快改革的步伐的重要原因,既加快企業的改革也要加快政府的改革,意義在競争力問題上在國際競争問題上在于可以普遍節省我們企業的競争成本。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可以較少的稅收、審批制度、提供更多的服務,提供更多的設施,這樣我們的企業可以更快的發展,體制環境對于我們的競争力是非常重要的。體制改革關系到我們企業的生死存亡,特别是弱小企業。如何改革我們體制環境、我們企業、政府,對将來國際競争來講确實是生死攸關的事情。我還是認為對中國來講體制改革問題仍然是中國重要的問題。
發展戰略的問題
一、技術選擇問題
如何發揮我們的相對優勢,現在大家都重視高科技的發展,重視技術的研發,對長遠來講,我們中國的企業要有競争力,一定要做到這點,但有一種現象很多企業現在很困惑,很多企業如果不搞技術革新,明天就亡,如果搞高新技術,今天就死;還有很多國有企業引進了大量的高技術,引進隻有就虧損了。
這裡确實有經濟學的道理在裡面,特别是在高新技術問題上,落後國家,弱小企業重要的特點不具備更多的高新技術,國際上90%的高新技術是由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發明注冊的,我們多數的高新技術設備基本靠引進,引進比自己發明便宜的話當然要引進,但是技術的引進是使你增強了競争力還是削弱了競争力?引進了高新技術使得成本提高,而不是成本降低,使得總成本高于競争對手。可以想很多高新技術特别是高新技術設備很有可能是競争對手發明的,它賣給我們他會收回生産成本、資金成本、一部分研發成本,更重要的是收取專利費用(保護知識産權),或者叫創新利潤,就會構成彼此使用這項技術成本的差異。這些錢加在一塊就很可能你買這項技術要比對手成本要高,如果還用其他的成本,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等,總成本就可以比較低,但最新最高的技術,在國際上,往往是節省勞動力的技術,自動化很高的技術。很可能總成本要比競争對手高,還不說其他條件技術的配套,原材料等,這樣的技術如果引進來,隻會使得成本高于競争對手,事實上降低了競争力。發展經濟學重要的概念叫做适當的技術,什麼概念:是在你的技術能力情況下,在成本機構情況下能夠使你賺錢的技術而不是虧損的技術,是否發揮了相對優勢還是拼相對弱勢,這樣經濟學的道理确實可以解釋我們的很多現象。
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要進行成本的比較,效益和成本關系的比較。經濟學的道理,管理學的道理應該更加有利于發揮競争力,而不是削弱競争力,看到大量的資金的浪費,技術引進來後放在外面日曬雨淋,那還是花一次錢,用它天天都要虧損。在技術發展戰略問題上,一定要從相對優勢的角度、成本比較的角度,一定要考慮什麼是有利于我們的企業持續增長的競争力?如果一個經濟全虧損将來就是經濟危機。有的國家發展到一定水平,什麼都要高、新、尖,從引進技術到引進原料、人才,人才引進也是要考慮成本,最後隻幾千萬的利潤,内部壞賬占GDP40%多,國際壞帳相當于GDP40%,最後是金融危機,技術發展戰略後面有體制問題、花錢均衡否的問題、算計不算計的問題,這是技術發展戰略的思考;
二、 現實看待中國的産業結構
要發展中國的經濟,一方面要發展高新科技,另一方面看到國際上新興的科技産業的發展,要大力發展高新科技産業,我們需要發展這樣的科技産業,也需要有現實的觀點看待中國的産業結構,提升産業結構不能脫離現實,脫離我們現實相對競争力的範疇。
發達國家的産業結構是發展到一定水平所産生的結果,而那種結構對它可能是有競争力的而對我們是沒競争力的,比如美國,傳統制造業越來越成為夕陽産業,經濟越來越多依靠高新科技産業、服務業,對它講是對的。它勞動力成本高,傳統産業已經沒有優勢正在開始向外轉移,而這些傳統産業、勞動密集型産業正是我們發展國家,在現階段有競争力的産業,正是我們能夠利用這些産業,獲取利潤進行基本積累和技術積累的産業。對它來講,較小的傳統産業,較大科技産業對它是具有競争力的,但是我們沒有高新科技的成果,同時我們有大量的農民等着進城就業,而且我們的成本比較優勢較低,傳統産業正是我們的優勢,我們應大力發展。因此經濟結構問題,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是不一樣的。
從市場擴展的角度看,我們确實要發展高新技術,我們市場越來越多有這方面的需求,我們中國人生活的逐步提高,确實有高新技術市場擴大,但同時傳統企業需求擴大仍然占主導的地位,比如說我們現在人均收入900美元,美國33000美元差距32000美元,也許買手機,電腦大概要用2000美元,還有3萬美元差距,我們發展起來要買汽車、住房、家電、旅遊、服務、城市基礎設施道路橋梁等,從中國市場的擴大,今後幾十年傳統産業仍然是我們發展的源泉之一。高新科技浪潮是要追趕,但同時過去幾次浪潮的課也是要補吧。
紐約時報曾經登過一幅大照片:一個中國騎着自行車上打手機,中國人絕對想把自行車換成汽車吧,不能老騎着自行車打手機,當然這從環保上是另一個問題。從市場擴大來講,也應對傳統産業引起足夠的重視,就是城市化這一項,就是幾億農民進城,将來會有多大的需求、多大的市場。今天據說是鋼鐵産業,鋼鐵廠的利潤擋不住,可以看到基礎設施建設,都是我們将來收入的組成部分。還有其他結構問題,比如服務業的問題。發達國家服務業比較高,是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服務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但在人均900萬美元的水平上,制造業仍然是我們市場發展的主體、競争力的主體。
我們傳統産業大有可為,現在問題不是它沒有前景,沒有市場,而主要是傳統體制需要改革,要利用新的技術、新的市場來發展,使我們更有競争力。中國真正使我們振奮的前景,能夠走出現在的各種的問題,實現持久的增長,就是中國在今後變成全世界制造業中心。我們一方面用現有人才發展高新科技,另一方面4、50年以後5億農民從土地轉出來加入城市、工業,這些人可以把全世界的制造業都給結過來,可能還不夠呢。隻有真正實現了那個,才能真正解決一系列的所謂深層次的問題:生存權問題、農民就業問題、城鄉差異問題、地區差距問題、收入差距問題(我們現在基尼系數是全世界幾乎是最高的)。我們完全可以大力發展産業結構同時發展我們高新科技産業,才能使我們這些問題都得到解決,使我們持續的發展。産業結構的問題要真正從我們的現實出發,從我們的相對優勢出發,真正發揮出我們的競争力,在國際競争中才能夠取得令人真正矚目的成就。現在不僅是矚目了,現在有些人在談論所謂中國威脅論了,談論中國是不是要把所有制造業全拉過來,當然從國際關系上帶來一些問題,但從我們自身的民族利益上講越多越好。這是發展戰略問題包括企業、經濟、地區戰略。
三、 成本計算
第一、研發成本。技術創新戰略問題,從研發角度講大家都比較重視,跟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比,人家投資多少資金進行研發,從我們大企業開始更加重視這個事情,争取創造更多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有自主知識産權技術再多再新都是好的,前提是這項技術發明創造的成本是否是高于、引進的成本,引進時也要考慮是适用的技術還是不适用的技術;同時在創新問題上,創新的風險成本業需要考慮,研發成本本身創新風險成本這兩方面都是後發優勢問題。
作為落後國家、弱小企業,首先要考慮支付研發成本的能力有多大?研發成本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因為成功率比較低,是非常費錢的事情。像世界矚目的大的公司微軟、IBM、摩托羅拉等都是花幾十億、上百億美金每年技術研發投入,才創造出一些技術,如果有一些經費,我們并不是不搞研發,第一件事要做我們要更多的收集技術信息、情報,更多的利用現有的知識、公開的知識、公開的信息,在這個基礎上做一點研發,而不是更多的花錢投入搞一些基礎研究,更多的讓發達國家去搞。這個需要在研發和信息的收集問題上要有一個均衡,在經濟上要有一種分析、考慮。
第二,風險成本,研發技術創新是有風險的,而且成功率很低,研發的成功率僅3%左右,而且好多技術剛剛面世時,還有商業模式不成熟所帶來的市場風險問題。比如說前幾年我們看到網絡技術剛剛形成,帶來的市場泡沫,所帶來的風險,那麼多企業燒錢還沒有找到能夠盈利的商業模式。
對于發展中國家弱小企業,要考慮是否有那麼多錢去燒,燒幾億對大的跨國公司可能不是什麼大的投入,對于弱小企業相當于過去全部的積累。我記得清華的教授曾分析創新的成本和模仿風險:西方人最初制造原子彈所面對的風險,跟我們當年搞兩彈一星的風險是不一樣的,對于完全的未知數和一個已知數是不一樣的,作為弱小企業需要思考風險成本問題,冷靜分析市場,讓别人更多的去投入,我們看準了商業模式我們根據市場再去投入,雖然可能會失去一些市場機會,畢竟做企業總要冒風險的,但是風險成本的代價确實是需要思考的,所謂後發優勢重要的一個内容,就是我們可以吸取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走捷徑而少走彎路,我們不能走太多的彎路,不能燒太多的錢,我們一定要确保成功,才能更快的發展,在技術創新的問題上也有如何發揮我們特殊競争力的問題,怎麼用更少的研發成本,更少的創新代價,來确保企業的持續的增長;
四、專業化競争的發展戰略
這不僅僅指發展中國家,但對發展中國家弱小企業,專業化競争可能具有更大的意義,國際管理學讨論國際競争力時,有的學者提出一個概念:優勢不是先天給的而是創造出來的,但是優勢怎麼能夠創造出來?在一定意義上靠專業化的專研,專業化的競争才發展出來的。
經濟學的鼻祖:英國人亞當.思密在260年前寫的世界第一本專著,第一章第一節講的分工,也就是專業化。例子是針:鐵匠從頭打到尾做出一根針,後來分工,每個人做針的一部分,專業化出技術,專業化出熟練程度,專業化出低成本、市場的擴大,靠專業化創造優勢。瑞士當年開始發展時,歐洲已經發展起來,它還是農業國,多年的積累多年的經營,除了銀行業,多年手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手表業,迄今為止仍然是世界領先,就是靠長期積累、經營才培養出一個企業,所謂核心的競争力獨特的地方。
我們因為市場經濟剛剛開放,剛剛發展,機會比較多,投資哪都賺錢,因此在中國形成了形成一大批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和企業集團,多元化不是指相關産品,而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一邊搞電腦,一邊開飯館,這種多元化的模式跟我們發展的曆史背景有關系。時至今日市場競争越來越激勵,專業化競争的問題就越來越突出,世界幾百強絕大多數都是靠幾十年、上百年兢兢業業、目不斜視專搞一種産品、一類産品,才發展到今天,才有它市場上的壟斷地位,才有主宰市場的力量,才會去想去兼并别人而不是戰戰兢兢的被别人所兼并、淘汰,可現在我們的很多的企業經常不斷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擔心被别人所兼并、淘汰。而将來市場競争越來越激勵,這個問題就會越來越突出。現在确實到了對很多企業來講,要尊重經濟的規律、市場的規律,輕副業突出主業的時候。
我們從經濟學角度可以來分析這些問題,比如一個企業有錢了,賺了利潤,但是這個行業已經很滿,競争已經很激勵,市場已經飽和了,錢往哪投?我想如果有錢至少兩個東西可以投,一方面:如果有利潤現在可以開始搞研發,怎麼占領未來的市場、怎麼創造出新的東西;第二方面:任何一個大的企業都會将一部分積累放在一些流動性比較強的資産上,以确保主業資金流動順暢,任何行業都會高峰、低谷,都會有經濟的波動,在好的時候可以積累一些資金,壞的時候可以用它來彌補資金的不足。比如大的企業,幾百億的虧損,過幾年又恢複過來,為什麼?那時候可以把持有的副業的資産,包括金融資産、非金融資産變賣掉來彌補主業的不足,這種不是多元化的經營,而是為了主業服務的一種資本操作。我們有些企業總是看着另外的市場好像空一點,自己市場已經飽和了,于是總是去尋求新的投資領域,而不是認真的發揮自己的相對優勢,而不是認真的去通過長期的積累來創造自己的競争優勢,也沒有想到現在大家都競争那麼激勵,等你進去時,别人也會進去,投資生效時别人也會投資生效。現在資本也很充足,所以現在國内市場國際市場競争激勵的情況下,不再有競争不激烈,不再有掙錢容易的行業。今後的競争,就看有沒有專業化的一技之長,就靠有一些能夠使市場特殊承認的優勢,才能夠真正站穩腳跟,真正持續發展,在世界範圍的競争當中取得自己的地位,出現我們中國人的幾百強,否則在一開始很弱小時就多元化競争,可能又會走彎路、産生大量浪費。
講這些問題都是基本主題。我們作為落後國家、弱小企業,面對更加激勵的國際競争,我們必須從現實出發,從自己的弱勢和優勢的分析出發,來制定我們的發展戰略,在國際競争當中來增強我們的競争力來充分發揮我們的現實的競争力,一步一步賺了錢,我們能夠積累,我們能夠搞教育、科研,我們一步一步的成為高級競争力的所有者。再也不能脫離現實:大躍進,洋躍進。在國際競争如此激勵,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全球化仍然在進行,我們還差距這麼大,我們隻有900美元,這些基本的建設要求我們隻能走捷徑,隻能做赢家,隻能充分發揮我們的相對優勢,來克服我們的相對劣勢,才能使我們經濟持續的發展下去。
我們有很多發揮了我們的競争優勢的地方,看到非常樂觀的前景,經濟方面的前景。比如最近,我去了浙江衣物小商品市場,我看到我們中國貨如此的便宜,什麼是競争力?不就是東西賣的便宜。即使有服務、質量,而服務質量後面也有成本的問題,成本很高服務質量提供很多還是虧損,那麼便宜的東西還能賺錢、盈利,在國際市場确實看到這些競争力,而這些東西往往是最現實的。那的人告訴我,很多外商在衣物小商品市場往自己的國家發貨,其中有20多位阿富汗商人在往回運東西,連阿富汗的人都賣的起,這東西一定有競争力。那些襪子、衣服、玩具、鞋、文具等盡管小,從頭到尾我們中國人制造的,浙江今年出口增長20%幾,而且在全國出口協會當中浙江占到85%,民營企業就是利用我們比較優勢,相對優勢,創造出了這些東西,确實使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中國的力量,包括發達國家怕也怕這些,國際開會經常講為什麼不是傾銷,就是這麼便宜?賣一雙非常好的襪子賣10美分,但是這确實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高的、洋的,但是一步一步怎麼走過來,那就是競争力,那就是我們中國現實競争力的組成部分。
我們一方面有高級東西可以有導彈、衛星、電腦。這也是國際上争論的問題,說我們是有導彈的發展中國家,但是我們确實可以做,我們既有導彈,将來有還會有飛船,又可以做全世界的襪子、全世界的鞋,中國才真正成為赢家。
我講的主要部分是這些,謝謝大家!
(本文未經本人審閱 記錄整理:張雙長 編輯: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