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一輩子和真善美打交道,多幸福”——專訪清華經管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陳煜波

2013-03-13
閱讀:

 

陳煜波

即使從未見過面,要從舜德樓來來往往的人群中區分出陳煜波也并不是一件難事。接近1米9的個頭、臉上挂着孩子般簡單的微笑,這讓他在人群中格外顯眼。然而,真正讓大家記住他的不是高大挺拔的身姿和溫暖随和的笑容,而是他出衆的學術成就和為人為學的獨特思想。這位70年代出生的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工商管理博士現在已經是清華經管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并曾先後多次獲市場營銷學領域國際最佳論文獎,用“青年才俊”這樣的詞語形容他一點都不為過。

采訪前,陳煜波剛聽完講座匆匆趕回,一見面便熱情地與記者握手寒暄并邀請我們進入他的辦公室。除了桌椅和電腦,這個房間裡最醒目的便是靠牆的一面大書櫥,裡面整齊地擺放着各種中英文書籍。就是在這個簡單又充滿書香氣的小屋裡,陳煜波與我們暢談起他的生活與學習、理想和人生、過去與未來,以及在此過程中他一直踐行着的真善美。

 

求真,永不過時的處事原則

1999年從東南大學碩士畢業後,在同學們眼裡應該“從政”的陳煜波卻選擇了出國深造。驅使他毅然走上這條路的是個再簡單不過的理由,“我一直想要培養一種系統的思維方式。一個人将來無論是從事學術、從政、從商,都是相通的,都要有思想。沒有思想什麼也做不好”,他說。在他看來,這種“系統的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邏輯思維。“我們做研究的學者,嚴謹是最基本的,沒有真的仔細研究論證過的,千萬不要輕易下結論”,這就是邏輯思維。“更加理性的是把人和事分開,就事論事。中國人的思維有時太發散,西方則非常講求邏輯。英文裡有一句話,你可以置疑别人的判斷,但是千萬不要輕易置疑别人的動機。咱們要就事論事。你的觀點、你的推斷要講求邏輯、嚴謹,不要說話前後矛盾,這是最基本的思維方式。”

 “做學問就是要追求真實”,他說,真實的學問需要系統嚴謹的邏輯思維。

就是因為這個“最初的夢想”,陳煜波在國外一待就是十多年。多年的求學生涯不僅讓他學到了自己想要的知識,還在學術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為經管學院最年輕的教授,回國前的陳煜波曾是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學有着終身教職的副教授,并曾獲得該校管理學院院長優秀教學獎、院長課程創新獎、以及傑出高等教育工作者等多個優秀教學獎項。

可以說,在美國,陳煜波的學術事業正蒸蒸日上地發展着。然而,他卻在這時選擇了回國。2012年,時隔13年,陳煜波像當初選擇出去時那樣,毅然決然地回來了。

比國内更适合做學術的環境和氛圍、學習工作了多年的再熟悉不過的學校、永不擔心失業的“尚方寶劍”----終身教職,在很多人看來,選擇回國的陳煜波放棄了太多。

然而,陳煜波卻不這麼認為,“回到中國,我可以發揮的價值更大”。來到中國最高等的學府,用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影響中國最優秀的學生,這便是他的真實想法。

很多留洋學者回國後常常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心态非常不好。陳煜波非常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些問題。 在很多留洋學者回國後面臨的“改換頻道”和适應這個問題上,陳煜波在思想上早有準備。他不僅意識到了解中國的國情和文化對于“海龜”們的重要性,而且一再強調要“腳踏實地”,要“接地氣”。“接地氣非常重要,一定要從心裡覺得中國的問題真的很重要”,陳煜波表示,西方一些研究體系和思維非常成熟,但是要真正的用它結合中國的國情來研究中國的問題。

在陳煜波的眼中,求真不僅是要追求真實,還是一種認真的态度。“這個世上就怕認真兩個字,你把這個事情做好了,總有機會的。”

 

為善,需要一點理想主義情懷

陳煜波的父親是一名工程師,母親則屬于随和的賢妻良母,民主、開放、平等寬松的家庭氛圍使得他特别講求善良與正氣。而生于農村的他,由于真正看到過中國的最基層社會,對弱勢群體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人要正,最基本的便是要善良”,他說這是家庭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

然而,作為一名學者,陳煜波心中的善不僅是善以待人,更代表着一種學術精神和一份以學報國、回饋社會的情懷。

在陳煜波看來,大學是出思想的地方,學術是一個大學的根本,商學院的學科雖然多以應用性為主,但仍要有自己的學術堅持。“商學院不應隻是顧客導向,學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滿足他。我們得為他們的将來負責、對社會負責。”他說,大學是思想啟蒙的搖籃和社會道德的守望者,而這個角色主要靠大學裡的學者們來完成。

專業精神,這是他深為認同的一個詞;“做事情需要問為什麼,但是不要太功利”,這是他心目中商學院應該傳達給學生們的基本理念。做一天工作,就要有一天工作能達到的效應,就要做到極緻。偷工減料、敷衍了事是陳煜波所堅決摒棄的,在他看來,這不僅對個人沒有好處,對社會也會産生不利的影響。

 “學者可以做很多事情,不僅是教書育人,還可以回饋社會。”

這種對社會的責任感很大一部分源于大學時代做校學生會主席的經曆,這也是陳煜波口中大學時代對他影響最大的一件事。帶領學生會的幹事去後勤查食堂、去菜市場調查菜價、為同學們組織演出活動….,這是陳煜波在學生時代經常做的事情。不為讨好老師,隻想為同學們踏踏實實地做一些事情,用陳煜波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走群衆路線”。

而這段經曆帶給陳煜波的,不僅僅是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如果周圍人的生活因為你的存在而變得更好一些,其實你會很開心。不說對國家、社會做多少事,最起碼是給周圍的人帶來一些有益的變化。”陳煜波一字一頓地說道,一邊看着我們一邊點頭。

“對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在腦子已經根深蒂固了,這和傳統的家國情懷有關系。”家國情懷,這名年輕的歸國學者脫口而出的四個字,重有千金。

這種情懷也與年代有關。七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人,大部分心裡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一種理想主義的情懷。而他想用己所能為周圍的人、為社會做一點事情;他一再強調思想要“嚴謹”,不能信口開河,以防對别人造成不利的影響;他鼓勵幫助自己的學生,讓他們在知識和做人兩方面共同成長。現在,陳煜波正把這種家國情懷的内涵帶到這個年代、帶到他的學術工作中、帶給他所培養的衆多的學生們。

 

向美,愛好與愛點亮生活

由于熱愛着他的學術研究,陳煜波把大量的時間和心思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然而工作之餘,這名自大學起就與工科和商科打交道的學者卻對文學藝術情有獨鐘。

音樂、建築、書法、美術……陳煜波對各種各樣的藝術都充滿興趣。他說,不管是東方的寫意還是西方的寫實,都“有一種美在裡面”。

古典音樂和戲曲是陳煜波最喜歡的兩種藝術形式,他毫不諱言自己是一個“樂迷”。大學時代他便經常去學校大禮堂看演出,交響樂、戲劇等什麼都看,出國後,豪華的禮堂、頂尖的演出團隊和學校裡相對便宜的票價使這個喜好不僅被保留下來,而且成為慢慢成為一種習慣。去現場,他穿上很少穿的西裝襯衫,跟衆多穿着同樣莊重的人坐在一起,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感覺會有一種“節日的儀式感”;周末在家,他放上自己喜歡的碟,經常一聽就是一整天。聽音樂看表演已然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現在,剛來北京沒多久的他已經把北京所有的大劇院都去遍了。“生活的樂趣就在裡面”,他說,“做研究是很苦的,十年磨一劍,你要有足夠多的興趣愛好調節你的生活。”

喜歡美的事物并從中尋找樂趣,這讓陳煜波的生活豐富而美好。而同樣由于對學生的愛,我們又看到了這樣一個他,與學生在一起,工作也是美的。

他強調與學生平等,樂于傾聽他們的内心世界;他關心學生發展,在生活上幫助他們解惑的同時,在學習上總是奉行“嚴格要求”的政策。盡管這學期并沒有給本科生開課,陳煜波還是會經常接到本科生的來訪,談談學習、聊聊人生,每次他都會熱情耐心的接待。“學生特别的可愛,我願意把時間給他們”。

藝術、生活、興趣、學生、工作,“美”與“愛”兩個字将陳煜波人生的各個方面貫穿起來,因為美而産生愛,因為愛而更加美。而正是這些,點亮了他的生活。

最後,陳煜波分享了他的一些學習感悟,并特别強調要廣積累。在國外做老師期間,就經常與自己的學生坐在一起旁聽其他系老師的課程;12年春在清華訪問時則從頭到尾聽完了《制度演變》這門課程。在他看來,跨學科的知識積累對後續的專業研究非常必要。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菜刀刃與斧頭刃的厚度是一樣的,之所以斧頭能夠劈開柴而菜刀不能,就是因為菜刀後勁不足而斧頭後部足夠厚重有力。此外,他還提醒同學們不要過早地把自己限定在某一個領域,更不要過早地把自己變成一個很窄的技術人才。

“我希望大家能成為有思想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人才”,他說。

“一輩子和真善美打交道,多幸福”,不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陳煜波始終奉行這樣的理念。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開辟出一條“求真、為善、向美”的人生道路并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開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