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改革是危機催生的--記李劍閣新課“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中國改革”

2012-04-11
閱讀:

對于改革,隔岸觀火者是無法體會其中真義的。對此,象牙塔派樂衷于埋頭書山文海鑽研理論,實踐派則二話不說挽起袖口就開工。在理論與實踐相互博弈并進的改革年代,最難得遇到一個懂理論的實踐派,一直被人們稱為“學者型管理者”的李劍閣,就是這樣一位難得的言傳身教者。

清華經管學院兼職教授、中金公司董事長李劍閣

本學期新開設的研究生課程“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中國改革”,李劍閣教授希望更多的與學生們分享自己在改革實踐中的經驗和故事。“學校裡的老師比較多的研究改革的理論,我接觸更多的是實踐,所以想從這個方面來講。”李劍閣教授坦言這樣比較“符合自己的特點”,也能讓在校的學生們多了解一點課本以外的知識。

“中金有不少來自清華經管的優秀人才,但是我在跟他們交流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有一次,我跟一個年輕人談到95年停止使用外彙券這個事情,但是他不知道什麼是外彙券,”講到這裡的時候,課堂上響起一片不太有底氣的笑聲,許多學生笑過之後馬上拿出随身的移動設備開始“百度”“谷歌”,李劍閣教授笑接着說,“從學校裡出來的學生,這方面的知識确實比較欠缺,所以我希望自己講的東西能對你們有幫助。”

提到改革,人們會想到的重要時間點是1978,對于這一年之前的經濟狀況,大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彼時的東歐正處于計劃經濟體制僵化的時期,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改革意識萌生,但是很多國家越改問題越多,這場“求變”的探索之路也沒能走到最後。

“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沒有勞動積極性。當年我上山下鄉的時候,生産隊裡的農民整天杵着鋤頭在田地裡聊天,到了休息的時候倒是很起勁的采割自家牲口吃的草料。現在你們聽起來覺得不能想象,在那個時候卻是很普遍的事情。”

生産積極性不高,糧食産量上不去,再加上随之而來的三年災害和十年文革,中國的經濟瀕于崩潰。

“文革剛結束的時候,鄧小平說,中國再不改革,就要被開除‘球籍’了。改革是危機催生的。确實啊,改革不是在大家都過得很舒服的時候發生的,往往是逼不得已而進行改革。之前政府也嘗試過分權發展經濟,但是沒有成功,行政性的分權,權力還是在政府手裡,企業沒有自主權。所以學者們提出要進行經濟性分權,把改革的權力真正交到企業手中。”

1978年至1984年,改革處于啟蒙階段,84年頒布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幹規定》後,改革從城市轉移到農村,改革之路漸漸清晰起來。到92年确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改革的目标就明确了。李劍閣教授提到了許多在這一過程中卓有貢獻的經濟學家:孫冶方、顧準、薛暮橋……正是這些對于學生們來說并不熟悉的名字,一點一滴構建起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軌道。

在課堂上,李劍閣教授時不時分享幾個那個年代的小故事:用日本進口化肥的化纖袋子做褲子、維系一家生計的各種“票”、提着破籃子淩晨排隊買菜……很多笑梗讓學生們忍俊不禁。“當時因為物資短缺出現的很多現象,現在看起來很好笑,可是在當時那種很困難的時候,家家戶戶都這樣。”

時鐘早已指向11:30,是課程該結束的時候,可是課堂上的師生們都沒有察覺到時間的流逝,沒有人開小差幹别的事、沒有人打瞌睡、沒有人急着先走,大家還在非常認真的看着屏幕上的PPT課件,李劍閣教授在展示三組“票子”:糧票、布票、肉票,對于生在當代的學生們來說,屏幕上五顔六色的紙票是遙遠的,它們代表着一個時代的遠去,同時也銘記着這個時代的改革氣息:蹒跚的摸索、遍布的荊棘、一路随行的希望和越來越寬闊的路。(供稿 教學辦 編輯 溝通辦)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