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訪孜孜不倦的楚湘之子—陳國權

2006-01-05
閱讀:

孜孜不倦的楚湘之子――陳國權

——訪清華經管學院人力資源與組織行為系教授陳國權

采訪陳國權老師,是在2005年12月中旬,過去了很久,很多細節都快忘了,隻記得那天風很大。地點在清華東門外的醉愛酒店,裡面的燈光就象人惺惺松松的睡眼,與别的飯店比起來,已算安靜,但回放采訪錄音時,仍然需要仔細“傾聽”和“回味”。

陳老師是拎着一個大包來的,落座後,脫去外套,是合體的西裝。總是面帶微笑的他顯得成熟穩重,還有南方男人的精緻。

他是湖南嶽陽人,高中時,他就讀的嶽陽市一中坐落在洞庭湖畔嶽陽樓邊。多少個清晨黃昏,登上嶽陽樓,在洞庭湖邊倚欄遠眺,來往穿梭的船隻和汽笛聲、遠方成片的油菜花和陣陣飄香,就成了他記憶中最美的印象。

1985年,17歲的陳國權考取了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機械工程系,開始了後來20多年的清華時光。他稱自己是“四清團”成員―――本科、碩士、博士、工作全部在清華。其實應該是“五清”,他的夫人也是清華畢業生,家也安在了清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湖南的17年,賦予了他周全細膩的氣質和精準的判斷力。嶽陽樓和嶽麓書院曆史文化的熏染,影響了少年時的心志。而後來清華二十多載,長身體,長知識,長本事,成家并立業。北方這20多年的生活,也造就了他個性中越來越豪氣的一面。他說,接受兩方水土的滋養,能打造出剛柔相濟的秉性。

清華是一個讓人不能不刻苦的地方。陳國權的記憶中,讀書時的時間仿佛總不夠用,甚至都少有周末。因為用功,各門功課都很優秀,也為日後的教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在想起來,覺得那時候人簡單的有些奇怪,大量精力投在學業,心無雜念”。

陳老師本科學機械工程,畢業論文期間經常會到工廠做生産試驗,他曾被導師派往某大型企業完成一個與生産實際有關的課題項目。那時,雖然他才20歲出頭,但非常有主見,而且善于協調生産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之間的關系,特别善于和工人們打成一片,最終整合各方的力量,順利完成導師交給的課題任務。他從這種經曆中獲益匪淺:第一是磨練了他的身體,使他具有不怕吃苦的性格,如今到企業調研,無論多麼髒亂高溫的環境他都能夠适應;第二是造就了他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他學會如何在複雜的情況下既堅定而又靈活地解決問題,達成目标。

博士畢業時,陳國權年僅26歲,“喜歡研究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并用這些規律性的東西積極地影響社會”的他選擇了留校任教。他說“人最大的幸運之一就是你所從事的職業能發揮出你自己的優勢”。盡管當時他并無意識,但日後證明這是正确的選擇。

陳國權非常感謝清華經管學院給自己提供了很多寶貴的出國學習機會。1997年上半年,學院推薦他到英國劍橋大學JUDGE管理學院學習,這是英國文化委員會資助的項目,他跟随劍橋非常知名的教授學習組織理論和組織行為學。1999年他被派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學習組織行為學和戰略管理。2001年赴哈佛大學商學院學習領導學課程。2003年9月,經過激烈的競争和嚴格的面試,陳國權被美國國務院下屬富布萊特基金會和我國教育部聯合選拔為富布萊特研究學者(Fulbright Visiting Research Scholar),在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跟随世界知名的組織學習專家研究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同時繼續在組織行為學、組織理論、領導理論等領域學習深造。他說,這些在國外的時間對他意義重大,他如饑似渴的學習了組織行為學領域裡最前沿而系統的知識,同時在組織學習的研究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在這期間撰寫的英文論文都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

記者:國外的這些學習經曆在您整個事業發展曆程中起了一種什麼樣的作用?

陳國權:國外的學習經曆對我起的作用非常大。第一,對我的教學非常有幫助。組織行為學、領導和團隊是我目前主講的兩門課程。多次出國學習使我非常系統深入地掌握了組織行為學、領導和團隊管理方面的理論、案例和教學方法。我喜歡和這些領域的教授交流,相互學習和提高。第二,對我的研究很有益。我從1995年開始組織學習方面的研究,2003-2004年學年,我在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作富布萊特研究學者,當時我所做的課題是“組織學習理論與實踐在美國的最新進展及其對中國的意義”。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我對美國在組織學習方面的研究與實踐活動有了比較系統的了解,而且也使我能靜下心來将我多年來在組織學習方面的研究進行更系統的整理。對我們中國教師而言,用英文撰寫論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一年,我集中精力,撰寫了英文論文投往國際刊物,經幾次修改,現在已刊登出來,這說明,我提出的組織學習理論模型在國際上也獲得了認可。現在想起來覺得很不容易,但也很感欣慰。

所有采訪過的老師中,談起專業滔滔不絕幾乎是他們的一個共性。那種激情不是功名的誘惑可以激發的,而是源自内心的熱愛。對于學術這樣一件需要沉湎和堅忍、執着和創造才可以做好的事情來說,恐怕也隻有熱愛才能保持學術和學者的生命力。

陳國權老師在“醉愛”惺忪的光影下,給我上了一堂他摯愛的組織行為學課,給我掃盲。我現學現賣,講給你聽:)

“組織行為學是采用實證科學的研究方法,綜合運用有關學科(包括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政治學、工程學、信息和系統科學等)的知識,系統地研究由人組成的各種組織在個體、群體和組織層次上的行為,以達到組織所期望目标的學科。

組織行為學是一門實證科學。組織行為學的理論,最早都是人們基于對人的行為和組織現象的觀察而做出的假設,然後經過更廣泛的證明才能寫進教科書。

組織行為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博大精深的學科,它從不同學科中吸收人的行為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譬如,選拔象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那樣的航天員,需要大量運用心理學的知識;而要很好地管理一個飛機機組、核電站操作小組、或軟件開發小組,就要用到群體理論,而群體理論很多是來自于社會學。研究組織文化時,需要用到文化人類學方面的理論。研究組織中權力和利益的分配、矛盾和沖突處理時,需要用到政治學的理論。研究企業中組織結構的搭建、信息的流動、組織的變革時,我們還會用到工程學、信息和系統科學的理論。

組織行為學研究人的行為是在不同層次上進行的,也就是說,組織行為學的聚焦點是變化的。有時它會聚焦在一個個體上,有時是一個群體,而有時則是一個組織系統。這也就形成了組織行為學的微觀、中觀、宏觀三個不同的層面。而作為一個領導者,就要學會如何根據自己組織管理的需要,在三個不同的層面來回切換,信手拈來,運用自如…….”。

正說着,我們要的湯來了,一邊給陳老師盛湯一邊想:做個領導者可真不容易啊。而對于教人如何做個領導者的教授來說,挑戰也是顯而易見的。

37歲的陳國權老師已經教遍了清華經管學院各種類型的學生,從年輕的剛進入管理領域的本科生,到有3年左右工作經驗的年輕MBA,再到工作時間10年以上、上市公司的老總、市長省長們組成的EMBA,以及各種培訓班學員。每年他還要指導十幾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從最初給本科生上課,兜裡揣滿備用的、寫滿了講課要點的小紙條,到在企業老闆和政府高官的課堂裡獲得接近5分(滿分)的評價,這樣一個完整的教書曆程下來,陳國權老師沒有理由不感到充實和欣慰。

三尺講台是教師的一個舞台,它很小又很大。走上去走下來之間,好像一個又一個的演出開始和謝幕,舞台上全身心的表演,凝結着舞台下多少不為人知的心血。而掌聲是因為舞者首先尊重了觀衆才得到了來自觀衆的尊重。

記者:您第一次給那些老總高官上課,有沒有感覺到壓力?

陳國權:記得2003年春天學院讓我給首屆EMBA學生上課,學院領導找我談話時說:建議你先去爬爬山!意思是說,要想連續四天上好EMBA課首先體力必須過關。可見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更重要的是,我必須了解這個群體的需求,精心的準備課程,重新搜集案例,但一旦我的課程設計成型,就一定要堅持,不能因為某個學生的需求而随意改變。學生的意見要認真聽取,但必須堅持正确的課程計劃。對學生必須嚴格要求,但在教學形式上可以采取多種靈活方式,隻要對學生的學習有利就行。從2003年春天到現在,十幾個EMBA班教下來,我基本上摸清了學生的需求和行為規律,學生給我的課堂打分也越來越高,逐漸接近滿分。

記者:對于一個象牙塔裡的學者,如何讓您傳授的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

陳國權:2005年10月,學院讓我開了第一期“發展學習型組織”的培訓課程,其實就是将我過去多年的研究成果變成的一門課程,用3天半的時間講完。該課程的核心問題是講一個企業組織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才能使其保持可持續生存和健康和諧的發展。中國的企業如何能夠避免昙花一現,獲得持久的成功,越來越成為企業家們非常關心的實際問題。為了本課程,我準備了一年時間,正式上課之前還進行了“模拟實驗”,學院高級管理培訓中心的工作人員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三天半的課程下來,雖然有些累,但培訓中心的同事給我發來電子郵件祝賀說,學員對課堂的綜合評分是5分(滿分),這讓我感到特别欣慰。

在學院工作這麼多年,我有一個體會:老師的授課要想貼近實際,首先必須讓研究貼近實際。我喜歡與來自企業的人交流,這是興趣使然,也是職責使然。我喜歡傾聽他們在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與他們的交流可以使我進入一種狀态,活生生的體會他們的經曆,了解他們關注的問題。然後我喜歡從這些交流中發現要研究的問題,然後深入下去,如果能與他們共同找出對策,這對我來說更是一種莫大的快樂與滿足。

好多學生都說,陳國權是特别适合做老師的人,他自己也樂意承認。他喜歡教學生,喜歡觀察和解釋人的行為,喜歡悟出其中的規律,喜歡把這些規律講給别人聽,喜歡自己也身體力行。學生喜歡身體力行的人。“傳道授業解惑”也是有道的,道就是規律,老師需要了解“傳道授業”的規律。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如何讓學生理解并接受你的觀點,作為老師要不斷摸索适合自己的教學方式,要自然而有效。

陳國權曾向家人許諾:做了教授就不會那麼忙了。而現在這個許諾顯然已經成為攥在家人手中的一個小“把柄”。陳國權29歲做副教授,33歲評為教授,36歲成為博士生導師。一步一個台階,不容易達到家人盼望的閑适與輕松。“我的研究領域決定了我要不斷找到新的問題,不斷發現規律,總結實踐,上升成理論,回饋社會并身體力行。我熱愛這些工作,不可能停下”。

陳國權老師就是這樣一個對待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都孜孜不倦的人。他不願意停下,就象一個熱愛表演的人離不開他鐘愛的舞台。其實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個舞者,隻要我們自信自然的面對觀衆,就一定會赢得真誠的喝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