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另一種張德

2006-01-05
閱讀:

另一種張德

——訪清華經管學院人力資源與組織行為系教授張德

我猜想張德教授有輕微的鼻炎,他說話時伴有鼻炎患者常見的鼻息聲;右邊的肩膀偶而輕微的抖動,好像是表達認同感的一種獨特方式;喜歡用短又普通的句子……總之,不太容易讓人感到一個研究人力資源與組織行為學的清華教授理應具有的那種幽雅氣質。更像通常印象下的機關裡的一名普通幹部,或是一名平凡的學者。

中學時的筆名叫做“牧童”

張德教授是東北齊齊哈爾人,母親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親解放前在私營企業做經理,解放後在一家國有企業當會計,所以從小家裡就主張一定要讀書。少年時的張德個子很小,但成績很好,中學時代基本保持着班裡第一名的成績。由于天生内向,不愛與人交往,内心豐富的情感就寄予詩歌表達。中學時他在沈陽郊區住過一段時間。“那時候我很安靜,不打架,也很少主動與人說話,喜歡寫詩,自己給自己起得筆名叫做‘牧童’,後來又叫過‘靜男’”。這樣的名字讓我很難與面前的管理學教授相對應,想起高中時,班上就有這樣的腼腆少年,在課間同學們追逐打鬧的鼎沸聲中,可以于窗口沉思,然後寫下“一棵樹,站在去年的秋天裡,體驗死亡的感覺”諸如此類的懵懂句子。每個人都青澀而奔放的成長過程吧,盡管時代不同,足迹各異,但投入曆史的洪流中,就會發現時代與時代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總能找到相同的印痕。我猜張德教授的詩句,除了少年特有的多愁善感,也一定會有平靜外表掩蓋下的壯志豪情。

由于從小喜歡文史哲方面的知識,張德很小就讀過《論語》、唐詩、宋詞和中外名著,高中二年時就在報刊上發表詩作。他的理想是報考北大新聞系,但教物理的班主任老師說學工程最有前途,極力主張他讀清華電機系。于是,1959年,18歲的張德順利進入清華電機系讀書。當時的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實行長學制,本科要讀六年,六年下來,張德受到了非常系統的理工科訓練,并且到很多企業實習,了解生産和技術方面的知識與實踐。學業結束後,他一心希望到陝西從事軍事工業,但學校的分配方案是讓他留校任教。“我當時很不情願,但也隻能服從分配。”

前20年做原子能研究,後20年搞管理科學

1965年,大學畢業的張德分配到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工程物理系,搞原子能方面的研究,與此同時,仍不放棄對社會科學的偏好,兼做學生輔導員,後來還做過年級主任、教研室副主任。由于喜歡研究人的問題,從1985年開始,他兼任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德育研究室副主任,一幹就是十幾年,研究大學生心理,研究如何培養和塑造健康的人格,并且提出了校園文化的問題,發表了很多相關内容的論文,這些都為他日後從事管理及人力資源與組織行為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86年底,時任清華副校長的梁尤能對他說:你幹脆到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吧。本來就對社會科學有深厚興趣的張德稍加思索就接受了這個建議,自此,開始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半職業生涯。“我工作40年,基本上前20年是搞原子能的自然科學研究,後20年是做管理科學的社會科學研究。我覺得都非常有意義”。

之所以有這種泾渭分明的轉換,也許與張德教授矛盾的雙重性格有關。他說自己有非常理性的一面,也有極其感性的一面,喜歡寫詩,經常大喜大悲,但思考問題時又極具理性。但他強調說“不要認為自然科學就是理性,社會科學就是感性的,任何科學都需要理性的思維,研究人力資源應該是将理性的思考與感性的直覺很好的結合起來,隻有感性就沒有系統的思想,而隻有理性則缺乏實踐的藝術。”

盡管對“人”學和“社會學”有興趣也有一些積累,但起初的過度階段仍然是一個比較漫長和艱苦的過程,張德一有時間就去聽課,到北大聽厲以甯教授的《國民經濟管理》,看各種不同版本的書,每天工作到12點。。。大約過去半年,才正式登上講台,給當時的幹部研究班同學上課,“一開始同學肯定不滿意,沒被轟下去就不錯”,經過反複鍛煉和不斷改進,後來才有勇氣在200多人的大課堂上給本科生上課,就是這樣一步步摸着石頭過河,最終不僅順利地過了河,還漸漸開始架橋鋪路,并在國内管理學界和企業界争得一席之地。他至今已指導過21名博士、16名碩士和200多名MBA,主持和參加過多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40多家企業做過咨詢。他說:興趣是一所大學,幹自己喜歡的事,就充滿了激情,能夠聚焦全部的精力和智慧,也就容易取得成績。

職業的轉換也改變了張德的性格,管理是需要與人打交道的,所以就不可以太内向,經過近二十年的鍛煉,張德教授變得開朗透明起來,心裡有什麼事都會說出來,不太會藏在内心,而且說話直來直去,喜怒哀樂就寫在臉上。

我想創造或探索出一個中國的管理模式,尤其是人力資源的管理模式

張德教授在研究原子能的業餘時間做的事情,現在回想起來就是組織行為學的基礎。他說“所有的科學研究都要求有一個嚴謹的态度,還要有好奇心,有激情,要發現規律,并且有創新的欲望。”90年代初,出于社會的需求,清華經管學院讓張德教授準備人力資源方面的課程,他光備課就備了三年,并且一邊看書,一邊編教材,1996年,由他編著的中國第一本人力資源方面的MBA教材《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正式出版,“雖然并不完美,但我沒有照搬西方的東西,比較切合中國國情,是一本中國人的書”。2001、2002年此書連續兩年被評為清華出版社的暢銷書。

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會長袁寶華同志曾稱張德是在企業文化研究方面有先知先覺的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很多中國人還不知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為何物時,兼任清華德育研究室副主任的張德在研究原子能的鈾235和258如何分開這樣的學術問題同時,就開始關注并研究校園德育及校園文化的課題

,當時正值國家改革開放方興未艾,原來的道德體系和價值觀在開放的環境下受到了沖擊,而新的體系該如何建立……張德着眼于這些問題,做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在當時大膽地提出“德育教育,應該走出國門,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并且對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學的成功做法做了比較與分析,寫成文章發表。還率先提出校園文化的問題,指出校園文化不隻是課外文化活動,更主要的是校訓校風等曆史承襲的精神内核,這些都與他目前所做的企業文化研究一脈相通。1991年,張德出版了國内第一本研究中國企業文化的著作——《中國企業的現在與未來》,他的《企業文化建設》是國内第一本MBA教材,并且申請了組織文化測量研究的自然科學基金。2004年,人力資源與組織行為系從企業管理系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系,張德教授任系主任,在院領導和其它教師的大力支持下,他很快搭建起教師梯隊,并努力使科研與國際接軌,尤其在研究方法上,鼓勵教師掌握定量研究的方法,能夠參加國際會議,與國外優秀學者共同讨論問題。

張德非常注重學術的實用性,治學的思想就是如何把國外的好東西與中國實踐相結合,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除了指導研究生,搞科研,他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幫助企業

解決問題。他總想創造或是摸索出一套真正适合中國的管理模式,尤其是人力資源的管理模式,他也一直在朝着這個方向努力。

如果有一天寫詩的人多起來,這個社會會更好

現在,張德教授很少寫詩了,每天太忙,也就很難找到詩意與詩興。偶而寫幾句,也是誰家有個什麼紅白喜事,委托他寫幾句應景之作,談不上創作。他教的學生裡也很少有像他當年一樣迷戀詩歌的,都非常務實。但他并不認為這樣就不好或是一種倒退,他說“校園文化狀況由毛澤東時代的理想主義到現在的實用主義,人們更多地考慮投入産出,考慮效用的大小,價值取向也由關注社會到關注個人,由關注精神到關注物質,這種變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但同時他也認為這樣的轉變過程是可以控制的,比如目前我們國家創造和諧社會的政策就非常好,削弱兩極分化,從政府的角度幫助弱者,讓他們恢複人的尊嚴,讓窮人也生活得愉快些。

他認為,随着物質生活的進一步提高,随着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這種價值取向的變化最終是要回歸的,而這種回歸是社會意識和社會角色的覺醒:人們更關注社會關注别人而非自己,更關注信仰關注精神而非物質。也許再過幾十年,寫詩的人又會多起來,“那時候我們有金錢也有詩歌,有物質也有豪情,那樣的生活才會更加快樂”。

顯然,張德教授也在盼望着那一天的到來,他打算退休後去行萬裡路,更多的了解這個世界,更深刻的把握人生。還要寫一些自己願意寫的東西,要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一生的心路曆程,這樣做一方面是給人生一個梳理,另外也算是留給子孫一點财富……說這話時,他很天真的笑了,仿佛真的看到了退休後走走停停,停停寫寫的詩意生活。在他的感染下,我也跟着他一起高興起來,并且仿佛還看到了年少時那個腼腆的寫詩男孩,在東北的鄉野之間,幻想着自己未來的人生,而如今他經曆了大半人生,做了許多先前曾經想到或是想不到的事,要回到最初的夢想------這是否也是張德教授所說的那種“最終的回歸”呢?一直都相信生命有輪回,就像翻一座山吧,明知道會回到原來的高度,但我們還是會選擇上路,因為精彩在于過程,而你體驗回歸後的境界,必須仰仗于曾經攀登過的高度。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