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畢業季|鐘喬飛:從經管走出的社會人

2019-07-16
閱讀:

編者按:畢業季來臨,一批畢業生又将走出清華經管學院,這裡每一位個性鮮明的個體,經過經管學院這幾年開放、包容的洗禮,未來或繼續深造,或投身職場,或潛心創業……我們特此推出“2019畢業季故事”系列,為你講述他們的成長與選擇。

鐘喬飛,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武術隊、定向越野隊成員,學院武術隊隊長、定向越野隊教練。大三任學院體育部副主席。畢業後将攻讀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社會學博士學位。

“大一的時候或許可以做加法,但到了大二大三一定要做減法——找到你喜歡的東西,更加專注地付出。” ——鐘喬飛

通識:“我想盡可能地了解各個學科”

“通識教育,個性發展”是經管學院培養本科生的理念,而鐘喬飛可以說剛好诠釋了這八個字。從大一開始,鐘喬飛便對經管學院開設的通識課程懷有濃厚的興趣,并在學習這些課程的過程中積累了知識,磨練了思維:吳增定老師的“西方文明”讓她對西方哲學的脈絡有了清晰的把握;晉軍老師的“社會學概論“則為她開啟了社會學的大門……

其中,讓鐘喬飛覺得收獲最大的一門課是“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即大多數經管學生耳熟能詳的CTMR。她修習的是谷振詣老師的CTMR,“谷老師更偏重批判性思維,并會在課堂、小測和作業中不斷地訓練大家這門技能”,因而一學期下來,她的思維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她學會了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也更加注重邏輯。學完這門課後,她對其整體框架有所了解,但總覺得意猶未盡,于是她在大四擔任了這門課的助教,并且把已掌握的法學知識融入到教學中,對批判性思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經管開設的通識課程外,鐘喬飛還選修了很多其他學院的課程,以盡可能地去了解各個學科,并從中汲取精神滋養。

微信圖片_20190813141355_meitu_3.jpg

鐘喬飛(2015級本科生)

屠凱老師的“法學緒論”培養了她的法學思維,讓她了解了基本法律知識和目前的法律前沿問題。生動的案例、活躍的課堂讨論、用心的作業設置都讓她覺得收獲頗多。她曾“誤入”宋繼傑老師的研究生課程“古希臘哲學”,通過一字一句地解讀柏拉圖的《蒂邁歐篇》原文,她對人文學科的研究方式有了鮮明的認知。高瑾老師的“英語文學與古典神話”就像是一門外國美術史,老師将古典神話人物在不同時代的美術形象進行對比。讓鐘喬飛印象深刻的一個美術形象是美杜莎,“最初她是一個怪物,漸漸地變得像人類,最後呈現出美女的形象,成為女權的象征的标志,我覺得很有趣”。她還上了談火生老師的政治學方面的課程,這位老師面對非本專業的學生要求依舊嚴格……

她在某個學期同時選擇了“城市社會學”和“建築設計概論”這兩門課程。她認為,建築學會關注人在某個場地中的活動邏輯,以及如何通過物理空間的設計去影響人們的社會活動,“建築設計概論”課上會做有趣的小調查,例如觀察某個住區活動場所的分布;而社會學則更加關注不同人或不同群體之間的影響和互動,在“城市社會學”的學習中,她在清河完成了住區的調查作業,在住區設計這個課題上發現了很多有趣的問題,比如人車分流,居民在社區中如何交往、活動。兩門課給鐘喬飛帶來的感受是,每一個學科都有獨特理論體系和思維方式,對于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研究視角和分析方法。但通識的目的不僅在于“博百家之長”,還在于“融會貫通”,因為不同學科之間可能産生出奇妙的化學反應。

個性:在經管學院成長起來的“社會人”

通識教育的目的絕不是抹殺學生的個性,相反,它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一扇窗,一個舞台。作為通識教育受益者的鐘喬飛,不僅收獲了多元的理論、思維和視角,還找到了自己的心中所愛——社會學。

當然,早在高三暑假,鐘喬飛就接觸到了社會學的知識,并對此産生了興趣。她曾經讀了費孝通先生的社會學著作,贊歎“費老先生寫東西很有意思,淺近易讀,有許多概括性、有洞見的觀點,不同程度的人能讀出不同的東西。”不過,當時的她對社會學所知甚少,隻是覺得這非常有意思,并沒有想過要把它作為自己的專業。

真正萌發深入研究社會學的念頭是在大一,與許多經管同學一樣,鐘喬飛被晉軍老師的“社會學概論”“迷住了”。“我非常驚歎晉軍老師能把課上得如此有趣、生動,社會學的魅力被晉老師展現得淋漓盡緻”,她感歎道。在晉老師的感染下,鐘喬飛開始用社會學的理論去看待生活中的問題,解讀背後的社會事實。這種新穎的視角為她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她萌生了更加系統、深入地學習這個學科的念頭。另一方面,她也意識到,經濟學與社會學的知識能夠互補,使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加全面。于是,她決定去修讀社會學雙學位。

在社會學雙學位的學習中,她上了不少精彩的課。其中她印象最深的是沈原老師的“勞工社會學”。“這門課的小測、讀書報告、考試都環環相扣,可以看出是老師和助教精心設計過的。我當時掌握的程度并不夠好,但當我需要用到這些知識的時候,受益匪淺。”

在社會學潛移默化地影響下,鐘喬飛“看淡”了很多事情。“我之前生活在三四線小城市,是個‘世界比較小’的人,有時候會把自己的觀念套在别人的身上。社會學讓我更能理解别人。”對于某些過去難以理解的人,鐘喬飛很少去排斥,而是深入地去剖析他們。她時常思考,這些人處于怎樣的社會結構,面臨怎樣的壓力;他們是否和周圍的人聯系不夠緊密,社會整合度低,以至于出現了失範了問題……她學會了去理解他人,就像社科學院的座右銘說的那樣:“力求客觀,但絕不冷漠。”

在決定未來去向的關頭,鐘喬飛開始認真思考。她排除了自己不感興趣的金融業工作。二學位的學習讓她對社會學有了大體的了解,如果轉方向,自己已經具備良好的知識基礎。而且她認為,經濟學和社會學,同樣是研究社會,不過社會學更注重把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都作為研究的要素,在不同的分支下也有不同的梳理方式,以解決不同的問題;經濟學則更傾向于用領域内的經濟相關變量來解釋。社會學的另一特點是結構性的視角:了解事物不僅看它本身,還要看它所處的社會環境。經過認真地比對後,她覺得經濟學的模型很有解釋力度,但缺少了對其他方面的關注;社會學考慮的因素衆多,但其獨立地位會因此遭到質疑,比如就經常有人說社會學與經濟學沒有差别。鐘喬飛的父親從小就希望她具有“大局觀”,能全面地考慮問題,受父親影響,她也更喜歡社會學的全局思維。另外,經濟學偏重實驗、模型、定量的方法,社會學則同時包含定性和定量的領域。“許多社會科學都想向自然科學看齊,樹立起‘科學’二字。但我依舊認為,定性研究是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定量難以把問題背後的機制解釋清楚。兩種方法難分優劣,但我更喜歡定性的方式。”這些特點讓她對社會學的興趣日益濃厚,最後便順理成章地确立了走社會學的道路。

談到這兒,她對想轉專業的同學提了一些建議:“了解政策和學科素養是基本的要求,此外還要想清楚三個問題:一是從經管轉到其他學科的理由——你是把它看作一條出路,還是真的有學術志趣;二是關于金錢,你的家庭是否需要你有較高的收入,是否能接受轉專業後變窄的就業面;三是能否承擔起責任,特别是讀博,如果無法正常畢業,你是否了解退出機制,并能承擔相應的後果。”

鐘喬飛自然是對這些問題思考清楚之後,才決心攻讀社會學博士的。“我對物質的要求本來就不高;我的父母也很支持我的決定;我也了解中途退出機制和可能帶來的影響;再加上我認為碩士名額的競争會更加激烈,而且作為一個本科非社會學的學生,僅用碩士兩三年的時間去學習這門學科并不足夠。”

當然,家人和朋友也影響了她的決策。他的父親是一個關注國家大事的人,他希望鐘喬飛能關注社會問題,當然她也認同父親的觀點;另外,室友的多元選擇讓鐘喬飛更有勇氣去做出與衆不同的選擇,“我的舍友們也不都是典型的經管人,她們之中有畢業後去做文娛産業的,也有選擇出國學社會學的,還有去編程的。”

體育:“長跑第一名——鐘喬飛”

用文武雙全來形容鐘喬飛再适合不過了,畢竟這位博學通識的女子,在初中便是“長跑第一名”,到了到大學更是武術、長跑和定向越野等領域的佼佼者。

說到“長跑第一名”,不得不聊聊鐘喬飛中小學的經曆。難以想象這樣一個體育高手小時候體質并不好,因而在小學時并沒有展現出體育天賦。她開始嶄露頭角是在初中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報名了初中運動會的長跑項目。為了備賽,她的父親對她進行了“特訓”:每天放學後,她父親騎着摩托車,在離家一段距離放下她,然後自己在前面騎着車,讓鐘喬飛在後面跟着跑。為了提升訓練的效果,嚴格的父親還專門挑了一段上坡路,讓鐘喬飛吃了不少苦頭。不過,如此艱苦的訓練都挺過來了,長跑比賽自然是小菜一碟,鐘喬飛理所當然地收獲了第一名。“雖然隻是個小學校的第一名,也讓我很開心了。之後大家想到長跑就想到鐘喬飛。”

進入大學後,她與體育“再續前緣”是水到渠成的:軍訓一貫表現得很好的她,給同班同學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競選班委時成為了體育委員;她延續中學的習慣參加新生運動會長跑,認識了體育部的學長學姐,最後順理成章地加入體育部;大三上學期,她沒有出國交換,由于她戰功赫赫,經驗豐富,再加上體育部人手不足,體育部的前輩找到她,告訴她如果她不留任,體育部就沒人了,于是她挑起了體育副主席的擔子。

從大一到大四,她在體育事業中扮演的角色在變,但她對體育的熱情和專注始終沒變。大一的她作為體育部的部員,訓練極為刻苦。“我們這一屆運動員真的很乖,學長叫我們做什麼我們就照做。說跑幾圈就跑幾圈,快考試了說要訓練也照去”,鐘喬飛笑談道。另外,她在帶領運動隊上付出頗多。“我帶定向越野隊的時候,隊員們的空閑時間不統一,周末我就在圓明園待一整天,大家有空的時間随時來找我拿地圖就能跑。”在擔任部長、體育副主席期間,她俨然成為了一位審時度勢,排兵布陣的大将。

“體育社工鍛煉了我閱讀文章的能力。當你拿到一份比賽章程的時候,要去根據條文安排對策。”此外,她還要知己知彼,預估各項比賽的賽況。到了大四,她作為教練,她仍然不忘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學弟學妹,還努力把運動隊建設成為一個溫馨的社群,希望大家能從運動中獲得純粹的快樂。

四年的體育生涯,讓她印象最深的經曆是大一時經管丢了馬杯。得知經管未能奪冠的消息,她回到宿舍默默坐着,心裡早已潰不成軍。舍友來問她怎麼了,她便開始哭訴;不過她很快化悲痛為力量,瘋狂訓練,甚至周末兩天有30個小時都在練。大四拿到馬杯時,她沒有了大一時的沖動,反而多了幾分從容,好像這一年的馬杯對她來說,在定向越野奪冠的時候就結束了。

體育在鐘喬飛的大學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到大四才開始注意外表,留了長頭發,之前留着短發,幾乎天天穿着運動服運動鞋跑,一方面我本就不太在意外貌,另一方面是為了方便帶隊和訓練。”體育陪伴着鐘喬飛走過了大學四年,已經成為她大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帶給她歡喜、榮耀和心痛的同時,也塑造了她的性格,見證了她的成長。

反思與展望

走過四年,鐘喬飛有這樣的感悟:“大一的時候或許可以做加法,但到了大二大三一定要做減法——找到你喜歡的東西,更加專注地付出。”她坦言自己因為“減法”沒做好,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沒有盡到自己的全部努力,留下了遺憾。

作為一個将在研究生階段轉變專業的人,鐘喬飛也曾思考,如果當初直接選擇社會學,會不會更好。“不過世上沒有如果。不管這個答案如何,不管我最後是否适合這裡,我還是很感謝經管。在這裡我遇到了我的舍友們,體育部和運動隊的兄弟姐妹們,是他們讓我獲得了成長。如果沒有經管,我覺得我會缺少很多東西。”她還半認真地打趣道:“想到要離開這麼土豪,運動氛圍這麼好的經管還是有點舍不得。”

關于未來,鐘喬飛打算去基層做選調生,或者做一名大學老師。她還有一個願望,那就是深入了解北京的某個從業人群,給他們做一個“職業志”。“在北京這麼久,出門以比賽居多,卻沒有和很多真正在北京生活的各行各業、各式各樣的人接觸過”。對此,她覺得有點兒遺憾,因而也就産生了這一想法。

總之,鐘喬飛将繼續在清華上下求索,她和園子的故事,未完待續……

供稿:清華經管學院團委

采訪/撰稿:唐佩瑤、白蘇娜、何福建

編輯:張曉雪韓小旭

審核:趙一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