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畢業季來臨,一批畢業生又将走出清華經管學院,這裡每一位個性鮮明的個體,經過經管學院這幾年開放、包容的洗禮,未來或繼續深造,或投身職場,或潛心創業……我們特此推出“2019畢業季故事”系列,為你講述他們的成長與選擇。
吳齊悅,2015級本科生。大一任金融協會研究部,學生會辦公室幹事;大二任學生會辦公室組長;大三上學期任職樂會部長。曾在投資、投行、量化保險、财富管理、債券平銷、母基金和PE等行業進行實習。畢業後前往MIT攻讀MFin(金融碩士)。
“認識自己的核心是承認自己是怎樣的存在。” ——吳齊悅
認識自己:不設限
“豐富的實習經曆”、“MIT金融”、“投資”……這些标簽雖然華麗,卻遠不足以描述吳齊悅的經曆與熱愛。“舞蹈”,這個看似不相關的領域也和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舞蹈欣賞與實踐課程中,吳齊悅學習了華爾茲、民族舞等舞種。提起為什麼會喜歡上舞蹈,吳齊悅開始認真地回憶:“曾經我對舞蹈的認知有限,也并不覺得自己會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當我觀賞國标隊現場演出,并逐漸了解舞蹈背後蘊含的社會文化,尤其是自己伴着音樂起舞的那一刻,才真正領略了舞蹈的魅力。”
不設限,不僅能夠讓我們發現自己的愛好所在,更能夠鍛煉我們的勇氣和毅力。聊到這裡,吳齊悅想起了在加州伯克利交換時上随機過程的經曆。那時的他課間在樓道裡向教授請教一個問題,沒想到回家後竟然收到了教授的一封長郵件。在郵件裡,教授一步步地把整個問題的分析都寫了下來,這件事情讓吳齊悅深受感動。在那之後,他再也不害怕向老師請教問題,并且每周都會去Office Hour。這樣很認真地把教育當作事業的教師,這種傳道授業解惑的人際關系,讓他十分向往。未來,吳齊悅也期待着進一步深入異域的社群,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認識自己: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一次開學演講中,一位二字班學長以“成為你自己”為題,引導大家思考自己未來希望成為怎樣的人,并由此規劃自己的成長路徑。這段演講對吳齊悅産生了很大影響,同時他堅持,在“成為你自己”之前,更重要的還是“認識你自己”。
要做到認識自己,其實并不容易。

吳齊悅(2015級本科生)
在清華,總是能看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對未來有着明确清晰的自我認知,将幾乎所有時間精力都用在“刀刃”上,然而這樣的人終究是少數。對大多數清華學子而言,不斷地探索、試錯與追問是大學生活裡不變的主題。
吳齊悅的大學四年同樣如此。職業規劃的焦慮、課業與社工的取舍也曾困惑他多時。他建議在沒有明确想法的情況下,不妨直接投入行動。秉持這樣的态度,他很早就開始與學長學姐交流、閱讀書籍,探索不同的發展方向。四年的時間裡,吳齊悅在投資銀行、量化投資、财富管理、債券承銷、母基金和PE六個不同行業進行實習,積累了豐富的業界經驗。
這六個行業各有特色,這六段實習也各有收獲。他告訴我們,私募股權投資更側重于理解行業的本質,而量化、财富管理領域則更多地和數學模型打交道,抽象、定量地描述資産價值和投資機會。在各種領域的嘗試探索中,他逐漸發現自己更喜歡研究鮮活的、具象的、真實可感的事物,并對一級市場投資積累了濃厚的興趣。
遇見多樣的色彩,理解不同的思想
如果說認識自己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那麼認識世界則是在自己的定位之外明确自己的坐标。
吳齊悅強調,清華經管的課程是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的窗口。談到CTMR(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課程,吳齊悅坦言這是大學課程裡對他影響最大的一門課。在他看來,CTMR是一種思維方式,它并非在傳授一種價值觀,而是希望學生用通過“回到原點”的方式完成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通過CTMR,吳齊悅逐漸認識到自己不應将固定的思維方式遷移到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一個死闆而自負的人一定不能有效地與他人合作相處,過于固執己見也往往是沖突的導火索。相反,如果能夠以站在解決問題的角度,以互利共赢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别人,就能夠在理解他人想法的基礎上更好地悅納自我、成就他人。
吳齊悅了解世界的另外一個窗口是他豐富的社工經曆,社工讓他接觸到不同的同學,在與他人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曆練和提升自我。大一上學期,他擔任班長,之後還分别加入了金融協會和職樂會。“社工的本質,首先是服務同學,其次就是可以結識更多的人”,吳齊悅對此深有感觸。一方面,為同學們服務的這份責任讓他感受到自身工作的價值,在職樂會工作期間,他和夥伴們竭盡全力辦好每一次企業宣講,赢得了企業的信任,也為更多同學架起了通往職業之路的橋梁。另一方面,在社工組織中與他共事的同學有着各自不同的發展方向,觀點交流和思想碰撞産生的火花顯得格外閃耀,通過在社工中結識更多夥伴,吳齊悅為自己積累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
第三個窗口是實習經曆。吳齊悅參加一家投資機構的面試時,對方提及對盒馬生鮮進行的調查研究:隻有真正去海邊收集原始數據,實地調查海鮮價格以及運輸周轉的過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商業的本質。每個人、每個事物都獨一無二,了解世界不應僅僅局限于課本或專業,更要走出去,走進去。
無論先哲的思想、與人交往的經曆,還是在行業中積累的經驗,都會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采訪中吳齊悅舉了一個例子,“有些印度人認為在恒河水中沐浴可以得道。可能在我們看來恒河水很髒,很難理解這種行為,但對于他們來說,這就是生活的意義。去理解世界的多元不僅能滿足求知欲與好奇心,更能讓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寫給學弟學妹:不要被無助和焦慮内耗
大學四年,焦慮是普遍存在的,但過度的焦慮和無助隻會讓人們止步不前、陷于僵局,成為實現自我道路上的障礙。
與高中不同,大學不再是一個在既定的道路上比誰走得更遠的階段,例如GPA雖然是一個可比性很強的評價标準,但它僅僅是一個衡量學業水平不完美的維度。每個人都選擇了自己不同的發展方向,都在自己的路上前進着,大家不再是同一賽道上的競争者,因此單個維度比較并沒有特别的意義,為同學在某方面的優秀感到焦慮并不必要。吳齊悅坦誠地說,回望自己的大學四年,第一次考試、申請交換、實習時也曾有過焦慮,源自對未知的恐懼。他在反思時認識到所有人都無法避免地面對新事物,既然有些因素隻是機緣巧合,不妨擁抱這種不确定性,既然盡志無悔,就不必再受到焦慮的牽絆。
吳齊悅鼓勵學弟學妹們勇敢地邁出探索的腳步,發掘更廣闊的天地。雖然他在大學四年裡選擇嘗試不同的領域,接觸不同的人群,但是他表示這樣的選擇并不适合所有人,大家應當理性抉擇,避免跟風。“認識自己的核心是承認自己是怎樣的存在”,在吳齊悅眼中,發展真正的興趣無需在乎外人的眼光和大衆化的評價體系,比如我們中的大多數會為保研、就業還是出國而焦慮,但思考未來道路的同時還應該發展自己的興趣,在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裡做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瑣事,無心插柳的過程中可能反而對自身産生更加清晰的認識,從而更順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
在采訪的最後,吳齊悅堅定地說,“我不希望因為自己很‘厲害’而被别人認可,我希望因為我是誰、我能為别人帶來什麼才被認為有價值。”四年光陰荏苒,走出清華園後,吳齊悅将出國深造,認識更大的世界,了解更多元的人生。在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的路上,改變和困惑幾乎是必然的,但是隻要足夠勇敢、足夠堅定,就能無限接近内心最真實的自己。
面對未來,他張開雙臂,用力擁抱更多的可能與更大的世界。
供稿:清華經管學院團委
采訪/撰稿:崔書婉、唐欣睿、祝睿
編輯:張曉雪韓小旭
審核:趙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