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畢業季來臨,一批畢業生又将走出清華經管學院,這裡每一位個性鮮明的個體,經過經管學院這幾年開放、包容的洗禮,未來或繼續深造,或投身職場,或潛心創業……我們特此推出“2018畢業季故事”系列,為你講述他們的成長與選擇。
王悅,2014級本科生,畢業後赴加州藝術學院攻讀藝術碩士(Production Management MFA)。清華話劇隊導演(演員),曾擔任話劇隊春季專場《阿卡狄亞》導演、《如夢》舞台監督,即将出演話劇隊畢業大戲《第十二夜》。
“重要的是從别人身上看到自己,而不是從别人身上看到路。”——王悅
也談戲劇
戲劇最基本的職能在于,它連接人。它要求所有人在同一個空間中,這種真實的聯系很珍貴。它鼓勵人與人——包括演員和觀衆、觀衆和觀衆之間的交流。
戲劇強調感受。當一個演員在你面前表演時的那種沖擊力,比電影更直觀、更關于人本身、更富有實驗性。戲劇中很多搞笑的、取悅觀衆的部分,之所以能産生喜劇感,是因為我們從中看到了自己。
戲劇很自由。它可以和很多東西有關,可以在沒有那麼高大上的場所演出,劇本可以沒有一定之規。比如“Sleep No More”,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帶有戲劇的色彩的一件雕塑,或是一幅畫。比起傳統意義上的戲劇,它更像是給你呈現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和可能有的體驗。就我個人而言,我就像是在一個設置一部一鏡到底的三小時的長影片。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我自己也變成了創作者。
王悅(2014級本科生)
覺醒之路
我選擇把戲劇作為職業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康德和亞裡士多德的思想的混合。康德讓我不再單純追求感官的享受,開始想“應該”的事情;亞裡士多德則讓我考慮自己對于這個社會的義務,“把笛子分給最會吹笛子的人”,有才能就應當發揮出來。雖然我覺得經濟和法律都很有趣,也對這個社會起到各自的作用,但那不是我理應扮演的角色。
從大一進入話劇隊開始,我發現了自己擁有欣賞藝術家的欲望和理解力。當我看到大三、大四的“老藝術家”們還在努力地創作、還在投入很多時間去尋找新的舞台呈現形式時,我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去幫助完善一些細節。如果這些事情不是發生在我面前,而隻是在公衆号上看到的話,也許我就不會産生這種想法。
大二的一次交流中,經管二字班的盧昌婷學姐為我們講授了成功申請加州藝術學院(CalArts)碩士項目的經驗,這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當時的自己沒有勇氣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她讓我發現了這種全新的可能性。申請藝術碩士項目這個決定是我獨立做出的,因為我認為,這本質上是人的性格問題,而不是前面有什麼路可以走通的問題。因為看着某個人走了某條路,覺得這條路很好,然後就跟着走了某條路——這是我高三的時候會想的事,而在大學面臨選擇時,比起想要去follow某條路,我更傾向于從不同的人身上獲得不同的東西,然後去尋找最适合自己的那條路。
我很感謝大三上學期在德國的交換經曆。不僅讓我親眼見到許多未來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那幾個月的時間讓我從生活的慣性中釋放出來了。我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并且強烈地意識到,我想要做一點與舞台相關的工作。于是我在學習和看戲之餘決定新學期要去導演《阿卡狄亞》這部劇,我很清楚這部戲并不好排,但我就要排它,我不管。也正是在那時,我萌生了進入真正的戲劇行業的想法。
大三的寒假,通過清華新聞系畢業的學姐介紹,我在上海浸沒式戲劇“Sleep No More”劇組中擔任制作助理。雖然每天上班與金融方向的實習極為相似,還是在用word、excel和ppt做一些翻譯、文件歸檔和選角等常規工作,但這個過程中我有機會參與創作和表達。這段經曆讓我下定決心日後投身戲劇行業。
王悅(2014級本科生)
創作?文藝?
也許我目前還并非一個優秀的創作者,但是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我獲得了良好的理解力,并且是個好的執行者。我申請的專業方向是Production management(制作經理),與導演、編劇和演員相比,它的創造性成分較少,更多的是事務性工作,簡而言之是一名在後台确保演出順利進行的“管家”。這不是一份傳統意義上大家會覺得很文藝的工作,但是做協調不代表你可以完全不懂這些,有的時候甚至需要你和導演一樣懂也說不定。我并非沒有考慮過申請藝術管理,但我喜歡舞台,我想離它盡可能近一些。舞台是一個很有想象力的空間,很多人在上面表現過自己的才能和感情。能夠親眼看到舞台上的演員、道具和其他一切,這樣的工作體驗非常吸引我。
經管這四年
經管學院最吸引我的是通識教育與個性化發展的理念,這也是我當初選擇經管學院的原因。
學院設置的專業課讓我接觸了許多經典的思想,也培養了我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我最享受的一門課是CTMR,現在也擔任着這門課程的助教。這門課讓我開始思考:我贊同什麼樣的理念?我為什麼會贊同?這背後體現出我是什麼樣的人?就像CTMR有不同的進路一樣,法律、金融和藝術,這也是不同的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的進路。
除了知識和思維上的收獲,更重要的是我在經管學院遇到的人。從很多人的身上,我明白,想要做某件事本身也是一種才能,而缺乏做某件事的欲望很可能意味着做不到。我周圍的每個同學們都有閃光點,與他們相處不僅僅能取得許多能力上的互補,還能收獲心靈上的陪伴。比如我的好朋友郭開源,她看起來非常低調普通,但實際上很有想法,我每次“書荒”時都會找她推薦幾本,從而讓生活更加充實有趣。
定義自己的未來
我很高興能夠在大學階段探索到對未來更多的可能性。人總有不了解自己的時候,我在高考後從沒想到過會有這些,我從未預料到自己會偏離金融。其實,高考分數并不能告訴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隻能告訴自己能去什麼地方。在經管學院感受到的“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讓我不用再以top10%定義自己,而是去更加努力發掘自己的潛能,在嘗試的過程中一點點發現并修正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四年,我越活越明白,越來越能清楚地發現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所謂“從經管到戲劇”的轉變不過是一個簡單而自然的結果。
拿到加州藝術學院offer時,我好像是回到了十八歲拿到高考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不知道等待我的是什麼,但是我期待着未來會發生的各種可能。十年後的自己在做什麼,我還完全想象不到。十年後,我三十二歲了,我希望那時自己仍然在堅持自己喜歡的事。
供稿:經管學院團委劉梓凝郭朝晖
編輯:溝通辦張曉雪時曼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