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學子|楊琛:在招辦,遇見更好的自己

2017-06-26
閱讀:

編者按:楊琛,清華經管學院2013級本科生。本科畢業後将就職清華招生辦兩年,之後将赴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就讀金融碩士。曾任經34班班長,院科協内聯部部長,現任院團委辦公室主任。

“未來回望時你發現自己學到了多少,取決于現在你學習了多少。”——楊琛

DSC_8279_meitu_1.jpg

楊琛

背水一戰,柳暗花明

4月6日,楊琛像往常一樣來到招生辦屬于自己的一方小小的天地,坐在電腦前開始浏覽來自世界各地的關于招生咨詢的郵件。靈巧的手指上下翻飛,她用簡潔明确的語言耐心回複着郵件中的疑惑和問題,不時擡頭望望窗外蔥茏的綠意。這就是“2+2”計劃成員,來自經34的楊琛在推研結束後,大四時期多數時刻的生活。

“接觸到這一計劃可以說是一個偶然。”楊琛這樣回憶。去年的三月,春色依舊,但在推研并不太順利的楊琛看來卻遠不如往年怡人。在蒙協,她同鄉的學長學姐認真傾聽了她的際遇,紛紛力所能及的提出建議,一位相熟的學長則向她推薦了當時對于她還十分陌生的“2+2”計劃。“兩年在職,兩年讀碩”,這個在許多同級同學看來有些與衆不同的項目引起了楊琛的關注。她決定背水一戰,最終憑借優異的成績和面試表現入選,在清華招生辦就職正式教職工兩年,随後赴五道口金融學院就讀金融碩士。

“權衡考慮之下,這個是對自己最為有利和穩妥的結果。”楊琛說。考慮到自己的性格和履曆,推研對楊琛來說是最合适的選擇。然而,推研前期的挫折一度讓楊琛陷入了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之中。可以說,“2+2”讓她得以“力挽狂瀾”。之後的過程相當順利,九月份,推研完畢,她和交好的朋友打卡了歡樂谷,在興奮與尖叫中,過往幾個月的焦慮與不安、無奈與彷徨,終于是如煙消散了,一顆懸了許久的心最終落于釋然。

走出象牙塔的陣痛與思考

起初還沒有經曆招生工作的時候,楊琛對它也許還有一點美好的幻想,然而真正當自己坐在電腦桌前幾個月如一日回複郵件、處理各項紛繁事宜時,楊琛真正感覺到了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由于有交換經曆和良好的英文水平,楊琛着手負責國際生招生的有關工作。有段時間,關于清華國際生招生新政策出台後甚嚣塵上的社會輿論,楊琛坦言“當時壓力很大,也很鍛煉人”。面對公衆的不了解、不理解,楊琛一天要接收到無數個咨詢、甚至質問的電話和郵件,需要對社會的關注一一進行認真細緻的解釋,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也是在這一“非常燒腦”的工作後,楊琛真正體會到了招生工作中冷靜應對社會輿論的重要性。這也讓楊琛開始思考,身在招辦這樣一個重要的對外溝通的渠道,自己在接下來兩年的工作中,應當用怎樣的言行向世人更好的展現清華的形象。

說起處理郵件,楊琛可謂是深有感觸。在認真回複完一封封郵件後,她常常感慨自己大一時上的《中文寫作》讓自己“受益終生”。楊琛說,自己大學期間的社工,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發公郵,當時負責帶她的學姐對這一方面要求極為嚴格,在格式方面更是根據公文寫作的内容總結出了一套規式,在完整掌握并熟練運用這一規式的過程中,不僅是得到了實用的技能,更多的是養成了一個處理事情認真細緻、一絲不苟的習慣,這些都對她後來的社工和工作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今在招辦回複郵件,曾經老師教授過的郵件禮儀、敬語的使用,楊琛都是信手拈來。或許時日已久,具體的規則有所淡忘,但是那一種嚴謹負責的态度,楊琛視若珍寶。

回顧大學四年接受的通識教育課程,楊琛若有所思。在她看來,通識教育課程更多的是讓經管的同學有更多的機會看到象牙塔外的世界,通過學習知識為将來的實踐打下深厚的基礎。也是在學習這些課程的過程中,楊琛開始逐漸明白如何真正的做到學以緻用,做到“經世濟民”。“創造知識,培育領袖貢獻中國,影響世界”并不隻是紙面上的文字,而是真真切切的内化為自己的行動。而這些,是簡單地學習四年專業課知識無法得到的。

同樣地,結合自身的經曆,楊琛認為通識教育還有很寬廣的發展空間。的确,如老子所言,“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但是,如何做到讓學生在通識教育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深入的體會到這一奧義,在課程設置上還可以有更多的思考,也可以更多地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餘地。像CTMR這樣的課程,可以更多的引入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使其社會化程度更強一些,也更容易為同學理解和體悟。楊琛說,通識教育的課程可以更多地深入社會現實,在讨論一個個學習工作中可能都會碰到的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學會用更加科學和理性的思維看待社會熱點問題,真正感受到通識教育課程強大的學科交叉性”,而這些,對于我們未來的專業課學習,甚至之後的經濟學方向的研究都有很好的啟示。通識教育自身的科學性毋庸置疑,但是如何讓這一科學性真正惠及所有經管學生,可能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一個平台一個機遇一份成長

比起剛入經管時的懵懂和些許的迷茫,如今的楊琛已經淡定從容了許多。經管作為一個優秀的平台,給予了自己寶貴的資源和成長與自省的機會。大三上學期在歐洲的交換,對于楊琛更是十分珍惜的一段時光。她認為,學院之所以鼓勵學生的交換,是希望經管的同學可以感受到更加多彩的世界、更加多元的氛圍,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人才得以不斷思考、不斷成熟。這是許多學院無法實現的。同樣地,經管卓越的師資力量也讓楊琛受益終生。無論是課業中遇到的授課教師,還是在大四進行畢業設計時跟随的老師,楊琛都從他們那裡得到了滿滿的關懷和高水平的指導,得到了許多鍛煉,讓她能夠少走許多彎路,極大地降低了學習的機會成本。

7月,楊琛即将結束本科生涯,在園子中開始新的征程。兩年的全職工作固然讓她不得不放棄很多實習的好機會,但亦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從去年九月就已經開始的大半年的招生工作,讓楊琛明白了許多。招生的工作并不總是令人滿意和愉悅的,但是楊琛覺得,世界上不會總有讓人百分之百滿意的工作,認真地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她也得以靜下心來想想自己大學過往的得與失,認真規劃自己無限可能的未來。楊琛打算充分利用這兩年的時光,潛心自修,提高自身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為碩士畢業後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未來回望時你發現自己學到了多少,取決于現在你學習了多少。”楊琛說。兩年,足以讓一個人成長許多。

采訪完畢,夜色涼如水,四下無人,白日喧嘩的觀疇園歸于難得的靜谧。還要處理一點工作,楊琛向我們微笑着揮揮手,騎上車子又向招辦奔去。她的背影有些許疲憊,但更多的是這一年苦甜一一經曆過後,心頭多出的堅毅與沉穩,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供稿:學生工作組通訊員:丁禦嘉,周瑤翔責編:劉惠心)

更多閱讀:

清華經管學院2017年畢業季系列文章

學子|張鶴:保持初心,坦蕩而行

學子|王大安:我的故事不止原味覺醒

學子|鐘鼎和他的“經劇”人生

學子|陳劉旻:經管四年教會我的事

學子|任丹陽:我願意做主流中的非主流

學子|鄭沛倞:菲利普的經管曆險記

學子|路絮:在路上遇見成長的自己

學子|劉暢:選我所愛,愛我所選

學子|王曉瑜:年輕就是用來“試錯”的

學子|易楷甯:随性與認真的統一體

學子|郭健多:經管人,實業

學子|黃政燊:在中國,讓夢想照進現實

學子|惠澤華:公益夢,在行動

學子|賀維藝:審視大學:以時間為友

學子|劉裔:博于學,精于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