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學子|倪骁然:青春,經管,經世

2017-06-26
閱讀:

編者按:倪骁然,清華經管學院2012級金融學博士生。畢業後将赴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王亞南經濟研究院擔任助理教授。在校期間曾獲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北京市優秀學生幹部、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等榮譽稱号,3次獲得國際學術會議最佳論文獎。曾任經25、26班帶班輔導員、經管學院團委書記、校團委學生素質拓展中心主任。在經管就讀本科和博士的經曆,不僅讓他在知識上有了深度和寬度的積累,更對科研規律有了深切體會。即将在新的平台上開啟學術生涯的他,期待在未來為國家和社會貢獻新知,躬身實踐“經世濟民”。

學術成長具有“利滾利”的放大效應,興趣與成就感相伴相生。——倪骁然

倪骁然meitu_1.jpg

倪骁然

清華承載了我整個的青春記憶。初中、高中、大學、博士,到了不得不說再見的時候。告别清華,也是告别一段青春的過往。

時間倒回2008年5月,高考前夕。當時我們是考前報志願。說實話,彼時對經管并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隻記得學院發的招生宣傳手冊上,錢穎一院長的笑容很燦爛。真正觸動我,讓我選擇經管的,是學院舉辦的招生宣講會上7字班張晨學姐的一句話:“在獅群裡,你也可以成為一頭獅子”。那幾年在附中的曆史上是輾轉徘徊的艱難期,我們在各類考試競賽中已經壓抑太久。争強好勝的我,就想來這樣一個能見識到各路大牛的地方。

自我評價,我是一個比較慢熱的人。大學的前兩年各方面都沒有什麼起色,到了大三才找到感覺。在決定下一步走向的時候,經過綜合權衡,我選擇繼續在經管讀博。我希望繼續深造,因為我覺得本科階段的知識積累對于我了解現實世界、掌握經濟的運行規律來說,實在是太過匮乏。而在這樣一個大牛雲集的環境中,想要申請到北美優秀的博士項目并不容易。并且,我很欣賞學校和學院對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的培養塑造,我希望在博士階段能夠延續本科階段的社會工作經曆,讓綜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這種慢熱,事實上也體現在了博士階段。回想博士階段的求學曆程,感慨良多。選擇讀博後,感覺人際圈一下子就小了。那個時候課業繁重,加之“雙肩挑”工作的壓力,其實内心的抱怨是很多的。雖說談不上對科研的興趣,但急于上手科研。到了博士二年級,初步嘗試做研究,開啟了一些小的課題,并且在學年末就有了兩篇發表,達到了學院的畢業要求。然而,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也經曆了爬坡過坎的煎熬。從2014年8月到2016年4月,其間我有近兩年沒有過新的發表。那段時間明顯感覺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定,特别易怒。但正是這段漫長的煎熬期磨練了我的意志品質,讓我對科研工作的客觀規律有了真正的認識。回想起來,我的總結是,從做“将将夠畢業”的小課題到做真正有意義的大課題,這個過程就像國家的經濟轉型需要“增速換擋”一樣,充滿艱難。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國内金融學科的研究水平與世界一流水平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爬坡過坎沒有捷徑,充滿孤寂,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保持定力,隐忍堅持,潛心積累。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分評估自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忍受學術生涯中所必經的挫折、苦悶、彷徨,從而決定自己未來是否做學術。

令人欣慰的是,通過努力,我逐步找到了科研工作“入門”的感覺,有了一些自己貢獻給學術領域的新知。随着科研能力的增強,我更加有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國際舞台上講好中國故事,發出清華聲音。博士三年級的下半學期,我着手開始了英文論文的寫作,并嘗試投稿國際學術會議。初次投稿,便有幸以獨立作者的身份在亞洲金融學會年會(Asian Finance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上宣讀論文。這次經曆,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博士四年級期間,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我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接受了為期一年的聯合培養。良好的學術氛圍極大地激發了我做研究的靈感。經過前幾年在清華的積累,受到公司金融領域頂尖學者E. Han Kim教授和其他學者的指點啟發,我的科研産出持續增長。在這一年中,我的論文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講十餘次,3次獲得最佳論文獎,也實現了發表SSCI論文和國内頂尖期刊論文的突破。截至目前,我已在Economics LettersPacific Basin Finance Journal、《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等知名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此外還有多個進展中的研究課題。

回首這些經曆,我深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深覺幸運,也心存感激。如果說一路走來有什麼經驗,我的感受是,學術成長具有“利滾利”的放大效應,興趣與成就感相伴相生。起步期充滿艱難,但一旦起步成功,在研究視野、合作機會等方面,就會獲得加速提升,獲得的成就感也會進一步激發潛能,助力下一階段的研究。因此,要盡量多參加國際國内學術會議,逐步積累自己在學術界的聲譽。在協助老師推進研究工作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特别是要自己經曆一遍着手想問題、設計研究、動手做、反複修改、投稿、再修改直至最終接收的全過程,在與學術同行的交流和審稿人的交鋒中摸爬滾打,把自己錘煉成一名經驗豐富的學者。

在我成長的道路上,老師們的悉心指導曆曆在目。朱玉傑老師全方位的支持、指導與鼓勵幫助我取得點滴進步,闖過一個個關卡。學習生活、社會工作以至人生道路的選擇,朱老師都記挂在心,給予了我數不清的指導與幫助。特别是得益于朱老師的慷慨解囊,我才有機會參與國内外大大小小的學術會議,從一名囊中羞澀的博士生成長為初步具備獨立研究能力的學者,開啟學術生涯。在博士三年級爬坡過坎最艱難的時候,陸瑤老師主動提出讓我參與一個研究課題。陸老師工作起來雷厲風行,要求嚴格。那段時間的壓力很大,在大年三十的傍晚還在與老師讨論。不過現在看來,這成為我博士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為我後來在美訪學期間學術成果的迸發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陸老師及時的授人以漁,可能我早已放棄學術道路。在我手頭沒有拿得出手論文的艱難時日裡,我處在迷茫和焦灼之中,不知道能不能有底氣去找學術工作。王浩老師及時的鼓勵與指導幫助我堅定了信心。在求職階段,王老師為我寫推薦信,多次幫助我分析決策,讓我心存感激。

得益于組織的培養和老師同學的信任,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先後擔任了經25、26班帶班輔導員、院團委書記、校團委素拓中心主任,直至即将赴美國訪學前夕才卸下輔導員工作的擔子。雖然科研壓力十分繁重,但能夠跟比我年輕幾歲的夥伴們一起做事,共同成長,讓人感到特别快樂和滿足。當時我在一篇日志中曾經寫道:

“經行于寬闊的主幹道上,穿梭在六教旁下課的人海裡,望着向藍天自如伸展的枝桠,踩着燈光下明亮的雪地,用心傾聽每一個人成長的糾結、夢想的精彩,讀着他們意氣風發汩汩流淌的文字,從第一個成員報到開始,靜靜地注視一個集體的生根發芽,用每天的點滴诠釋成長,常常會給人一種又回到了大一的錯覺,彼時懵懂而又充滿期待的歲月仿佛從來就未曾離開。生活在兩個平行的時空裡,這樣的感覺很奇妙。”

光陰荏苒,一段故事有開始,也必然會有結束。當年的那個懵懂少年已然不知所蹤,眼前的這個青年人将遠赴祖國的東南沿海,在學術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這個時候,我想用幾年前雨雪交加的一個夜晚寫的一首小詩,來表達我的心志:

長煙寂寞愁天色,

短景徘徊見霧橫。

風動殘鴉吹落雨,

葉沾暮雪浸寒聲。

華年心味深齋暖,

十載繁書覆手輕。

秉筆常循曲徑處,

隔窗夜月伴燈明。

那個時候,還不知道怎麼做研究。幾年下來,我對科研的規律有了更深切的體會。學校和學院的培養讓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質的飛躍,有機會在新的平台上開啟學術生涯。回顧過往,本科的時候關注現實,注重積累的寬度;博士的時候關注理論,注重積累的深度。有了寬度與深度的積累,在走出校園後就能夠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重新關注現實,培養鞭辟入裡的洞察力,為國家和社會貢獻新知,躬身實踐“經世濟民”。轉身告别清華園,意味着新的開始。長風破浪會有時,新起點,再出發!(供稿:教學辦責編:喬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