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童健,清華經管學院2013級博士生。畢業後從事宏觀經濟研究工作。回顧四年的科研生活,童健用王國維的“三重境界”來形容: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重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是“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讀博需要明晰自己讀博的原因,并具備從事科研的興趣,熱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童健

童健
距離離開清華園不剩兩個月的時間,時至今日回想起來,我仍然覺得不可思議。一直以來,博士畢業仿佛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博資考、發paper、博士論文……充實着四年的博士生活,不知不覺中接近了紅色的終點,整個人反而覺得空落落,喜怒哀樂都不複存在,愈加的平靜。
很多人問我當年為什麼選擇來清華經管讀博。美麗的校園、一流的學術、務實的校風是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的代名詞,也是我一直夢寐以求的求學場所。細數來看,首先,讀博是一種生活方式,相對于金錢來說,在清華讀博的機會更是一種稀缺資源,讀博完成和實現本身就是一種經曆、一種财富、一種收獲;其次,清華經管師資力量雄厚,具有系統的培養體系,有助于我在科研路上越走越遠;最後,在清華經管讀博可以有機會聆聽大師的聲音,與最聰明的人相處,聆聽他們在學術、做人方面的感受和教誨将讓我受益終生。于是,我在2012年7月參與清華經管的夏令營,并有幸在2013年9月成為一名清華人。
畢業之際,也有很多人問我在經管這些年最大的收獲是什麼,初一思考總覺得這個問題很大難以回答,再一深思我想最簡短的答案就是“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這也是專業教育區别于通識教育給予我們最大的收獲。博士在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為“文學博士”。現在的博士,是一個以科學研究為職業導向的訓練過程,科研能力的養成是我未來工作學習的基礎。遺憾總是難免的,如沒有發表高質量的英文論文、因為博士論文預答辯而放棄的國際會議,等等,但我們還得繼續向前。
在經管讀博以來,我最大的改變是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态。人生總是有起伏,高潮和低谷時有發生。清華教會我,任何時候都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态去面對一切,把每一次低潮期作為高潮期的準備。經過清華經管四年的曆練,現在遇到任何事都覺得雲淡風輕。
回顧博士期間的科研生活,從初始的彷徨到現在的成長,我想借用國學大師、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王國維先生的“三重境界”論來讨論科研。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博士生科研工作的第一步是一覽學科概括,把握前沿研究,通過對前沿文章思考、挑毛病來養成獨立思考和尋找問題的能力,明晰研究方向。第二重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科研工作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廢寝忘食、孜孜以求,攻克難關,做到困難面前百折不撓。第三重境界是“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科研工作需要不斷積累、下足功夫,做研究時要精益求精,不怕失敗,并用積極的心态來面對,等到豁然開朗、水到渠成的時候。
導師武康平老師在博士期間對我的幫助最大,“做研究一定要不斷開拓視野,多和相關領域的人交流”是武老師一貫的育人觀點。武老師一直鼓勵我們在科研問題上敢于與他争論,樹立自己的見解,讓我按照自己的興趣來開展研究工作。正是在武老師的幫助下,我圍繞着熱點問題和個人興趣積極展開研究工作,在經濟增長、經濟周期、公共财政政策、環境财稅政策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并陸續在《經濟研究》、《數量經濟經濟研究》、《經濟學報》和“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轉眼間博士四年的生活即将畫上句号,面對衆多的畢業選擇,我選擇去業界從事宏觀經濟研究的工作。宏觀經濟研究是将經濟研究理論及工具運用到現實中,力圖得出對證券投資有價值的分析、判斷和預測。選擇這份工作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契合我的個人興趣,七年的經濟學學習讓我産生了對宏觀經濟研究的濃厚興趣;第二,宏觀經濟研究可以将博士期間的經濟學研究框架運用到實踐中去,做到真正的學以緻用。
畢業前,我将自己的這一段經曆與大家分享,希望告誡學弟學妹引以為戒。讀博需要明晰自己讀博的原因,并具備從事科研的興趣,熱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學術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堅持用王國維先生的“三重境界”論來定位自己的科研工作,三件事情在科研工作中極為重要,一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二是把握自己所做問題在學科中重要性的能力,三是做出自己的特色。(供稿:教學辦責編:喬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