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盧昌婷,清華經管學院2012級本科生。這個夏季,她将離開清華經管學院奔赴美國南加州大學追尋她的戲劇夢。回顧本科四年的求學經曆,盧昌婷說,是經管學院的本科通識教育理念給了她勇氣和激勵。“經管激勵着我永遠敢于追随我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而且我會相信,哪怕我沒涉足過的領域,隻要我真的感興趣,我相信追随我的好奇心去探索,我做的也不會比别人差”。今天,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位清華經管的戲劇人,一位有夢想的行動派。
盧昌婷
天氣有些冷,盧昌婷把晨讀小組的活動地點選在了文圖G層大廳。經管學院大四的她是這個晨讀劇本計劃的發起人,從最初的個人行為逐漸推廣為穩定的小組聚會,也不過短短一年的時間。冬日的文圖G層大廳目睹着晨讀小組的聚會。七點前後,三三兩兩的人開始聚在一起。這天早上讀《紅色》,台灣女生甄顯安來的最早,她喜歡讀書卻苦于時間不夠,加入晨讀小組後,她很滿意現在“有規劃地讀書”的狀态。核研院的博士生蒙蒙是從朋友那兒知道這個活動的,平時喜歡音樂、戲劇的他當即決定來看一看,而他的朋友杜同學則一直堅持着晨讀打卡,他覺得晨讀小組“自由而且可以一起做喜歡的事”,更不用說借口早起,他可以吃一頓舒服的早飯。
簡單寒暄後,他們自然地圍成一個圈,拿出打印好的劇本,開始朗讀,這個過程中,陸續有新的同學加入進來,小圈子逐漸擴大。他們保持着一種默契,并不嚴格分配角色,隻是輪流扮演,每個人都沉浸在情節之中,語調起伏澎湃,動情處總要多讀幾句。讀到畫家倫布朗,盧昌婷示意大家暫停一下,拿出手機給大家看倫布朗的畫作。除了作為朗讀者中的一名,她還承擔着挑選劇本、活躍氣氛、分享戲劇知識等工作。
晨讀小組中的人并非都是戲劇的愛好者,他們來自不同的院系,忙碌着不同的事情,但在清晨的這半個小時裡,他們都是沉浸在戲劇中的體驗者和思考者,仿佛參與一個神秘的聚會,因為朗讀劇本而被連結在一起。
劇本晨讀
這裡永遠有理解世界的另一個維度
戲劇是盧昌婷學習生活的一個中心。
她不僅加入話劇隊編劇組,還參與了清華音樂劇社的成立,去年年末,她寫的劇本《套中人》也被成功地搬上了蒙民偉音樂廳的舞台。在這個與契诃夫小說同名的劇本裡,盧昌婷盡情地用戲劇手法表達自己對荒謬生活的反思,——“生活中有很多理由,比如我們要異地所以不能在一起,比如沒有錢所以不能現在去旅行,這些其實都是很可笑的,但隻有在戲劇中你才會覺得可笑,生活中我們已經忘了這一點。”從編劇到擔任制作人,盧昌婷為自己的劇本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她希望大家能在忙碌之餘走進劇場,體會戲劇帶給人的感動——一天有二十四小時,總要有一些時間留給思考和美的東西。
戲劇有非比尋常的感染力,盧昌婷是在大學才自覺意識到這一點的。劇場好像能将人們與日常生活分隔開,入戲的人總能在别人的故事裡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劇場中注視舞台就好像在審視自己”,她舉了幾個例子,眼睛亮亮的,話語急促滾燙,好像又回到了劇場之中。
“印象特别深的一部戲是《馬拉-薩德》,當時期末特别忙,但還是堅持去看了。這部戲講的是馬拉和薩德兩個人在精神病院的對話,有關自由與束縛。演出結束後觀衆都不願離開,大家就留下來讨論這部戲,氛圍特别好”,在盧昌婷眼裡,戲劇有難以言說的力量,吸引着來自城市不同角落、做着不同工作的人聚集在一起。她給予這種狀态以極大的贊美,因為在戲劇裡,“永遠有理解世界的另一個維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考試、上課、工作,不會有人去思考究竟什麼是自由,什麼是自由所必須面對的困境,但是當我們進入劇場,我們會被這些問題打動。我們生活的城市太單調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太麻木了,戲劇是一種能打破單調、改變麻木的東西。”
與導演陳於建在《套中人》首演中的合影
有情懷的生活需要行動派
在盧昌婷眼裡,自己做過的最滿意的事情是充滿“理想主義”的,而且也“不該少了那些理想主義”。
臨近高考,她讀到語文試題裡一句“誰複吊沅湘”,有感于現實,當即決定要在端午節趕赴汨羅,在江邊憑吊屈原。這個聽上去十分瘋狂的主意最後得到了四個人的支持,最終一行五人在端午節那天專程從北京去了汨羅江邊。他們對着江水大聲誦讀了全部的《離騷》,甚至大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把平時無法表達的理想主義一股腦兒傾訴給了千年前的屈原。這種寫下來好像是小說的情節,真真切切地發生在盧昌婷的生活裡,而她對此相當滿意,把生活過得像小說和詩,是她一直在踐行的一個夢想。
這件事在盧昌婷的生活中似乎有某種神秘的象征意義,她喜歡看到夢想真切地發生,而且與現實生活并不違背。
盧昌婷在TEDxTHU演講
“站在江邊看曆史這樣流逝,感覺平時大家糾結的一切問題,無論是保研出國,還是買房買車……這些都無關緊要,隻有美才是永恒的。我希望那種代代傳承的文人情懷永遠不會消失”,在說這些的時候,她像極了一個純粹的文人。盧昌婷還做過許多類似的事情,例如中秋夜晚在操場上讀詩,在深夜騎車到三聯書店去參加接力朗誦會,和朋友冒雨騎車……而園子這麼大,總是有一些人被她對生活的熱情感染,加入其中。
當然她也面臨着過分理想主義的指控。但她不是飄在雲端、不知生活之重的樣子,恰恰相反,在談到學分績、物質生活時,盧昌婷展現着人們常對經管人期許的那種坦率和清醒。
“我也不能把所有事情都做的特别好,我隻是從中獲得一個均衡吧。我學習可能隻是中遊的水平,但我不會因此覺得大學四年很遺憾。”說到學習,她說,“我相信那個說法,即你的每個知識每個經曆終有一天會連在一起,我從來不願意把某些東西僅僅當做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我會認真學我喜歡的東西。”
“至于物質,我也沒有很多錢,家庭也很普通。人總是需要在物質上保證讓自己活下去的,但我覺得這不是大學應該解決的問題,那是自己的問題。如果大學解決不了思想和價值的追尋,那才是大學教育的問題。”她頓了頓,又笑着加了一句,“如果作為清華畢業生都沒辦法養活自己,那讓其他人怎麼辦呢?”。
戲劇是一輩子的事情
套中人劇組合影
在盧昌婷看來,戲劇是關于人的藝術,甚至就是直接搬上舞台的生活。每個人身上都有哈姆雷特和麥克白的影子,這給了她不同的理解世界的維度。“人性很複雜,麥克白就是有殺死國王的那一面,我們要承認這些東西的存在。我們不可能永遠在象牙塔裡,知道這些複雜的故事,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社會和人的行為。世界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做我自己。”
雖然身在經管,但盧昌婷并不覺得這與她熱愛的戲劇事業有什麼沖突。她不害怕做那些可以用“另類”來形容的選擇,并且感謝經管讓她能更早地去考慮職業規劃和目标。身邊朋友的經曆告訴她,原來人還可以這樣活着:兩位學姐在做音樂劇的引進,而她們原本畢業于生命學院和工業工程系;經管的學姐在學烘焙,用學到的營銷知識創立品牌……而她如果喜歡戲劇,她可以成為這個領域裡任何一個角色——戲劇不止有演員,還有制作人、編劇、導演或者舞監等等。“我們都可以成為各種各樣的角色,重要的是從中選擇适合自己的”。
不同于一個宣稱要為藝術而藝術的殉道者,盧昌婷更像是在荒原上尋覓的人。她做過投資方面的實習,也接觸過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最終還是覺得,“想做一些對人産生影響的事情,而戲劇就是這樣一件事。戲劇對于我來講是一輩子的事情,不僅僅是一個愛好,而是我覺得我接觸到的所有事情裡面,最能讓我覺得是有意義的一件事。”
經曆很多迷茫和考量之後,她決定申請出國,讀戲劇制作方向的學位。如今,她已經拿到加州藝術學院的offer,在追夢路上又近了一步。(通訊員:侯文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