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海岸”清華人——記經碩1987級朱力為

2013-11-20
閱讀:

朱力為,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系,在國家計委工作數年後,1987年進入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攻讀碩士學位。1990年赴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留學和工作。1998年回到香港,次年與他人共同創建海岸地産,現任深圳海岸集團董事。

置身海岸城32樓的豪華寫字樓,透過寬大明亮的落地窗,擡頭可遠眺廣闊美麗的深圳灣海景,俯首則把海岸城購物中心和海岸風情街的缤紛瑰麗盡收眼底。在這裡我們有幸約見到了海岸城的主人,朱力為。謙虛、豁達、儒雅,就像海岸一樣。

清華數載,一生于懷

“在清華的學習帶給我們很多收獲,短期可能是專業知識,但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有關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和做人做事風格的培養對我們的影響更為重要。”朱力為如是說道。1987年,朱力為進入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攻讀碩士學位。他認為,在學校的課程學習和方法學習都非常重要。課程學習是基礎,方法學習溶于課程學習、論文研究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是對課内課外學習的綜合和提升。後一點更難,但更重要。沒有紮實的課程學習,方法學習和能力提升則無從談起。僅埋頭書本課程、忽視方法論和學習能力的提高,則不利于跨越性的創新思維和長期的發展。對青年學生而言,在走出校門後的頭幾年,課程知識往往在工作中發揮比較大的作用;随着時間的推移,工作内容會不斷更新,工作崗位也可能改變,這就要求我們發揮善于學習的能力,不斷迎接新的挑戰。“在清華讀書期間,在老師們的熏陶教育下,在同學們互動互助中,我們的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都在潛移默化地提高。”在清華學習的第二年,朱力為曾去麻省理工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也參觀了哈佛大學。回國之後,他對名校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清華與哈佛等其他名校一樣,通過幾年在校學習和幾十年與衆多校友們的相處,你可以逐漸地理解她的精神,融入了她的性格,學到她的真谛。

朱力為的導師李子奈教授、在校時曾授課的李端敏、侯炳輝、張金水等衆多清華教師們,他們做人、做學問嚴謹認真的态度以及對學生的熱心關愛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清華兩年半的學業,辛苦但也收獲豐富,老師們的教導之情至今難忘。為了感念清華的培養,在畢業20周年和清華百年校慶之際,朱力為與他的同班同學們以設立“經管學院研究生新星獎學金”等不同方式多次給學校、給校友活動提供資金捐贈,回饋母校。

厚積薄發,長風破浪

從清華畢業不到半年,朱力為就得到了赴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做研究的機會。1990年初,朱力為參加了國家計委與世界銀行調研團的一個座談會。作為中方最年輕的人員,他有幸得到了一個不到十分鐘的發言機會,彙報他參與的一項國家“七五”科研計劃中的經濟分析工作。會後,時任世界經濟協會主席的托尼. 阿特金森(A.B.Atkinson)教授主動找到他交談,對他的工作和流利英語表示欣賞,當場就邀請他去英國做研究。在許多人眼裡,朱力為是一個幸運兒,得到這樣的好機會似乎輕而易舉,讓人羨慕不已。其實,他的“好運”更多地應歸功于多年在平時的努力與積累。在工作中,他勤奮好學,兢兢業業于本職的經濟分析工作,曾獲得過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出國深造的另一個條件是需要熟練掌握英語。在朱力為上學的那個年代,學校對英語的要求普遍不高,但他已經堅持自學英語有十多年。他利用大量的業餘時間,完成了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專著等一百多萬字英文專業資料的翻譯,可以做到在專業領域的英文交流。天道酬勤,當機遇出現時,他就抓住了。朱力為用他多年的不懈努力與刻苦積累赢得了他人生的又一個起點,這也又一次印證了那句名言:機遇隻垂青有準備的人。

精于專業,多元培養

在英國期間,倫敦經濟學院濃厚活躍的學術氛圍令朱力為印象頗深。到倫敦不久,他參加了一個學術讨論會。一位來自印度的學者在報告中提出了一個指标,對人均能源消耗和環境質量進行分析,但是得出的結果卻把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列入了環境質量不好的分組。朱力為在讨論環節對此提出了質疑。事後,當時在場的幾位外國學者對這個初來乍到的中國人有這樣敏銳的洞察能力與認真的學術态度表示贊賞。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當時的中國人還是保守羞澀、不善于表達自己觀點的。堅持客觀嚴謹地進行分析和思考,善于吸收他人的學術成果,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也勇于糾正自己的錯誤,是朱力為在英國最大的收獲。在倫敦經濟學院,他經常有機會聆聽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一些世界頂級學術大師的講課、講座,參加他們的研讨會,看他們在專業上嚴謹治學、學富九車,在工作中對同事、學生平易親和,助人為樂,在生活裡樸素優雅、開朗幽默,這些都使朱力為從學術上和人品上收益終身。

朱力為認為,優秀的老師都應該以開放、鼓勵和贊賞的态度對待學術讨論。他們要給年輕的學生,特别是高級别的研究型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鼓勵獨立思考,鼓勵挑戰傳統,學生們才能真正有所得亦進而有所創新。

談到興趣愛好,朱力為涉及的愛好不少,體育、音樂、圍棋、旅遊、攝影,等等。在英國時,他自己拍錄像、寫解說詞,配朗誦,配音樂、做後期視頻音頻的編輯合成。他還和張維迎等中國學者一起主持組織留英中國經濟學會的活動。朱力為講到“企業越大,職務越高,所需要的知識面就越寬。從日後創業和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有廣泛的興趣涉獵和知識範圍,多接觸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工作和事業的發展是很有裨益的。”朱力為對體育運動的愛好廣泛,從小到大,先後參加過十幾項體育運動。在海岸城購物中心的真冰滑冰場開業後,他還把深圳的幾十位冰球退役運動員和愛好者組織起來成立了“海岸城冰球隊”,自己也置辦了一套裝備,有模有樣地學打冰球。那段時間,幾乎每周都可以在冰場看到他充滿激情的矯健身影,為此,他的照片還上了深圳商報的體育版。近幾年,他又開始學打高爾夫球,牽頭組建了深圳清華校友會的高爾夫協會,在綠茵草坪上結識了許多校友朋友。嚴格的學術訓練、多元化的知識、開放的心态、積極的生活态度,成為了朱力為迎接工作中一個接一個挑戰的重要保障。

艱苦創業,激流勇進

很多人問過朱力為怎麼會選擇回國下海創業。朱力為如是回答:“當時,适逢1997年經濟危機、香港回歸,危機越大,機會越多!”滿懷雄心的他毅然選擇了投身市場經濟浪潮,搏自己的一片天空。

創業是艱苦的。赴英國以前,朱力為在國家計委從事經濟分析和國家級科研項目管理工作,這在當時是一個安穩的鐵飯碗。工作中,與之來往的都是政府官員和高級知識分子,其中不乏中科院一些研究所的教授和領導。留學期間,相處的更是國際知名教授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者。而創業之初,朱力為隻能把工地上的集裝箱當辦公室,天天要與包工頭和民工打交道,到處求人碰釘子,有時還會受到地痞流氓的騷擾。巨大的壓力和心理落差不但沒有壓倒他,反而更堅定了他創業的勇氣。公司在做第一個房地産項目時,資金十分緊張,他和合作股東便拿出個人積蓄湊錢。為了不影響資金鍊,他們還曾以個人的身家名義作保借高利貸作為項目備用金。按他的話來說“就像是走鋼絲,一個環節沒做好就會打敗仗,輸得一無所有。”當時公司租了兩間民房做指揮部,每一位股東、高管都親臨第一線,從研究設計到現場監工,從材料采購到客串售樓員。創業初期的團隊人很少,每天都有很多東西要學,有幹不完的工作。“事無巨細,都需要親力親為,可收獲的經驗都是寶貴的。”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朱力為與他的合作夥伴一步一步地走了過來,一個個住宅小區、一座座寫字樓拔地而起,見證了他們的成功。在建設海岸城城市綜合體時,他們請到了國内外一批頂級的設計院和專業公司作項目合作,做出了另人贊歎的業績。開業近6年來,海岸城已經成為了深圳城市的一個商業地标,赢得了市民的廣泛好評。

對于取得的成績,朱力為一直都歸功于清華人高效的學習能力。随着公司的成長,他們合作的商務夥伴越來越多,專業範圍也越來越廣,其中不乏一些世界500強企業。在與對方的談判、合作過程中,朱力為以其寬廣的知識面,認真細緻的工作作風和流利的英語,赢得了對方對這個民營企業的尊重。同時,他多次到國内外各地參觀、考察,虛心向先進的企業和項目學習,加深對市場的理解,不斷提高完善自身。海岸城曾經要對收款機進行招标,參與投标的有國内外幾個著名公司。在投标過程中,朱力為要求看看各個公司的質量管理體系,可卻被一家日本公司拒絕。他當即就表明:“不準看就取消投标資格,我們不能隻看機器,還要考察生産過程的質量監管”。最終,該日本公司同意開放參觀工廠車間。朱力為認為,參觀的過程是一種學習,也是對項目服務品質的保證。在選定供應商後,朱力為和本單位的技術團隊認真研究自己的工作流程細節,幾次對該國際大牌廠家提出設備改進建議并得到了對方的采納和感謝。他經常講,做實業,做管理就要像做研究,做藝術一樣。做研究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辦法,不斷創新。做藝術要永遠精益求精,不斷提高專業水平,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正是在這種認真執着的精神推動下,海岸集團的業務在重品質、求精細方面不斷創造新的成功。朱力為在集團裡還負責品牌發展、媒體宣傳和集團品牌雜志的總體把關。他寫的遊記、詩歌和攝影作品經常在公司内外的刊物上發表,其樸素優雅的文字和風格,表達了他對生活品質、對美的追求和感受,也讓人們對這個文理兼修的清華學子有了更多的欣賞和欽佩。談及他們志同道合的團隊時,朱力為感慨萬千,“一路走來,大家取長補短、互相支持。”其實,對于任何一個優秀企業來說,相對穩定的領導核心存在的前提就是大家的相互理解,并且在成功以後還能繼續彼此包容。

朱力為從清華畢業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作為一名平凡的清華人,走出了屬于他自己不平凡的道路。二十多年中,他追求學業,留學深造,在學業有成後又轉換人生軌迹,歸國下海,艱苦創業。在這一步步精彩的人生道路上,他心中的清華精神從未懈怠,他用自己的成績書寫着清華人對富民強國的責任,對心中夢想的執着,對美好未來的追求。

采訪時間:2012年11月4日

采訪地點:深圳海岸城

采訪人:喬蓉、毛咪濛濛

撰稿人:謝正洋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