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雲,1997至2003年就讀于清華經管學院會計學專業,分别于2001年獲學士學位,2003年獲碩士學位,畢業後就職于财政部企業司制度處,現任副處長。
當吳子雲從财政部北樓的電梯中走出來時,你很難把她和國家機關副處長的身份聯系在一起:精靈短發,無框眼鏡,紫灰相間的長款條紋帽衫與長靴突顯苗條的身形。一起走到會議室的短短幾分鐘,她用輕快的語速介紹着财政部的曆史。我們一行坐下來後,她又奔走幾個來回,給我們每個人都遞上了一杯熱茶,這才坐了下來。“咱們開始吧”,她說。幹淨利落,這就是她給我們的第一印象。用她的話說,可能因為一直都處于忙的狀态,所以說話做事就養成了這樣的風格。十年如一日,以至于老同學聚會,大家都會感歎她和剛畢業時相比沒多大變化。
清華園裡那些年
1997年,因為擔任學生幹部的優秀表現和英語競賽的獲獎經曆,吳子雲被保送到清華經管學院會計系。直接保送到這樣的熱門科系,這在母校海南中學的曆史上是“前無古人”的。
進入清華後,盡管與高中相似的校園文化使吳子雲很快就适應了清華緊張卻多彩的生活節奏,但學習壓力卻出乎她預料。在本科生入學摸底考試中,她排名倒數。原本信心滿滿的她,和幾個受到同樣打擊的海南新生灰頭土臉地找到當時在海南負責招生的劉老師,尋求幫助。“老師一聽就笑了,安慰我們說沒事兒,海南的學生後勁比較足,堅持下來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吳子雲笑着回憶說。
事實上,不隻他們,幾乎每一個進入清華的同學都有這樣的體會。一直以來清華學術教育的嚴格程度全國知名,很多人不得不從大一開始就在圖書館、實驗室挑燈夜讀,甚至通宵達旦。再加上身邊高手雲集,壓力便可想而知。而這份壓力落在經管學院,特别是會計專業學生身上更要增加幾分。
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會計學界有“北人大,南廈大”的說法,這兩所學校在會計學科有着豐厚的曆史積澱和多位學術泰鬥,地位難以撼動。1994年甫建系的清華會計想要後來居上,在這一領域占領一席之地,就必須探索一條新路。時任清華經管學院院長的朱镕基總理認為,學院要成為世界一流商學院,就必須與國際接軌。于是,會計系首先引入了加拿大注冊會計師(CGA)課程,在國際化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這樣的辦學思路後來被證明是極具遠見和卓有成效的。但這也令會計專業的同學們在學習時遭遇了不小的難題。全英文的教材讓人叫苦不疊。連英語基礎不錯的吳子雲也不得不字典不離手,“常常看兩頁就要查N次字典,後來因為時間來不及就幹脆不查了,有不懂的就連蒙帶猜,或标出來回頭再說。”她描述着當時那種手忙腳亂的狀态,“但是一段時間後大家就發現自己的英語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寫作、閱讀都順利了很多,我還幹脆去念了個英語的輔修學位。參加工作至今,單位一有外事活動,領導往往第一個就想到我。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感謝那段‘痛苦’的經曆,因為它讓我受益至今。”
對于吳子雲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在接受了CGA課程的系統訓練後,除了紮實的基本功,更掌握了搭建知識框架和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這也是中西方教育的一個差異,”她說。在财政部企業司工作的十年裡,許多同事遇到業務上的問題都願意和吳子雲溝通,因為她從來不會簡單隻說一個答案,而是從業務的基本原理出發,搭建一個分析具體問題的框架,然後和同事一起用這個框架進行分析和推導,,對問題給出解決方案。這樣的解答大家比較服氣,更重要的是下次再碰到類似的問題,同事就可以自己思考和解決了。這種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在清華六年的學習中逐步培養訓練出來的。
如果說清華的課程讓吳子雲學會如何為學處事,那麼清華的老師則對她的為人處世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直到現在,她還能清晰地記起老師們上課時的動作和表情,“像放電影一樣”,那種對待學問的熱忱嚴謹和對待學生的真摯負責,比任何的大道理都來得更有感染力。吳子雲說,拿自己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于增彪教授來說吧,于老師在學術上造詣頗深,治學嚴謹的同時對學生又極為和善。“無論你是不是他的學生,有沒有選他的課,隻要有事找到他,他都會二話不說跟你聊,而且想聊多久就聊多久。”他指導學生翻譯叢書,無論工作量多大,自己工作多忙,交稿前都要親自校對,最後卻把稿費全部分給學生。吳子雲便是用這些稿費買了自己的第一台筆記本電腦。後來她才知道,那些稿費裡面很可能有于老師自己貼補的部分,“這種環境下耳濡目染的熏陶是我讀清華最大的收獲。”她說。
企業财務制度的探索者
2003年吳子雲碩士畢業,在參加财政部公務員面試前,她已經手握多份offer,其中不乏令許多商學院學生心向往之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薪資待遇方面,公務員顯然無法與外企抗衡,但吳子雲恰恰選擇了前者。那時,清華畢業的碩士生進入體制内工作并不常見,就連她後來的領導也覺得有些驚奇。其實,讓她做出這一選擇的原因并不複雜:“面試的時候你覺得最舒服的單位可能就是最适合你的”。盡管财政部的面試并不容易,但面試的氛圍卻是她參加的諸多面試中最輕松的。
除此之外,在吳子雲看來,要用長遠的眼光審視職業發展。财政部的工作使她有機會接觸大量企業高管和财務實務工作者,從而在短時間内拓寬眼界,實現經驗和知識的積累。
财政部企業司制度處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國家層面的企業财務管理體制和制度、研究拟訂收入分配政策,等等。吳子雲坦率地說,國家部委平台大,每個公務員特别是新晉人員就象一台龐大機器上的螺絲釘,雖默默無聞但所承擔工作往往影響很大。所以公務員要耐得住寂寞,願作“小”事,能做“大”事。她回憶,參加工作十年來,參與完成的大事不過三件,但這三件事全都與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重大問題相關。
第一件是參加工作不久,由于有财會知識背景,處長讓她承擔了修訂《企業财務通則》的大量基礎性工作。《通則》是規範和指導我國企業财務行為的綱領性文件,原有《通則》是1992年頒布的,運行十多年後已經不能适應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财務管理的需要。這項工作吳子雲一做就是3年多,直到2006年底修訂後的《通則》正式頒布才算告一段落。這期間,她也有過疑慮和彷徨,為什麼一項工作做了那麼久還沒有結果,也曾跟領導談過自己的感受,但領導的話讓她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一項影響國計民生的政策有時需要長時間的思索、醞釀、考證才能出爐,十年仍未有結果的政策研究也是有的。做制度工作要耐得寂寞,經得住考驗。”新《通則》發布後,吳子雲又承擔了培訓教材的編寫和對各級财政部門、國有企業的培訓工作,見證了這項制度對企業财務管理的促進和提升。,她對自己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也許正是在開展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吳子雲過硬的基本功和迎難而上的工作作風給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領導交給了她第二根難啃的 “骨頭”——構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上世紀90年代,全國國有企業掀起改革高潮,為幫助國企度過難關,國家決定對其稅後利潤暫緩上交,同時還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到了2004年,國有企業已挺過了最艱難的日子,資産總量和利潤規模急速增長。由于稅後利潤無須上交,不斷增加的留存收益引發了盲目投資、重複建設、分配差距等問題。為此,國家需要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對這筆為數不小的收益進行分配和管理。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制度創新,涉及到13.6萬戶規模以上國企,且國内外均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鑒。吳子雲首先與老同志請教,通盤了解國有企業的曆史,然後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财務決算數據庫進行了數據挖掘和分析,理清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果和現狀,從而弄明白構建國資預算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再利用财政預算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框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來自國有企業和有關部門的質疑多、阻力大,她還學會了如何進行溝通、協調、平衡。這項工作一做又是近4年,2007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标志着我國開始實施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截至2012年底,通過中央本級國資預算向央企收取的國有資本收益規模累計已近4千億。吳子雲說:“現在回想起來,雖然苦,但能參與這麼重要的制度設計,樂在其中。”
她接着說,“不怕你不知道,就怕你不知道自己應該知道些什麼。清華教給我們思考問題的方法,而不僅僅是知識,有了這樣的方法論,我在工作中從來不害怕面對新的挑戰。”也許正是如此,她去年又被交辦了第三項重大工作——構建企業财務管理評估制度。“簡單來說就是給企業财務做體檢,這個制度從某種意義上比社會審計制度更為重要。”她說,“審計報告解決數據真實與否的問題,而财務管理評估則可以對企業财務管理能力和水平做出綜合評定。這也是投資者和政府監管部門非常希望看到的報告。”為此,吳子雲又投入到新的抽絲剝繭的工作過程中。雖然難度很大,但她并不畏懼,甚至有些享受這個過程,因為“耐力是每個清華人必備的素質,畢竟那麼艱難的學習壓力都能承受得住,就沒什麼東西挺不過去。”吳子雲說。
堅守自己的信念
或許在許多人眼中,公務員是個“活少、錢多、離家近”的“金飯碗”,吳子雲卻笑着說:“公務員的工資就是工資條上的那麼多,絕大部分單位也沒有傳說中的那些福利甚至是灰色收入。雖然工作指标并不都是硬性規定的,但實際上工作内容并不比國企和外企少。”比如說,除了财務管理評估制度設計,她還承擔着國資預算績效評價這一工作任務。在我們采訪前,她已經連續三周加班到晚上九、十點。“這就是傳說中的白加黑、五加二了”,她說。平時工作也不輕松,同學和朋友聚會不能按時赴約的往往是她這個體制内的人。“但這種忙碌不是為了保住職務,或者更高的年薪、獎金,它是一份事業。”她認真地說。
當然她并不否認公務員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平均主義和論資排輩。“但我們不能因此心态失衡,還是要拿出清華人的态度,努力多承擔工作。這看似不公平,因為大家拿着一樣的工資,你卻比别人幹得多。但别忘了,工作做得越多,個人收獲的知識儲備和工作能力也就越多,這是另外一種公平。”吳子雲經常對那些剛剛從清華畢業到财政部工作的學弟學妹這樣說。
她一直強調,無論從事什麼領域的工作,強大的心理調适能力是必備的素質。“對多數人而言,智商不是決定性因素,情商更為關鍵。”吳子雲認為,清華人總體調适得都非常好。她2011年從雲南縣裡挂職回來,曾與幾位校友聚餐。當她談起在基層遇到的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時,激起了共鳴,讨論很熱烈,但這麼多人沒有出現一個“憤青”,盡管觀點意見不一,但所有清華人都體現出了難得的理性和冷靜,而這正是政策制定者最需要的特質。
雖然已是副處級幹部,但吳子雲從未給自己設定任何非達到不可的目标。她說求而不得,就容易心态失衡,自己無論是以前做學生幹部還是現在當公務員都本着一種服務的态度,這樣幹起活來最開心。她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并且仍保持着剛踏出校門時的活力。部裡每兩年召開一次運動會,許多人就在運動會上認識了這個“上午跑完1500米,下午還敢跑800米,而且和第二名拉開半圈多”的姑娘。和其他司局打交道時,經常有人說:“啊,我認識你,你就是那個長跑冠軍”,她笑着說:“這個知名度給我的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
其實長跑也是清華留給吳子雲的一筆财富。她說每次走上跑道的時候,心中便會湧起一股必須堅持到終點的動力,過程越痛苦,到達終點後的成就感就越大。久而久之,這份動力便化為一種責任感。無論對生活還是工作,因為責任感而堅持,勇于擔當,最終總能收獲比預期更好的結果,“這是我個人對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的理解和實踐,我想,這也是千千萬萬清華人真正的驕傲和自豪所在。”吳子雲說。
采訪時間:2013年4月9日
采訪地點:财政部
采訪人:王萬忻、毛咪濛濛、張爽(學生記者)
撰稿人:張爽(學生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