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不再“單兵”作戰
說起葉喬波,人們會想到她當年被中央軍委授予的“體壇尖兵”榮譽稱号。雖然葉喬波不願過多提及她輝煌的過去,但她的名字早已載入了中國冬季運動項目的史冊。
“我認為冬季項目的亮點依次是短道速滑、花滑、冰壺、速滑、雪上空中技巧、單闆滑雪、冬季兩項。坦白講,速滑一直面臨我當年的窘境——單槍匹馬,可謂勢單力薄。這個早在上世紀60年代由羅緻煥、王金玉率先為中國體育實現突破的優勢項目,奪金熱點從我那時起就沸騰了。然而20年來,每次都與金牌 擦肩而過。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本屆冬運會出現了五六個實力相當、成績排名均在世界前10名的女将。我期待她們在索契冬奧會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突破。”
衆所周知,葉喬波在1992年第16屆冬奧會上獲得兩枚銀牌,若不是與同組的前蘇聯選手狹路相逢,撞在換道區上,這枚幾乎收入囊中的金牌就不會 “長腿飛了”;長野冬奧會,趕上更換新式冰刀,名将薛瑞紅沒能快速做出反應,痛失金牌;時隔四年,王曼麗由于心理壓力過重,未能發揮優勢,再次與金牌失之 交臂;四年後,新秀王北星雖成績斐然,卻因爆發力不足,錯失奪金機會……葉喬波說,如果當年有四五個具有相當實力的運動員出現,形成“多重保險”,而不是 把沖金壓力集中在一個人身上,說不定,曆史早就被改寫了。
葉喬波認為,應把建立後備人才的培養、選拔機制與奧運奪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學校、少體校培養梯隊力量,挖掘人才,按年齡和成績劃分國家 一隊、二隊、三隊,形成矩陣優勢。去什刹海乒乓球館看看那些僅比球台高一點兒的少兒球員們,就知道為什麼乒乓球運動屬于中國。我們還可借鑒韓國發展冰雪運 動的模式,像滑冰已成為他們所有中小學必修的體育課。
12歲就有了津貼
葉喬波12歲那年就有了津貼,每月6.5元。這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實在令人羨慕。她為回報父母,常常“滿載而歸”——去黑龍江訓練就背回10斤大豆;從煙台輾轉長春,扛上60斤國光蘋果,這還沒算上行囊中的其他土特産。
每當隊友聚會,總少不了回憶當年她下船時背着比人都大的行李搖擺在甲闆上的情景。上世紀80年代初,出國比賽的葉喬波用30美元補助費,買了 20個打火機,10支圓珠筆,送給隊裡的領導、教練、隊友,連看門的大爺也落不下。隊友劉長春常替她磨冰刀;旱冰鞋軸承壞了,楊忠傑幫她修理;出差時,超 重的行李裡裝滿了父親送她的書,于晨光幫她扛着;自學英語時,全隊唯一懂英語的趙小丁不厭其煩地教她音标,那會兒背單詞,她全用漢字标注。葉喬波的感恩或 許是源自那時部隊生活給予她的友愛與溫暖。
最早進入她幼小心靈的榜樣是冰雪前輩羅緻煥、王金玉和中國登山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後來,她學習日本女排大松博文的魔鬼訓練方 式;80年代初,中國女排的拼搏精神、擊劍冠軍栾菊傑帶傷奪金、羽毛球冠軍韓健自學英語、高位截癱的張海迪戰勝病魔等事迹都激勵着她。
年幼的葉喬波開始無條件地效仿榜樣,開始一味地追求極限訓練——本來6點起床晨練,她提前到了4點半。她的床頭寫滿了名言——“成功屬于那些不 吝惜自己汗水的人”……八一隊肖漢章教練制訂的高負荷訓練計劃,在冰上項目領域裡是出了名的,所以葉喬波甚至可以全蹲起150公斤的杠鈴。今天1500米 滑10組,單圈成績35秒,那麼下堂課就有可能增加到12組,單圈34.5秒……周而複始的超極限運動,伴随葉喬波走過了21年,而她從未退卻。
1985年4月5日,國家速滑集訓隊成立。朱承翼領隊為增強運動員自信心,購買了錄像設備,分析技術動作,組織運動員學文化,邀請專家學者講 課……每到全國比賽,各路人馬争金奪銀,而國家隊的每個成員卻忽略省份界限,為隊友呐喊助威。男隊員為了女隊員實現奪金目标,随時放棄訓練計劃當陪練領 滑。襲硯芳教練患乳腺癌三期,堅持到半年後完成了亞冬會金牌任務才回家手術,而化療還沒結束,術後第21天就迫不及待地重返國家隊。這支不到30人的隊 伍,友愛互助、團結協作,所有這些都深深感動了葉喬波。“我很幸運生長在那個時代,它教會我如何度過無數個難關,讓我懂得關愛與感恩。”
大力倡導“冰雪”南移
北京有家“喬波室内滑雪館”,這裡有一段看似迂回,卻又頗有意味的故事。
1989年,葉喬波一心想到北體大師從田麥久教授攻讀研究生,夢想着成為教練。“速滑教練穿冰鞋一站就是三四個鐘頭,膝傷使我無力從教,但我可 以間接地為體育服務。我曾飽嘗在河道裡訓練的艱辛,也體驗過經濟騰飛後的優越條件,中國競技體育自‘文革’後重整旗鼓,發展到體育大國,足以證明體育與經 濟密不可分。于是,我選擇去清華攻讀MBA經濟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葉喬波的畢業論文是《喬波室内滑雪館可行性論證報告》。根據她導師趙平的建議,葉喬波決定提交這個與自身經曆最為貼切的課題。“當時隻是一個設 想,後來才把它作為一份招商報告。‘近水樓台先得月’,我得到了母校清華科技園師兄們的積極響應,他們幫我實現了人生又一個夢想。”
在浙江紹興,以葉喬波名字命名的“冰雪世界”受到了周邊地區市民的喜愛;南京長江邊上,另一個室内滑雪館正在籌劃中……葉喬波成為“北冰南移、北雪南展”的倡導者和見證人。她相信不遠的未來,火爐般的南方地區也能造就出冰雪冠軍。
北京“喬波室内滑雪館”建立初期成立了“喬波冰雪運動學校”。作為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年訓練基地和中國大體協培訓中心,這裡每年舉辦很多場業餘愛 好者的比賽。“不少家長每周都帶着孩子去滑雪。冬令營、夏令營期間,客房供不應求。許多家長都說,短短幾天,孩子就有了很大變化,孩子開始喜歡運動了,回 到家裡還主動幫父母幹活兒。”
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葉喬波,十分關注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問題,“這是深層次的問題。學校不安排足夠的體育課,一是礙于課業壓力,二是家長不希望獨生子女受傷,過于‘溺愛’孩子,這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長。”
政協委員關注民生
已當選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的葉喬波,她的提案不僅關注到青少年體質問題,還涉及精打細算辦奧運、開放閑置體育場館、體教結合、建立體育經紀人制度、完善體育法、均衡發展師資力量、改善交通環境等方面。其中,最讓葉喬波感同身受的就是關于退役運動員的生存與發展。
葉喬波用6年時間完成了MBA學業,又用7年在中央黨校攻讀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主攻課題為《退役運動員生存與發展的理論實踐研究》。這個命題 的“靈感”源自于她家鄉的一名舉重運動員。“鄒春蘭為了生計當搓澡工,與她早年在體育領域争得的榮譽極不對稱。”葉喬波先後到有着“冠軍搖籃”美譽的東北 地區和青海、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區,經濟發達的江蘇、浙江、廣東、山東沿海地區,甚至遠涉港澳和歐洲城市進行實地考察,收集了大量一手信息。
令葉喬波難過的是,西部地區的退役費僅為280元。這與沿海地區十幾萬元的補償形成極大反差。在東北,有的退役運動員竟然十年找不到工作。“我 關注的不僅僅是有能力再融入社會的獎牌獲得者,還有那些處于金字塔‘塔基’、‘塔腰’層面的普通運動員。他們同樣付出了青春,有着不同程度的傷病,文化缺 失,而退役後都要去面對新的生存環境。”
2008年6月中旬,正當葉喬波準備博士論文答辯時,财政部辦公廳給她打來電話,“經國家發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讨論研究,采納了我在提案中提 出的關于從體育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部分資金用于退役運動員補償費的建議。從此,每年數千萬元的财政撥款正式納入了退役運動員扶助計劃。2008年以後退役 的運動員,終于有了相應的保障。”
同年,葉喬波應吉林省體育職業技能鑒定站邀請,回家鄉給退役運動員講課時,她高興地得知這筆資金已從省體育局下撥到各市體工隊,退役運動員可用這筆資金進行技能培訓、讀大學、療傷、找工作等等。讓她最牽挂的偏遠西部地區,也在當年收到了該項經費。
這是葉喬波退役後的又一個收獲。她希望有更多的知名運動員能夠奉獻愛心,行動起來,就像楊揚成立退役運動員基金會那樣,幫助更多的運動員尋找出路,成為他們的“知心姐姐”。
“知心姐姐”感人肺腑
作為退役運動員的“知心姐姐”,葉喬波說:“現在的運動員更聰明,更有潛質,更易于創造優異的成績。室内滑冰館的應運而生,讓許多運動員縮短了 攀爬周期,延長了運動壽命。”她回憶兒時在體校,早餐隻有饅頭、米粥、鹹菜,很難吃到肉。早期的冰上訓練也都是在冰泡裡。“那時的氣溫多在攝氏零下三十多 度,兩三天下場大雪,都沒過膝蓋,連房門都推不開。教練員、運動員先要掃雪、推雪,再用水桶、洗臉盆澆冰,折騰兩三個小時後才開始訓練。”
如今的運動員物質條件優越,這使得他們更有個性,更加自我。“這對運動隊管理者來說是巨大的挑戰,你很難用過去的方法去教育他們,與他們溝通得 具備長者的經驗、青年的時尚、少年的活力才行。文化學習應充分考慮他們的專業特點、自身優勢、個人興趣,甚至未來的職業規劃。我覺得運動員都應掌握一門外 語,這對訓練、比賽、生活都有幫助。”
葉喬波回憶道:“當年我不懂英語,在國外想喝杯飲料都要不來;比賽延遲,人家解釋半晌,我還是聽不懂,生拉拉地(東北方言,意為“活生生地”) 在室外凍了一個小時,腿都麻木了,成績排在倒數第幾名。”回國後,葉喬波的床頭、櫃門上、衣服兜裡,甚至廁所牆上,到處是英語單詞。“因為大多數時間在訓 練,到了晚上疲憊不堪,但我還是強迫自己學習,不經意間,發現它已成為我人生的另一筆财富,讓我建立了自信心、自如應對媒體、掌握對手更多動态、了解國外 訓練計劃,真的受益匪淺。”
當年葉喬波父親的月薪隻有50多元,卻用近半年的工資給她買了錄放機。為的是讓她把廣播教學課程錄制下來,反複溫習。葉喬波說,父親送她最多的禮物就是教科書、小說、筆記本和文具。
葉喬波對年輕運動員的期待是:“用心經營短暫的運動生涯,不要隻顧眼前利益和名次,要有階段目标和長遠規劃。因為運動生涯越長,成功幾率越高。以我為例,13歲時就有傷病,如果我在25歲放棄,哪有可能在26歲那年收獲世界冠軍呢!”
耐住性子腳踏實地
計劃經濟時代結束後,退役運動員由政府安置工作轉為自主擇業,就業矛盾日益凸顯。1985年,原國家體委下發文件,要求各運動隊組織運動員學習 文化。同年,國家速滑集訓隊得到去吉林體院大專班學習的機會。“每周有6個晚上和周末一整天上課。課程包括運動解剖、醫學、生理、心理、力學等,十分實 用。當時,多數運動員都不情願讀書,累了一天,堅持下來的确不易。”有老師教,不用吃力地自學,葉喬波十分珍惜這個機會。她和同寝室的王秀麗成了班上學習 成績最好的學生,“每當考試結束,我倆的卷子都不知道傳到哪去了。”
改革開放初期,電視台播放的《大西洋底來的人》、《上海灘》、《加裡森敢死隊》等電視劇十分誘人。那時年僅14歲的葉喬波克制住自己,“老實” 地待在宿舍學習,“我習慣了約束自己做該做的事。”直到現在,葉喬波還能說出很多肌肉、骨骼、經絡、穴位的名稱,“我對中醫和運動解剖非常感興趣。那時出 國訓練、比賽沒有随隊醫生,長年被傷病困擾的我就自己針灸、埋針治療。”
葉喬波撰寫了數十萬字的訓練、生活日記,這是受到了中國女排隊員郎平的影響。“當時《郎平日記》在《體育報》連載,我深受啟發。由于我傷病比别 人多,時常有被運動隊淘汰的危機感。對于隻有小學四年級文化基礎的我而言,步入社會與同齡人競争,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後來,葉喬波的《喬波日記選》由沈 陽軍區出版社出版發行。速滑名将王北星曾因為買不到這本書,而抄寫了全書内容。
1990年,國家速滑集訓隊解散後,葉喬波重返解放軍隊,她依然不忘潛心學習。1994年,葉喬波因傷退役,踏進了她夢寐以求的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那時 的她,幾乎沒在深夜兩點前睡過覺。最吃力的時候是晚上9點下課後,還要完成3個案例作業。與其他“科班出身”的同學一起學習,她拿出了“烏龜賽兔”的勁 頭。别人一學期選修四五門課,她隻能選一兩門;别人用兩年時間修完全部課程,她用了6年。“我12歲學到繁分數時離開了學校。前男友曾開玩笑出題給 我:1/2+1/3=?我信口回答:2/5呗。後來,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的兩名教授和兩個研究生幫我補課時,我才知道這道題應該先通分,再加減。”她還一直記得: “幫我補課的導師吳家儀一邊幫我做飯,一邊鼓勵我說:‘運動員都很聰明,又有毅力,不怕基礎差,隻要耐住性子。’”
葉喬波履曆:
1973年夏季從事滑冰運動;1976年底選入八一速滑隊;1985年入選國家速滑集訓隊。
1991年首次奪得500米速滑世界冠軍;1992年第16屆冬奧會上獲得兩枚銀牌,實現了中國冬奧會獎牌“零的突破”。同年在挪威舉行的世界 短距離速滑錦标賽上,獲得女子1000米冠軍,并奪得女子全能桂冠,成為亞洲第一個短距離速滑全能冠軍;她創造了世界冰壇罕見的500米“大滿貫”戰 績;1993年第七屆全運會,獲得短距離全能冠軍;1994年帶傷奪得第17屆冬奧會女子1000米速滑銅牌,随後因傷退役。
1979至1994年,葉喬波在國内外速滑重大比賽中,共奪得133枚獎牌,其中金牌68枚,23項世界冠軍。她是讓五星紅旗在冬奧會上升起的 第一位中國人,也是第一位亞洲人;是亞洲第一個兩次蟬聯世錦賽全能冠軍的選手;是中國第一個榮獲國際滑聯“金冰刀”稱号的運動員。
她榮立一等功3次;多次被評為全國冰雪十佳運動員、全國十佳運動員、全國新長征突擊手、三八紅旗手、五一勞動模範;當選中共十四大代表,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位居第三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榜首,時任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曾簽署授予她“體壇尖兵”榮譽稱号。(轉自新浪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