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燕明是清華畢業的,學精密儀器儀表的。很聰明,儒雅的一個人。”一位見過池燕明的人這樣評價他。
1990年,池燕明畢業于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精密儀器系,獲工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EMBA學位。在他的創業團隊裡,和他一樣畢業于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的有5人,7人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4人擁有海外工作經曆。
這樣一批擁有高學曆的人,起步的項目卻是最貼近辦公室一族的銷售文件處理設備。如果一直這麼走下去,現在的立思辰很可能隻是一個做得很大的中間商,一個成功的銷售企業。但聰明的池燕明找到了另外一條路,他不僅賣設備,更要賣服務。
于是,2009年9月17日,作為中國第一批在證監會申請登陸創業闆的7家企業之一,池燕明的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過會。
資料顯示,池燕明目前持有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份3146萬股,占公司股本總額的40%,上市之後,他所持有的股權将被稀釋至29.92%。2008年,立思辰實現淨利潤3675.8萬元,按照創業闆40倍的PE估算,池燕明的身家至少将達到5.5億元。
此時距離1999年1月8日立思辰有限公司成立,僅僅過了10年。
由銷售到服務
立思辰科技有限公司的《首發招股說明書》這樣描述了自己的主營業務:“作為辦公信息系統服務提供商,主要面向政府機構及大中型企事業單位,針對辦公和業務流程中各類信息的流轉和處理,以管理型外包服務為核心,提供辦公信息系統解決方案及服務,協助客戶降低辦公成本,提高辦公效率,建立節約、高效、環保、健康的辦公環境。公司的解決方案及服務具體包括文件管理外包服務、視音頻解決方案及服務等産品組合。”
但在最初創立的時候,池燕明公司的主要業務是銷售辦公設備,有人就這段往事開池燕明的玩笑,稱其“賣複印機起家”。
池燕明很快發現僅僅依靠銷售辦公設備,不僅競争激烈,而且毛利率很低。他很快摸索出了另一種賺錢的方法,即:将傳統的以設備銷售為主的商業模式,轉化為以“整合設計、專業外包、長期服務”為核心的新商業模式。
立思辰公司網站上顯示,公司的服務模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對方把業務交給立思辰,立思辰印完以後交付給他們;第二種是用戶自己有設備,自己印,立思辰在這個過程中提供管理、耗材、維護等服務,然後按份數向用戶收費。
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立思辰最成功之處就是抓住了衆多客戶。資料顯示,立思辰一般與客戶簽訂3至5年以上的長期合同,而且他的客戶群體多為業務穩定的政府機構及大中型企事業單位。
新技術帶來新利潤來源
在此之後,池燕明和他的合夥人們開始琢磨怎麼樣把公司的業務更加擴大。他們開始涉足更多的領域。
2006年6月,池燕明與商華忠、劉輝、彭小勇共同投資成立了立思辰信息技術公司;2006年8月,立思辰信息技術公司全資設立了立思辰新技術公司;2008年11月17日立思辰信息技術公司出資設立全資子公司立思辰軟件技術公司。通過收購,這三家公司成為立思辰科技技術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這樣的枝幹建立之後,立思辰科技有限公司的服務内容幾乎涵蓋了辦公室中文件處理、視音頻解決方案和軟件等各個領域。盈利模式也由傳統的靠銷售業務的中間價差變為由“專業咨詢;整合設計、軟硬件系統更換、提供、部署、升級;長期的運營外包服務;在長期服務中向相關的其他服務升級和延伸”等四部分構成。
就這三家子公司而言,成立時間最久的立思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目前公司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
藍海淘金路漫漫
盡管“服務辦公室”這一定位聽起來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業,但實際上這塊市場是一片典型的“藍海”。
“中國文件外包運用比例非常低,不足6%,國外達到了80%,如果中國能達到歐美同樣的比例,每年能給各種企事業單位節約幾百億元的成本。”池燕明說。
以立思辰公司為例,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該公司營業收入的複合增長率為50.72%,淨利潤的複合增長率為71.22%。
而根據賽迪顧問的市場研究報告,2008年我國辦公信息系統服務市場規模為39.02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2.43%,該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未來五年市場将以平均25.80%的速度增長,到2013年,市場規模将增加至122.95億元。
而立思辰的空間還有很多。資料顯示,在2008年中國辦公信息系統服務市場,立思辰市場占有率為6.10%,位居第二,較2007年上升0.61個百分點。排名第一的是外資企業富士施樂,其市場占有率為17.04%。
而根據上半年經營情況及近期新增合同等情況,立思辰預計下半年銷售收入将超過2億元,全年實現淨利潤約4800萬元。(原載于《名人傳記(财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