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軍,2002年進入清華經管學院國際MBA項目學習,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2年,作為合夥人創辦青島朔方國際貿易公司,任總經理至今。

“我太平凡了,比我優秀的校友有很多”,這是張紅軍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從與他的交談中,筆者卻發現了被他喻為“平凡”的不平凡。
張紅軍在初中、高中都是個普通學生,但是高三時學習成績一下子有了很大提高,高考前最關鍵的兩個月,他突然成了學校的拔尖生。張紅軍坦陳,當他明白了高考是中國青年改變命運不可多得的道路,隻要不放棄,執着努力,就能夠為自己打開一扇通往未來的大門時,身體内産生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助推他認真複習各門功課,高中畢業順利考上了長沙鐵道學院(現為中南大學)。
本科畢業以後,張紅軍被分配到鐵路上工作,在單位的同事中她第一個辭職下海。離職後的生活可以用颠沛流離來形容,他不僅換過很多工作,生活時有困境,曾經連買包方便面的錢都拿不出來。多年後回想起這段經曆,張紅軍不無感慨。大學生的心高氣傲使他多次碰壁,屢屢挫折,在這段艱苦的跋涉中他一直反思自己,不放棄學習,不放棄努力,在嘗試與挫敗中磨練身心。即使是簡單的工作,他不再輕易放棄,認認真真地對待;面對同事的工作拖沓、斤斤計較,他要求自己不受影響,做好自己的本職;無論處于什麼境況,他仍舊對未來充滿希望。
命運的又一次轉機出現在2002年。這一年,張紅軍在同學的引薦下順利考取了清華經管學院,就讀MBA。這一年,他與另外兩位合夥人在青島共同創辦了自己的公司——青島朔方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MBA的學習為張紅軍拓展了眼界,開闊了思路,清華老師的嚴格也令他至今難忘。來清華讀書前,張紅軍沒有絲毫會計基礎,夏冬林老師講授的《會計學》是全英文學教材,夏老師對課堂提問、課後作業更是一絲不苟,這些對張紅軍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面對不熟悉的英文專業單詞,難于理解的會計處置方法,他決心要啃下這個硬骨頭。那個學期的每個周六、周日,張紅軍都是在自習室裡與會計課本共同度過的。當年的苦讀,使他了解了會計的基本原理、處置方法及指标體系,學會了從财務報表中獲取經濟信息,培養了管理企業的财務意識。更重要的是,從夏老師認真負責、細緻入微的講授中,張紅軍不僅懂得了如何評判一家公司的業績,如何分析一個行業的趨勢,如何研讀宏觀經濟的形勢,掌握了觀察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法,更體會了清華嚴謹求實的學風,受益至今。
張紅軍一邊上學,一邊管理着公司的業務,每當假期他就回到青島。當時班裡的同學們都很羨慕,“瞧人家張紅軍現在就有自己的公司了。”那時公司租用的是一棟二層小樓的一間辦公室,條件非常簡陋,辦公室周圍還有很大一片荒草地,其中的甘苦隻有他自己體會。外貿行業激烈的同業競争與不規範的市場操作,也使公司的發展舉步維艱。張紅軍沒有退卻,他相信,有在清華學到的系統知識以及做人做事的準則,他的小公司一定有希望!也許不能成為世界500強,但是一定能做到行業内的中上遊!在公司業務逐步地拓展中,張紅軍有開心,也有郁悶,他常常跑到海邊,感受大海的洶湧澎湃與波瀾不驚,再收拾好心情投入新的戰鬥。他依舊認為,不放棄努力,就可以不斷向成功接近。
畢業時,多家北京的大公司向張紅軍發出了的高薪聘請,他一一婉拒,回到了與自己共同創業團隊。張紅軍給自己定了薪酬,每月2000元,這與主動邀請他去就職的公司提供的薪酬不知差了多少。周圍的家人、朋友、同學向他投來了不解的目光。
最初公司建立時,張紅軍即清晰界定股權,明确公司治理結構,使合夥人從沒有因為利益發生過争執,經營者能夠按公司發展需要獨立決策,避免了很多創業公司所遇到的權益問題、責權問題,各司其職、齊心協力推動公司的發展。由于是清華畢業,張紅軍在團隊中得到了更多的尊重,他在公司裡把課堂上學到的市場營銷、财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識予以應用,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得到大家的支持。
他重新梳理公司業務,确定了“向人們的生活提供高質量、賦有美感的産品,為客戶帶來價值”的發展目标,将市場能力與研發能力的提升作為公司的核心競争力。朔方是一家五金産品的外貿公司,面向澳洲、美洲、歐洲及亞洲的客戶,按照最終用戶的需求開發建築及水上運動器材的特殊不鏽鋼産品模具,将模具租借給合适的生産廠家進行生産,再把最終産品銷售給客戶。開發設計滿足用戶需求的模具,看似與貿易離得很遠,實際上對客戶訂單起到了決定作用。雖然在外貿領域,張紅軍将公司的核心人員集中在市場、研發方面,再加上高效優質的供應鍊,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外貿公司的競争優勢。他笑言,“我們公司人不多,所有的固定資産就是電腦和幾台轎車,但是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迅速調整,獲得商機,從清華學到的輕資産運營在我這裡是個實例。”
保證業務穩定增長的同時,張紅軍一刻不停地尋找新的方向,以使公司業績有數量級的躍升。朔方公司所從事的外貿業務發展到今天,已經十分成熟,業務的拓展逐漸受限于行業的規模,張紅軍認為隻有創新商業模式,才能找到公司成長的藍海。商業模式的創新是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張紅軍小心翼翼地去琢磨,去實踐。尋找、試驗、思考、總結,循環往複,幾年來,他積累了厚厚一摞自己開拓業務的案例,其中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深刻反思,更有如何突破市場瓶頸的真知灼見。成功,需要機遇,更需要勤奮,張紅軍的努力一如既往。
朔方公司的銷售額從2002年初創時12萬美元,到2009年,超過1000萬美元,年出口五金件190萬件,人員也從最初的3位合夥人,發展到擁有40人的員工隊伍。公司在快速發展的軌道上穩步前行。張紅軍在創業的路途中沒走過太多的彎路,公司沒有遭遇過嚴重的虧損,能夠取得目前的業績,他表達了三點體會:
首先,選好方向。想創業的人很多,如果還是比較茫然的時候切忌匆忙開始,踏踏實實地從事一份工作,在做的過程中,錨定自己的方向――創業還是打工,創業又從哪個行業做起。
其次,打造核心競争力。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哪一個企業都希望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但遊戲規則是必須有不同于其他競争對手的特質才可以勝出。這種特質就是課堂上講到的核心競争力,它不是天生的,是在摔打中不斷總結、不斷思考、與合作夥伴共同摸索形成的。企業走向成功的過程,就是核心競争力持續積累與打造的過程。
最後,走自己的路。在創業的過程中,有的人擅長人際關系,有的人易于把握宏觀經濟走勢,有的人能在風險中敏捷地判斷機會,他們都有自己的優勢與特長。作為一名創業者踏踏實實的實幹精神尤為重要。在創業的道路上揚長避短,兼收并蓄,不畏挫折,不同的人終究會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條路,但絕沒有普遍适用的路。
“雖然是清華畢業,知識的儲備足夠了,而在社會這所大學中要學的還很多。我們身邊的人就是最好的老師。” 張紅軍如是說。
當他為不知如何處理人際關系、解決棘手的問題而苦惱時,與合夥人的共事使他獲得啟發,找到答案。合夥人有着與張紅軍完全不同的人生經曆,17歲初中畢業進廠當工人,從學徒工開始,一步步做到車間主任、廠長,期間經曆了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風風雨雨。合夥人豐富的社會經驗、老道的為人處事方法,使張紅軍終生受益。
當他為公司的發展困惑難解時,與清華同學的交流使他得到幫助,開闊思路。同學在青島啤酒股份公司工作,與張紅軍的外貿業務相差甚遠。而張紅軍認為百年青啤,曆史悠久,是中國啤酒行業的領軍者,跻身世界品牌500強,這其中一定有深刻的道理。他有空就請同學聊青啤,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生産管理與質量控制,戰略規劃與資本運作, “怎麼做的?為什麼這樣做?”方方面面他都問個究竟。與同學的交流,就像回到課堂上研讀案例,從前人的經驗中張紅軍打磨着自己那把開啟成功的鑰匙。
張紅軍說自己是個特别平凡的人,現在還談不上有什麼成績。畢業後這許多年有一點特别想與清華的學弟學妹們分享,那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也是他在清華學習最大的人生收獲。“校訓是清華精神的核心,它幫助我來抵制浮躁社會的種種誘惑。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利益,不知該如何把持自己的時候,我就會就想一想校訓。它使我懂得了怎樣生活,怎樣工作。自強不息,說的是自勵,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需要堅韌強毅;厚德載物,講的是度量,責己嚴而責人甚輕,才可以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尤其是合作夥伴、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到清華念書前,自己雖然也有一些認識,遠沒有這麼深刻。畢業後這許多年,校訓是我的精神依托。”話語間,張紅軍流露出對母校深深的眷戀與感念。
采訪時間:2010年6月26日晚
采訪地點:濟南市舜德酒店會議室
采訪及撰稿:邢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