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立傑,2006年12月至2009年1月間受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聯合培養博士項目的資助在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進行聯合博士培養,2009年6月在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同年7月取得管理學博士學位。2010年8月,姚立傑榮獲“國際會計全球最佳博士學位論文獎”(Outstandi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Dissertation Award),成為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姚立傑現任教于北京交通大學會計系。

在校友辦公室見到姚立傑的時候,她話語輕柔,流露出學者的儒雅氣質。采訪之前,我們一直好奇:是什麼促使這位年輕的校友在學術道路上奮勇前行,成為了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随着姚立傑的娓娓講述,我們逐漸找到了答案。
感激恩師,指引方向
姚立傑說:“沒有恩師,就沒有我的今天。”作為她在清華的博士生導師、會計系夏冬林教授不僅給予她在學術方面的指導,還為她制訂人生規劃,為她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建議。
姚立傑校友在中央民族大學本科畢業後,于2003年被保送到清華經管學院攻讀碩士學位。2004年某一天,夏老師找到她聊起未來發展,語重心長地對她說:“經過我一年的觀察,我覺得你去企業或是政府工作都不算最适合,你最适合做研究。”夏老師分析了她的性格,認為其好奇心強、凡事喜歡刨根問底、追根溯源的特點比較适合從事學術研究。開始,姚立傑有些遲疑,擔心自己性格外向,難以适應看似清苦的“書齋”生活。夏老師笑了笑,拿出自己的筆記本為她描繪出了一道職業成長軌迹:若去外企,起薪會比較高,但達到一定高度時就有瓶頸;若在高校搞學術當老師,雖然起薪較低,但未來的發展空間會很大;并且做研究并不是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清苦”,與好動、外向的性格并不沖突,特别是财會專業與市場密切相關,在市場環境中與業界人士多交流,反而有利于研究工作。夏老師又結合自己以前的經曆,跟姚立傑推心置腹地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體會,指出做研究是非常适合她的一條道路。
這次談話之後,姚立傑深受啟發,靜下心來,認認真真思考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後來,她又征詢了更多人的意見,最終決定讀博士,走上了學術研究的道路。随着學習的步步深入,她越來越體會到學術世界的美妙;特别是當了講師之後,教書育人的樂趣更提升了她的職業滿足感,而這一切就始自于2004年與恩師的那次促膝長談。
攻讀博士期間,姚立傑希望前往美國參加聯合培養,但苦于在國外學校沒有認識的導師。夏老師聽說後,通過自己在美國讀書的學生聯系到一位導師,頗費一番周折後,使她得以成行。夏老師這種一切為學生着想,默默為學生付出的精神讓姚立傑分外感動,她下定決心好好學習,不辜負恩師的殷切期盼。
聯合培養的原定時間是一年,姚立傑在這一年中已經搭建好一篇論文的基本框架,正準備進一步完善時,同一領域的前輩搶先發表了論文。這意味着她要麼放棄這篇文章,要麼另辟蹊徑尋求新的立意繼續下去。可是一年的培養期将要結束,時間不夠了。此時,夏老師提供了一個令姚立傑倍感意外的建議,即延期一年,将論文做完。于是,她順利申請了延期,在國外完成了自己的論文。她感到第二年的收獲比第一年大得多,因為已經适應了國外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吸收知識變得更快,與人交流探讨更順暢,更容易出成果。姚立傑從心底裡感激夏老師的建議,讓她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開放心态,堅持不懈
談到做研究的心得,姚立傑認為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保持開放心态,多與他人交流;二是堅持不懈。
學術不是封閉的,因此需要以開放的心态廣泛參與相關交流。交流的渠道很多,既包括學校經常舉辦的有國内外著名學者參加的研讨會,也包括國内外的會計學會議,甚至非學術的一些會議,如行業展會等。隻要保持着一顆好奇心,必将有意外的收獲。姚立傑參加研讨會等學術會議時不僅僅作為一名普通聽衆,而是常常主動發問。一方面思維的碰撞可以産生靈感;另一方面,一個好的問題往往可以給知名學者留下深刻印象,為日後的交流合作打下基礎。她還記得,2007年曾參加美國會計協會年會,碰到了一位很随和的學者,并與之閑聊起來。閑聊中那位學者建議姚立傑盡早畢業從事教職,站在教師的角度審視問題,也許會對出成果有更多幫助。當晚回去後,姚立傑通過信息搜索,才發現白天與之攀談的原來竟是業内著名學者Douglas Skinner,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的主編。之後他們一直保持着聯系,每次開會都相約閑聊,彼此交流研究進展,Skinner教授在如何找準角度、陳述立意方面給了姚立傑不少建議。除此之外,與不同領域的人交流也讓她受益匪淺:不同人研究領域不同,有些人擅長市場營銷,有些人擅長行業分析,……與他們談話,常常可以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找到新的靈感。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堅持不懈,不能氣餒。在美國聯合培養時,姚立傑獲知相關論文被搶先發表,感覺遭到了不小的打擊,郁悶了一段時間,幾近放棄。但一個發自内心的聲音告訴她:不要氣餒,振作起來!她随即想起了導師曾說過,每篇文章都不可能沒有纰漏,而且總有新的視角可尋。于是,她開始反複重讀這篇搶先發表的文章,深挖概念、内涵、論證過程,思考推陳出新,并在閱讀過程中完成了大量筆記,從嶄新的角度切入,終獲“國際會計最佳博士學位論文獎”。這次磨練使她的性格變得更堅韌起來,學會了在學術研究中不輕言放棄。
教學相長,全心投入
2009年,姚立傑成為了北京交通大學會計系的一名講師,開始了人生的新階段。從博士畢業生變成一名教師,這個角色的轉換讓她産生了全新感受。
9月10日淩晨,姚立傑收到多名學生發來的短信:“姚老師,教師節快樂!”那一刻,一種特别的甜蜜滋味湧上心頭,這增添了她做老師的信心,使她産生出強大動力,願為學生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
她現在講授《管理研究方法論》這門課程。以前自己也學過這門課,讀過相關領域的很多文章,但當需要走上講台,将這些理論深入淺出傳授給學生時,她發現自己以前的積累還很不夠,需要下更多的功夫,以求更加深刻而全面地理解這些内容。教學相長,這種再學習對自己的研究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姚立傑現在同時擔任美國會計協會國際會計分會駐中國區主席以及美國會計協會國際會計全球最佳博士學位論文委員會委員,為中美兩國會計學界加強交流積極努力。
與同期畢業選擇了去企業的同學相比,姚立傑現在收入的确不算高,但她覺得很滿足,做學者、當教師的美妙之處在于思想自由馳騁的快樂,以及自己好奇心的極大滿足,這是金錢換不來的。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未來的學術道路還很漫長,我們衷心祝願姚立傑——這位會計學科的學術新秀越走越好,在研究道路上快樂前行!
采訪時間:2010年9月12日10:00-11:00
采訪地點:清華經管學院校友辦
采訪人:邢立君 喬蓉
撰稿人:鄒靜(學生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