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霁,1997年就讀于清華經管學院,2001年獲學士學位。2006年,獲博士學位。2006年至今,就職于國家外彙管理局。

清華精神:踏實、勤奮、奉獻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不僅是一所教書育人的學堂,也承擔着振興中華的使命,在其跌宕起伏的百年歲月中,誕生了一批批功勳卓著的科學家,他們在各個領域創立了驕人的成績,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授予23名在“兩彈一星”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功勳獎章。其中王淦昌,郭永懷,周光召,錢學森,鄧稼先等14名科學家或畢業于清華,或曾在清華任教,他們義無反顧報效祖國的感人事迹一時傳遍校園。著名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曾說的那句“我願以身許國”的話激蕩在每一個清華學子的心中。當時,身為經濟系本科學生的潘霁深受教育。
從1997年到2006年,潘霁在清華度過了9年光陰。雖然離開校園已數年,回想起清華精神,他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平實解釋為:踏實、勤奮、奉獻。看似簡單的幾個字卻是對那水木魂韻的最好诠釋,它無聲無息地呈現在了那時校園生活的點滴之中,小到師生的身體力行,大到校風,無一不淋漓盡緻地體現着“踏實、勤奮、奉獻”的精神内涵。
潘霁在清華就讀期間,享受的教育資源并不像現在這般豐富,自習室常常不夠用,同學們求知若渴,又苦于資源匮乏,因此占座風氣很盛。身邊有的同學從早上6點多就離開宿舍,常常到熄燈後才回來,一整天都在教室和圖書館裡埋頭苦讀。清華的絕大多數學生都踏實笃行,這是清華人的重要标識。
潘霁在研究生期間師從于李子奈教授,他說,李老師是在清華期間對他影響最大的人之一。李老師是一位嚴謹的學者,同時也是一位“典型的清華人”,身上濃縮着清華學者所獨有的優秀品格。他不僅教會了潘霁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也在潛移默化間,将清華踏實勤奮的品格潤物細無聲地根植于學生的心田。李老師教導所有博士生,在校期間要專注于學術,不要被其他的事過多紛擾,忽略作為一名研究生所應完成的本職專業研究。同時李老師也是一位非常勤奮的學者,勤于鑽研,醉心于學術。他的言行,深深地烙印在潘霁心中,其言傳身教而更成為他心中治學為人的典範。
清華精神對人的影響很大,然而,潘霁并不十分贊同“影響”這個詞。他說,“影響”是外在環境施加在個人身上的約束力。然而,經過了幾年學生時代的曆練,清華的奉獻、踏實、勤奮已經無形之中化為了自我的一部分,它對一個人的改變表現在更為本質的層面。對這種“影響”更好的描述也許是“教育”。
潘霁在清華期間養成了鍛煉的習慣,這種習慣在離開校園這麼多年之後依然保持着。校園文化對人的塑造作用在精神層面上把他變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清華人”。他現在所在的單位中也有不止一個清華畢業生,在他們千差萬别的個性之中,總有屬于清華人的共性,那就是勤奮和踏實,尤其是那些年長的師兄師姐,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的榜樣。它讓清華學子有潛力成為業務甚至管理人才,為集體作出更大的貢獻。
集體生活:與人相處是一種智慧
回想起在清華9年的校園時光,讓潘霁感觸最多的就是集體生活。
1997年,經管學院經濟系專業本科正式招生,潘霁作為該系的第一屆本科生進入清華就讀。本科4年的時間裡,同學之間以及師生之間都保持着良好的互動。經濟系的所有老師都對學生非常關心,學生們可以直接去敲辦公室的門,進行面對面溝通,表達自己的訴求。此外,學院裡很多老師,如當時主管學生工作的楊斌、曲慶、林玉霞老師、大三大四時的輔導員張奕雯等,都對學生盡心盡力,關愛有加。
說到本科時的班集體,潘霁言語之間流露出懷念之情。他感歎說,同學之間的這份感情和走上社會之後所經營所維系的人脈關系不同。一群年輕人在18到25歲的花樣年華一同走過,如果彼此之間能夠真心交流,會對将來的人生道路産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潘霁所在的班級就是一個凝聚力和向心力十足的集體。這裡彙聚了衆多優秀學子,他們為了集體的利益真誠無私地奉獻,同學之間袒露内心,推心置腹地交流。這些時光是一段不可或缺的人生經曆,他讓潘霁學到了關于社會交往的智慧。回憶起班級裡發生的趣事,他仍感回味:集體出遊打水仗、一二九晚會、同學寫的打油詩、多次班級體育比賽獲獎等,一件件瑣碎的小事如數家珍,共同串成了他本科階段難以磨滅的美好回憶。
而研究生期間,特别難忘的是他作為輔導員與本科3個班的同學一起生活的那兩年。
經13、經14、經15,潘霁現在還能清晰地回憶起這3個班級。任輔導員之初,他遇到了工作上的挑戰。有兩個班級的同學以文科生為主,數學基礎并不好,而經濟系的很多課程,需要相當的數學基礎。學生們遇到困難,心理壓力很大,作為輔導員,需要幫助同學進行心理疏導、與授課老師進行協調。在回憶這段往事時,他說,“在你有能力去影響一個人的時候,你努力地向着好的方面去引導他,并看到自己的付出轉化成别人身上的積極因素,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輔導員的經曆使潘霁逐漸掌握了他與人溝通的技巧。輔導員最基本的職責就是引導他人,在這之前,首先需要學會理解對方,了解其背景及出現問題的原因,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施加影響。這其中自然離不開與人交流和溝通的環節。他說,清華人多是願意做事的實幹家,常常關注于如何理解事情本身。學會理解别人也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做輔導員的那兩年經曆贈予他的一筆寶貴财富。
廣闊平台:崇高目标的實現需要不斷進取
2006年,從清華經管學院數量經濟專業畢業的潘霁進入國家外彙管理局儲備司工作,參與關系國家聲譽和金融安全的國家外彙儲備管理事業。他最初從事風險管理方面的工作,需要密切關注全球金融市場,針對市場動态變化和風險事件及時做出反應,向領導提出相關建議。
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2008年8月,局勢急劇惡化,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産,危機由信貸危機演變為金融危機,國際金融秩序遭到嚴重破壞,衆多大型銀行陷入困境,各國政府為穩定市場紛紛采取緊急行動。這場波及全球、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為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潘霁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是可想而知的,回想起危機期間不利的國際和國内市場環境,他說,“儲備司管理的是國家的财富,在那段關鍵的時期裡,要保護國家的外彙儲備,保證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所有人的壓力都很大。”
2008年危機嚴峻時,全球有數百家金融機構面臨破産威脅,金融市場風聲鶴唳,隐含巨大風險。此時,潘霁需要研究大型金融機構的資産負債表以及相關金融産品的市場表現,将其每天的形勢發展狀況寫成報告向領導彙報。預測它們下一步可能出現的情況和采取的方案,并向領導提出相關建議。那段時間工作強度較大,經常要熬夜加班,還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對國際金融市場的細微動态做出迅速的反應。
盡快工作壓力大,任務繁重,金融危機卻是他工作過程中難得一遇的機會,使他初入工作領域便逐接觸到不同市場的風險本質,同時從單位領導和同事那裡學到很多。與常規的工作狀态不同,金融危機期間高度緊張、快速反應的特殊工作環境更能展現一個人日常積累的厚度,方能體現出其分析問題時思路和框架如何更具準确性。
在回憶起這段具有重要意義的經曆,潘霁感謝他在清華期間所受的教育。他在工作中用到的各種分析手段,如分析公司财務框架,所用金融工具,分析宏觀經濟形勢,都是他在學校期間學到的。清華課堂幫他完成了走上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積澱,而學生工作等活動讓他學到了與人溝通與人合作的智慧。
2010年,是潘霁踏上工作崗位的第5個年頭。金融危機略微緩和之後,潘霁被調入一個新的部門,負責資産配置方面的工作。萬事開頭難,部門是新的,很多東西需要探索和學習。沒有成行的東西,缺乏系統的方法和框架,很多業務亟待開展。潘霁在承受壓力的同時,也享受着工作帶來的樂趣。最後,對于未來,潘霁希望自己能在國家外彙儲備管理事業上作出應有的貢獻。
采訪時間:2010年9月20日
采訪地點:清華經管學院校友辦公室(電話采訪)
采訪:萬軍 喬蓉 張垚
撰稿:張垚(學生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