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民,1996年至1999年就讀于清華經管學院,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現任北京華夏科創儀器技術有限公司、浙江譜創儀器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光譜儀器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走進張新民位于北京上地信息産業基地的華夏科創儀器技術有限公司,辦公室内繁忙的氣氛立即感染了我們。目前,華夏科創有限公司擁有員工120餘人,在浙江嘉興建立了生産基地,同時還有十幾家辦事處分布在全國各地。在上海,張新民還與德國西門子成立了合資企業,控股70%;目前公司内部也專門設立了國際業務部,從事儀器出口業務。從當年不到十人的創業隊伍到現在百人的員工團隊,從公司50萬元注冊資金到現在的1000萬元,他帶領自己的團隊,走過了一番坎坷但又碩果累累的創業路。
勤懇的校園創業者
1996年,張新民選擇以在職身份攻讀清華經管學院的MBA。當時他在北京分析儀器廠工作,這是全國最大的兩家分析儀器廠之一,正是在這裡,他從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成長為光譜儀器研究室的主任,主管技術開發工作。
張新民癡迷于技術,也精于技術,但是他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卻不局限于此。出生于浙江溫嶺的他,從小耳濡目染家鄉的創業環境,自己心中洋溢起去外面闖蕩、創業的激情。如願考上清華經管學院的MBA之後,他開始在美麗的清華園裡慢慢實現自己的夢想。
在經管學院,不管是吳維庫老師的《戰略與管理》課程,還是陳章武老師的《微觀經濟學》,抑或是每周一期的經管講座,都讓他受益匪淺。經過3年的系統學習,張新民明白了什麼叫市場定位,熟悉了怎麼搞市場營銷,學會了如何寫創業計劃書,了解了創業的第一步是什麼、難點在哪裡。原先毫無經濟學、管理學知識基礎的他笑稱,經管學院的很多課程對他來說都是全新的,在全新的學習實踐中,他正在為自己從專業技術人才到綜合管理人才做轉型的準備。
張新民還與清華計算機房裡的電腦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是一個熱愛思考、勤于思考的人,來到清華之前就曾萌生設計一款簡單便捷的分析“水中油”儀器的想法,但限于各種條件,這個想法卻難以實現。來到清華後,他欣喜地發現,清華的圖書資料以及硬件設施相當齊全。當時,清華主樓的實驗室備有電腦供學生上網,他就充分利用這個條件,在課餘抓緊一切時間埋頭于機房,通宵熬夜在電腦上畫電路闆、搞設計。平時,更是如饑似渴地去圖書館查找資料、翻閱論文。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他設計出了水油分析儀模型,這個儀器要比當時市面上使用的儀器簡便很多,并成為日後他親手生産銷售的第一款産品。為此,在讀書期間,他便注冊了自己的公司。
随着首款産品在清華園問世,張新民開始了全新的創業征程。
技術勝出的發展之道
MBA畢業後,張新民從原單位辭職,全力打造自己的華夏科創儀器技術有限公司,以研發生産分析儀器為主營業務。盡管已有5年多的工作經曆,也了解自身優勢在于技術,對本行業情況也已谙熟,但與任何創業者一樣,在公司起步階段,都會面臨艱辛。那時,張新民研發、生産、銷售一手抓,基本上獨立支撐整個公司的各項運作。前三年困難時期,員工工資甚至不能按時發放,公司一度瀕臨倒閉。
在這種境況下,技術出身的張新民,更加看重核心技術,深知隻有技術領先才能使産品領先。正是因為他推出了一系列技術含量高的産品,才最終扭轉了公司經營的不利局面,使事業轉危為安,走上不斷發展的道路。此後,他每年都要在核心技術的研發上投入幾千萬元,力争達到産業前沿水平。
大力發展核心技術是張新民為自己的企業找到的發展道路,“一英寸寬、一英裡深”,是他們的發展理念。“一英寸寬”就是對光譜儀器核心技術——新型原理的分光器件的研究進行持續投入,形成自身特色,他們持續投入研發基于阿達瑪變換HT、聲光可調諧AOTF、傅裡葉變換等新型分光原理的分光器件,基于這些器件開發出系列有特色的專用光譜儀器,而這些儀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環境适應性強,适于特定場合使用,具有很高的市場價值。
注重研發、力求掌握核心技術的發展思路,給張新民的公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這個過程中,德國西門子公司對他們獨特的阿達瑪變換光譜技術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合作開發全球應用的過程分析近紅外光譜儀,應用于能源與工業自動化業務領域。如今華夏科創與西門子已在上海合作設立了經營實體,并且由華夏科創控股70%。
作為中國分析儀器學會的理事,在技術先行理念的指引下,張新民不忘為分析儀器發展的外部科研環境進行優化拓展。2008年,他到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考察,随後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總部院區内成立了浙江嘉興的全資子公司——浙江譜創儀器有限公司,建立了長三角區域的技術研發、銷售和生産基地。
同年,為了擴大科學儀器在長三角的影響力。張新民建議學會會同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在嘉興舉辦“科學儀器南湖論壇”。論壇的影響力很大,邀請了多位該領域的院士、專家做了創新專題講座,為科學分析儀器在長三角地區的研發、推廣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氛圍。
此時,恰逢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決策之際,政府重點扶持創新工程,而創新工程的三大載體,分别是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科技創新服務平台以及創新型企業。以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為依托單位的長三角科學儀器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了,并被科技部批準為全國56家試點聯盟之一;同時,以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為牽頭單位的“浙江省科學儀器設備科技創新服務平台”也開始建設運行。張新民作為以上兩大載體的成員單位之一,獲得了更好的發展機遇,他長年懷有的 “融入長三角、接軌大上海、走向全世界”的夢想逐漸變為現實。
規劃未來 目标清晰
随着公司的不斷壯大,各方面步入正軌,身為董事長的張新民,現在已不在具體經營管理方面花費更多的時間,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為企業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上。關于企業未來發展方向,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隻銷售産品,企業容易陷入被動,甚至被客戶抛棄。在同行業競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産品相似度高,客戶在選擇産品時自由度大,單一産品被替換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需要從出售産品向出售解決方案以至為客戶提供整套服務系統的經營模式轉變。這種思路的轉變,正是他在國家倡導企業轉型升級、建設服務型社會的大背景下,為自己的企業适時做出的主動選擇。
張新民說,在企業第一階段,他們為客戶提供的是單一産品,而到了第二階段,他們需要為客戶提供組合産品,形成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增加與客戶的關聯度。而在這整套産品裡,有些産品可能并不是自己制造生産的。不同企業各有所長,華夏科創把各企業的優勢産品集中起來,形成最優化的組合方案。在這個組合方案中,華夏科創始終掌握核心技術,制造關鍵産品,即占有“關鍵的少數”,産品數量可能僅有20%,但價值卻占80%。
張新民為華夏科創制定的下一階段的目标,是進一步尋求為客戶提供整合服務的商業模式,尋求從生産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制造型企業的轉變。
除此之外,張新民并不滿足于僅僅通過自己的企業來創造經濟價值,他還希望能将“産學研”相結合,為國家建設、科技應用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目前,華夏科創積極同國内高校展開合作,與武漢大學共同研制的探測全球二氧化碳的紅外光譜儀,有效應用在我國發射的一箭五星之中的“嗅碳衛星”上,通過空間技術對全球二氧化碳的濃度分布情況進行實時監測,這對增強我國在監測項目上的話語權和主導權,意義重大。通過這些項目的帶動,企業的社會價值得到彰顯,而自身的核心技術也更加成熟,水平更高,成本更低,優勢更加明顯。
回顧十年創業路,張新民略過自己曾經的坎坷,對未來卻是滿懷信心。他的信心來自于過去已取得的成就,更來自于對企業未來清晰的發展思路。創業者是勇敢的,也是幸福的,身為創業者的張新民此刻正在幸福地收獲着,也在勇敢地前行,帶領自己的企業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采訪時間:2010年9月2日
采訪地點:北京華夏科創儀器技術有限公司
采訪:萬軍 王萬忻 朱爽
撰稿:朱爽(學生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