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家園 平實人生
——記MBA1999級張良
張良,MBA1999級,現任北京市朝陽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
北京市朝陽區園林綠化局,座落在東四環紅領巾橋的西北角。從車流滾滾的四環路,拐入綠化局的院子,便滿眼是綠草、鮮花、翠樹,仿佛一下遠離了鬧市,在花園中穿行,心也沉靜下來。
我們走進張良的辦公室,一張碩大的朝陽區地圖展開在眼前。張良有些自豪地說:“這就是我們局的工作範圍。”朝陽區位于北京市市區東部,面積464.23平方公裡,是北京市面積最大的城區,下轄23個街道辦事處,20個地區辦事處。綠化局要負責全區農村隔離地區、城鄉主要幹道、城市居住區、重點綠化項目的綠化美化建設工作。
不經意地從窗口一望,多少有些驚歎,綠化局辦公樓的屋頂也都種上了花草,叫不上名字的小花三三兩兩地開着,綠草如厚厚的台布把本來普通的建築裝扮得賞心悅目。
1999年的秋季學期,張良開始了在清華經管學院的在職MBA學習。他抓緊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僅僅兩年半,就順利畢業。回想這段光陰,張良不僅完善了自己的知識架構,對清華的學風更有切身的體會,且影響深遠。
駕駛與溝通
張良作為副局長,負責區綠化辦公室、全區綠化計劃安排、全局人事勞資、政務公開、信息化建設、培訓、信訪、提案建議辦理、文秘、外事、會務、雙擁及機關行政工作。他笑言,在局領導的分工介紹中,有關他工作職責的部分是最長的。林林總總這些事情,哪一件都需要協調各方,處理得當。張良體會最深的就是當年在MBA期間學習的《溝通管理》課程,在實踐工作中有極大的指導意義。“還記得,當時老師的一個比喻:溝通好比駕駛。司機通過指示燈接收和傳達信息。一方面,司機要看别人的車燈,知道其他的車要做什麼,左轉、右轉或是刹車。另一方面,司機還要告訴周圍的人自己要做什麼,是刹車還是并線,用不同的燈光給出提示。這樣才安全。在工作中我們通過清楚有效的溝通來傳達和接受方方面面的信息。”
日常,為了推動工作的開展,張良的溝通是360度的。對上級,張良将自己的工作進展、創新思路與領導們充分交流,掌握原則和方向,得到上級領導、市裡各委辦局的支持。朝陽區内單位衆多,綠化工作量巨大,每一項具體工作的落實都會涉及衆多的平級部門,隻有在對方充分了解工作的目的、需要的前提下,才會給予充分地協作。對于自己領導的團隊,張良首先向下屬清晰傳達工作的内容和意義,激發下屬工作的動力,明确工作目标;其次,由于崗位的層次與級别的不同下屬掌握的信息有限,資源有限,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和困難,這時作為領導要主動地了解和溝通,幫助下屬解決,才能順利推進。無論是區裡的綠化規劃還是局裡的事業單位崗位改革,都會與基層百姓、基層員工發生利益的沖突,解決矛盾的辦法就是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把工作做深做細,并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妥善處理。
“老師還講到,個人與社會各方面關系的維護亦如駕駛時對油門的控制。在彼此之間還不太熟悉,要建立密切關系的階段,就如同開車爬坡,一定要加油――提高溝通的頻率,多接觸。在建立了穩定的人際關系後,如車在下坡,不用踩油門,但也不能空檔滑行,因為空檔會失去對方向的掌握。彼此之間再熟,也需要有日常的接觸與交流,才能保持人際關系正常發展,而不能有事才想起對方,過于功利地交往。”樸素的比喻,給了張良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在領導崗位上處理方方面面的關系遊刃有餘。
時間管理與學習
張良是個好學的人。在本科畢業步入社會的這許多年中,他不但沒有被繁冗的事務性工作埋沒,而是非常注意學習與提高。在清華的MBA學業完成後,當時已經具有高級工程師職稱的他,又參加并通過了高級經濟師的考試與評審,現在還是中國人民大學城市經濟專業的在讀博士生。如何平衡學習與工作的關系,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精力呢?張良覺得MBA期間學習的《時間管理》這門課,培養了自己時間管理的能力,在平日每一天的生活中他的經驗就是利用時間的“畸零地”。“畸零地”在綠化工作者的眼裡,是綠化帶或景區周圍一些邊邊角角的地帶,如果忽視了這些地方,會對整體景觀産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成為髒亂差的死角。時間的畸零地在張良看來也尤其重要,充分加以利用,每一天就不僅僅是24小時。
在清華讀書時,張良非常羨慕脫産學習的MBA同學,能夠全天在學校上課、自習、去圖書館查資料,可以自由地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而自己是在職學習,崗位工作不但不能耽誤,工作業績也不能下降,在工作之餘還要擠出學習的時間。“這樣的條件下,我很難有大塊的時間用來讀書學習,隻有抓住每一天的零星時間,也就是時間的畸零地,把自己的時間管理起來,才能從容地應對學習與工作的挑戰。”
MBA畢業後的多年裡,張良一直堅持在每天五點下班後,學習到八點再回家。即使有一些必要的應酬,他也會在結束後,把學習的時間補上。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堅持,他閱讀了大量管理類書籍,了解、掌握最新的管理理念,并應用到工作實踐。一篇《公共部門績效管理的問題與對策》的論文,将績效管理的理念引入了公務員的人力資源管理,在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通過紮實的基礎工作,做深做細重點環節,使綠化局成為朝陽區推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先進單位。
作為領導幹部,張良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讀書和網上在線學習的任務。他都逐一落實,按時完成,從不偷懶。“成長的捷徑就是讀書。如果每一件事情都靠自己摸索,不僅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也有可能是無用功,但書籍彙聚了前人的經驗與教訓,從中能夠獲得知識與技巧,體會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覺。”張良自信地說。
行勝于言與做人做事
還記得MBA開學報到的那天,張良懷着成為清華學子的喜悅,在校園中流連忘返,大草坪的日晷前,“行勝于言”四個隽秀的大字,使他凝神久久,這不正是自己多年實踐和追求的人生準則麼?張良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少說多做,先做再說,在工作後也一直保持着踏實肯幹的風格,與清華的校風如同一脈相承。“當時就覺得自己到清華學習是來對了。日後的學習過程中,在清華氛圍的熏陶下,雖然隻有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卻強化和培養了我踏實的作風,受益至深,受益終生。現在社會浮躁的心态很重,但無論學習、研究,還是經商、從政,乃至交朋友,都要踏實,行先于知,行重于言。踏實是清華人的共性,是為人處事的一種方法,也是對待事物的一種眼光。”張良說道。
張良現在正在人民大學繼續深造,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在班裡,他的出勤率最高,無論上課、讨論,還是作業、報告,他都按時優質完成,手頭的工作也一點沒耽誤。早晨七點前到辦公室,将各項工作安排好,再趕去聽課;下午下課後,不論多晚都回到單位,處理這一天的事情,盡量日清日結。博士班的同學來自各個院校,年齡差距也很大,最年輕的同學與張良年齡相差有15歲,而這些同學提起張良來,都會有一種發自心底的敬佩,“清華的學生就是不一樣!勤奮、刻苦、嚴謹!”張良告訴我們,知道同學對他的評價,心裡非常高興,因為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中都無愧于清華的培養。
張良把清華的風格不僅帶到工作中,還影響着自己的下屬。“我對自己和下屬的要求是:高标準做事,低聲調做人。什麼是高标準做事?就是用你能力所及的最高标準來高質量地完成每一件事。什麼又是低聲調做人呢?仿佛我們唱歌,音調要高,也就是價值觀、人生觀上有較高的定位,但聲音要低,不用扯着嗓門去張揚自己。”張良如是說。
一次,在撰寫全區性的報告時,張良屬下的一位年輕同事對他說了心裡話,“您對報告的框架和細節要求真嚴,在您手下真不敢馬虎,不能糊弄。”張良聽了,特别有感觸,就與這位小同事交流起來。“我們的報告,不能隻從綠化局自身工作的角度出發,而是從全區綠化工作的大局出發來着眼、構思。怎麼去體會區領導的高度與視角,乃至講話的語氣?對于你來說,由于閱曆和掌握的信息不足,這個不能怪你,是需要時間去積累的。這是我作為分管這項工作的責任人要去仔細琢磨、思考的,如果在構架和視角上有偏差,說明我的工作水平不夠。但是你交給我的稿子,如果還存在語句不通順和錯别字,那就是你的工作不細緻不認真了。一份文件在提交領導之前,要做到以自己的水平再也挑不出毛病來,這就是我常說的高标準做事。在工作崗位上每一件事都高标準要求自己,日積月累才能有進步,有收獲,才能在多年以後回想時,覺得自己不是混日子過來的。”張良的一番話,使這位小同事豁然明了,在日後的工作中,他的進步很大,不久就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清華教育我們要行勝于言,但不是不言,而是言之有物,恰如其分。”張良非常重視綠化局的宣傳工作,“宣傳不是宣傳個人,而是宣傳所做的工作,讓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認識到意義所在。以前大家都覺得綠化隻是綠化部門的事,通過宣傳,讓單位、個人都認識到綠化關乎我們生存的環境,人人有責,需要全社會的配合、參與和監督,這樣才能形成合力。比如,現在隻要有破壞綠化的,就會有群衆舉報,綠化局的工作開展起來順利多了。隻有大家都關注這項工作,各級部門都給予支持,綠化美化城市的任務才能完成。”張良還有意識地鍛煉自己演講與即興發言的能力,在有限的時間裡,邏輯清晰,分寸得當,語音語調适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讓聽衆能夠領會。他認為,尤其是作為領導幹部,必須要言,鍛煉自己能夠更好地言。行和言不是矛盾的,是和諧地統一,行是基礎,言是升華。言行一緻,言行并重,使人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不空言,是對言行關系的辯證掌握。
順應時代的要求與職業生涯
1993年,張良本科畢業,學的是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畢業時已經考上了研究生。那時也正是全國房地産建設熱火朝天的日子,尤其在北京、上海、深圳、珠海、海南等地,各大設計院都設有分院,設計任務應接不暇,張良這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很好。他征求導師的意見,是讀研還是開始工作?導師建議他抓住這個發展的大好時機,在實踐中鍛煉幾年,再去深造。于是,張良來到鐵道部建廠局設計院報到。讓張良覺得十分幸運的是,院裡安排了一位全院技術最好也是要求最嚴的老同志作為自己的“老師”。老師手把手地教,把經驗與知識無私地傳授給了張良。張良趴在圖闆上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的夜晚,當實習期結束的時候,老師給了他“考核優秀”的評價。張良的設計工作一做就是四年。1997年,由于工作的需要調到首都規劃委員會辦公室工作,雖然收入比設計院減少了很多,但是拓寬了工作平台和視野,關注的是北京市基本建設的整體狀況和北京城市發展的總體脈絡。六年首規委的工作,使他的職業軌迹也從一個工程設計人員向管理者轉變。期間,他完成了在清華經管學院的MBA學習。2003年,張良又通過公開招考走上了朝陽區綠化局副局長的崗位。
張良認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屬于比較平順的,一路走來,他在兩個方面體會很深。
一方面,要時刻準備着,既要準備“向下”下崗又要準備“向上”進步。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或者所在單位、崗位自身發生的變化,什麼崗位都不再是一勞永逸的,每一個人都要具備随時找到其他工作的能力,要有緊迫感和危機感。如果這種變化,是組織上的提升,那還需要具備接受新任務、迎接新挑戰的能力,要平時練好内功,不然機會給你了,卻沒有能力抓住。“2003年能順利通過公開招考,是源于前期多年的積累和準備。2008年,參加高級經濟師的考評,除了英語、計算機,還要考宏觀、微觀經濟以及财務、人力資源的專業知識,并且要提交論文、參加答辯。同事就問,怎麼有時間準備呢?要花多長時間複習呢?我說,不用複習,MBA的課程中這些方面都涉及到了,平時自己注意積累和知識更新足以應對考試。在工作崗位上進行的績效管理改革,總結一下就是一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論文。所以,在自己精力還有富餘的時候,一定不要浪費,多學習多積累,不能等到用的時候再去準備。同時,自己要随時關注環境的變化、時代的發展,有所判斷,因為沒有人會告訴你這是機會,或者那不是機會。而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另一方面,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要與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張良認為,追求與理想不是虛幻的,不是空中樓閣,需要腳踏實地以及切合實際的步驟,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工作也才能有快樂。尤其在目前就業形勢不樂觀的情況下,自己向往的崗位,或者自己認為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不見得有去從事的機會。從所做的每一項工作中,每一件事情中,發掘工作的意義,實踐自己的追求與理想。清華學生知識面很寬,學習能力都很強,關鍵是能夠正确認識自己,正确認識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任何地方都能發光發熱。在沒有選擇餘地時,先做好手頭的工作就是最佳選擇,是現實條件約束下的最優解。不能接受現實就很難投入,取得工作成績就更無從談起了。自己的目标還要随着時代的發展以及個人經曆、學識的積累,調整、變化,與時俱進。任何目标,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才能實現。
“沾花惹草”與造福社會
春天的北京,走在城區的幹道上,花團錦簇,五彩斑斓,這是生活在北京的人們能夠随時感受到的城市變化。為了讓我們生活的城市更美麗更宜居,張良和他的同事們種花、種草,綠化、美化着我們周圍的環境。他們運用科技手段,調控花期;修整樹型,精心養護,使景觀效果達到最佳;仔細揣摩遊客、居民的感受,規劃景觀,為廣大的市民提供最方便、悅目的遊憩場所。用張良的話說,現在做的是“沾花惹草”的工作。就在這與花花草草打交道的工作中,我們可以看到:
朝陽區近幾年每年新建綠地200到300公頃,改造綠地400公頃左右。2009年以前重點在奧運中心區、奧運場館以及四環周邊,2009年以後的重點将是四環以外的地區,大望京村和通惠河南岸改造将是重點項目。北京市的郊野公園環的建設使市民不用到郊區,在五環路附近就可以接觸綠色的大自然。朝陽區的綠化工作者将過去的林地調整為公園,結合每個鄉的曆史和文化,突出不同的主題:平房鄉的京城梨園,王四營的古塔,都成為了市民休閑的新去處。朝陽區近年先後完成了近400多個老舊小區的綠化美化環境改造,使老百姓的生活環境大大改善。老舊社區的綠化改造是北京市政府關注民生的重要措施,更是政府對市民直接的關懷。
張良和他的同事們為能夠從事造福市民、造福社會的工作而自豪,他們正在付出最大的努力,為市民多辦實事!
尾聲
十年過去了,但在清華學習的情景,張良記憶猶新、曆曆在目。校園生活的質樸,潛心向學的追求,使每一位身在其中的清華學子都獲得了心靈的滿足與思想的升華。“那種氛圍,對有過一段工作經曆的學生來說,顯得更加寶貴。那時學習雖苦,可每每在校園裡,都備感珍惜。”張良欣然地告訴我們,他現在常帶着孩子來清華,感受學習的氛圍,大禮堂、偉倫樓、水木清華、主樓廣場……他希望兒子從小就能與清華園找到心靈的契合。
采訪時間:2009年9月16日14:40-16:30
采訪地點:北京市朝陽區綠化局
采訪:邢立君喬蓉江然婷(學生記者)
撰稿:邢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