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才能看到更好的風景
——記MBA1998級賈紀平
賈紀平,MBA1998級,現任數碼媒體集團有限公司(DMG,Digital Media Group)副總經理(主管商務拓展)。
在數碼媒體集團的北京會議室見到賈紀平學長時,他剛剛參加了環青海湖自行車活動回來,皮膚略黑,卻神采奕奕。在帶領我們參觀了辦公區域和媒體控制系統後,采訪正式開始。
開創清華經管MBA“入學導向”活動
1998年,賈紀平考入清華經管學院,成為清華經管與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合作的國際MBA項目第二屆學生。
兩年的MBA學習生活忙碌而又短暫,其間使賈紀平至今難忘,也倍感自豪的事情,就是他和他的同學們一起開創了清華經管MBA的“入學導向”活動(Orientation)。
入學導向是起源于美國著名商學院的一項傳統培訓活動,旨在幫助新生更好地融入學校及學院文化,拓展其自身的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創新意識,鍛造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并盡快熟悉學習環境,了解他們所涉及的資源、制度等信息。如今,這一活動已成為國内衆多高校MBA新生入學後第一周的常規項目。
賈紀平讀MBA一年級的時候,經管學院乃至國内其他院校還沒有自己的入學導向,隻有受邀到清華來交流的MIT學生幫助組織一些類似的課程和活動。經過初次體驗,賈紀平和同學們感到此項活動很有意義,便主動向MIT學生了解詳細信息。随後,他萌發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這麼好的活動不如自己來做!擔任班長的他馬上向全班同學提出了這一建議,并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同學們不僅認為活動本身很有價值,而且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自身也能夠受益。在和班主任石永恒老師交換意見後,賈紀平和同學們又分别向時任副院長的陳章武老師、時任常務副院長的趙純均老師彙報了想法,趙老師當即表示:想法很好,但是難度也非常大,學院支持你們去做這個事情,也會盡最大努力配合協助。在得到院領導的肯定及鼓舞後,全班同學随即形成了一個項目團隊開始籌劃。
籌劃工作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想法是首創的,但所有人都沒有相關經驗,活動該如何策劃、組織、内容該怎樣設計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從零開始。MIT的交流學生對此給予了大力支持,他們回國後發來了以往開展入學導向的曆史文件、照片及影像資料,大家一邊消化這些材料,學習其中的成功經驗,一邊設計活動方案。此時MIT學生又帶來了一個好消息:當年8月,MIT斯隆管理學院将要舉辦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學導向,MIT學生與校方溝通,希望邀請清華的同學來參加。斯隆方面最終同意邀請四位學生前往,并承擔赴美期間的各項費用。這個消息給了賈紀平和同學們莫大的鼓勵!大家充滿了幹勁,廢寝忘食、夜以繼日地讨論起方案來。
活動方案逐漸成型後,緊接着面臨的問題就是五天時間的活動經費從哪裡來?如今大學活動中最常見的企業贊助成為了當時整個籌備工作中最難的一部分。美國商學院的入學導向活動一般都是由知名企業贊助的,同學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去獲得企業的贊助。适逢暑假,班上很多同學都在實習,将近一半的同學還遠在香港。大家一邊工作,一邊準備入學導向的講義,定期讨論、修改、備課,賈紀平發動所有同學在工作之餘出去拉贊助,目标是五家企業。最早的一家是由賈紀平談妥的,之後又陸續有三位同學說服了自己所在的實習單位。直到開學前,還有一家沒有眉目,陳章武老師得知後,主動幫助他們聯系了一家贊助單位,所有的贊助才最終落實到位。
學院對大家的工作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院領導定期與同學們溝通,了解工作進展以及籌備過程中的困難;為了方便工作,學院還專門調出了一間教師辦公室供同學們使用;在得到斯隆的邀請後,需要辦理因公護照,相關負責老師大力協助,出具所需的各種證明,使同學們可以如期成行……
經過全班人的選舉,賈紀平及另外三名同學作為代表來到MIT,他們白天全程參與斯隆的入學導向,并将自己在活動策劃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與MIT的師生一起探讨交流,晚上還在不斷修改着自己的活動方案以臻完善。美國之行不但讓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入學導向的價值與意義,在活動的策劃、組織方面也收獲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第一屆清華學生自己組織的入學導向在賈紀平和同學們回到北京後正式拉開了帷幕,五天的活動按照不同的主題分别邀請了五家贊助企業,包括三星、英國石油、康柏、中遠、溢達的高管擔任嘉賓,就職業規劃、企業管理等話題與同學們分享經驗、交流互動,大家精心準備的講課内容受到了MBA新生的一緻好評。來年的第二屆活動,已是畢業生的賈紀平又繼續幫助在校的二年級學生做了很多組織和推動工作,因為他希望這個凝聚了很多人心血的活動不僅僅昙花一現,而能夠延續下去成為學院的一項傳統。
賈紀平的願望已經實現了,之後每年的新生入學,都會參加入學導向活動,但可能很少有人會了解他們當年為了推動這個活動所付出的努力。賈紀平很欣慰地告訴我們,這個活動能成功得益于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全班四十位同學全部參與進來,承擔了講課老師、組織、聯絡、溝通、後勤保障等一系列的工作,學院的大力支持是堅實的後盾,斯隆管理學院從院方到學生給與了幫助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而他在其中的角色,就是把同學組織起來,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給大家鼓勵加油,最終一起堅持下來。
賈紀平在講述當年的這段經曆時很動情,臉上始終充滿了神采,“千萬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一定要敢于創新,哪怕它看起來是多麼的難以實現。斯隆邀請我們去美國并負擔所有費用在當時看來也是不可想象的,但經過努力最終都成為了現實。此外,一個好想法從無到有再到最終實現,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所以有夢想還要為之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夢想才能變為現實。在MBA期間我們做成了這件事尤其有意義,不但給了我一次将所學的計劃、領導、組織、溝通協調等知識用于實踐的機會,在各方面能力培養上得到了長足的鍛煉,對自己的意志品質也是一次磨煉,這些都讓我終生受益。”
創業,創新,創造新市場
2001年底,正值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時候,在風險投資公司工作的賈紀平在和朋友聊天時認為,IT的技術應該面臨着更大的發展機遇,許多傳統行業在采用更多的IT技術後應該産生出很多新的機會。他們尋找到了城市軌道交通行業,把計算機、通訊以及多媒體顯示技術應用于城市的地鐵,通過乘客信息系統(PIS,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這項新技術向乘客提供實時的資訊将大大提高軌道交通的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通過這套系統,不僅可以為地鐵乘客準确預報列車的到站時間、列車編組、列車行駛方向、線路、站名、換乘信息等,還能夠在地鐵發生故障或者出現重大災害事故時,将緊急信息有效傳達給乘客并引導乘客有序疏散,在乘客時刻掌握實用地鐵運營信息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地鐵運營公司提高運營質量。賈紀平認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機會,将新的技術應用于地鐵這一傳統行業是一項大膽的創新,相當于開創一個新的行業,一定能夠大有作為。此外,MBA期間開創入學導向的經曆也給了他很大的鼓舞,當年也是憑借着堅持将一個好想法最終變成現實,他相信這一次他同樣能夠做成!他毅然辭職,和幾個朋友一同創辦了數碼媒體集團,走上了艱辛卻又充滿樂趣的創業之路。
當時,PIS系統這項技術無論在國内還是國外都是一項創新,他們首先找到上海地鐵推介系統,對方當即表示出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一種新的合作模式:因為系統本身兼有視頻媒體的功能,除了播放地鐵運營相關信息外,還可以用于商業廣告的開發。所以,一旦投資并建設好這套系統,對方可以将系統的媒體廣告運營權交給數碼媒體來整體運作。公司領導層在溝通後,一緻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商業模式,依托于自身的技術背景做媒體運營開發不但具有先天的優勢,而且能夠進一步挖掘市場需求,向地鐵客戶提供更加全面的增值化服務。因此,公司的定位開始向“技術+媒體”的模式轉變。2002年10月,上海地鐵安裝了整個亞洲第一套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多媒體乘客信息系統。2003年2月,韓國大邱地鐵發生重大火災,傷亡情況十分慘重,地鐵安全的重要性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主管安全工作的上海市長,在聽說這套系統後專門前往上海地鐵視察,并觀看了各項功能的演示。此後,系統的推廣工作開展順利,到目前為止,DMG在包括香港在内的的國内全部有地鐵的城市,以及正在修建地鐵的成都等城市均有技術或者媒體運營方面的輸出。
在技術領域,DMG對PIS系統持續改進,擁有多項獨立開發專利技術,多年來擁有零事故紀錄,系統的媒體編排功能可以根據不同的地鐵線路或站點安排不同的廣告版本播放,滿足客戶按需傳播,精準投放的需求;在媒體内容方面,DMG不斷探索新的創意表現手法,2007年籌拍全球首創的地鐵媒體劇《晴天日記》,播出之後極受好評,根據獨立數據調研公司的調查結果,由星巴克投資的該軟性廣告劇的到達率已達75%,比其他傳統電視劇高出數倍,極大地提升了廣告的推廣效果和媒體價值。
在賈紀平看來,這些創新同時創造了“地鐵+廣告商”這一全新市場讓自己最有成就感,“應該已經開創了十幾億的市場,國内目前在修建地鐵的城市非常多,這個市場還将繼續迅速擴張,過百億的市場規模指日可待。”他暢言道。創造市場後必然會随之帶來競争,賈紀平也直言競争對手很多,但完全一樣的公司其實沒有。在系統的建造和媒體運營方面都會面臨競争,但真正能夠既提供完整的方案,又能夠提供後期媒體運營服務的隻有DMG,其最大優勢就是對地鐵需求的準确把握,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媒體運營服務,同時還能根據運營的需要持續地改進技術。目前,DMG在技術服務領域仍然擁有最大的市場份額,在媒體資源擁有量上也位列第一。
堅持,才能看到更好的風景
DMG的發展看似一帆風順,但其中經曆過多少艱難隻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夠體會。賈紀平開玩笑地說道:“這個企業發展到今天六年多的時間,沒有一百次,可能也有五十次死掉的機會。”創業前期,資金非常有限,而開展業務和實施項目的周期相對較長,有時難以滿足企業正常運營的現金流需求。最艱難的時候,包括賈紀平在内的高管團隊連續七個月沒有領工資,員工兩個月沒有發工資。到第三個月時,所有的高管成員一起湊錢給員工發了工資。在那段艱苦的歲月中,團隊成員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陸續離開公司,當年的創業團隊成員如今隻有少數幾個人還留在公司。
賈紀平談到當年的這些經曆雖然輕描淡寫,但臉上堅毅的神情卻不曾改變。“每個人都會有夢想,都會有非常希望做成的事情。但是任何事情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都會非常艱難,而我的信條是哪怕隻有最後一口氣,也一定要去為自己的夢想努力。企業更加需要這樣一種堅持,堅持其實來源于創業的核心團隊。有的項目我們付出了很艱辛的努力,甚至可能投入了非常多的感情,最後還是沒能拿下來,我也會非常的失落。但我的同事從沒有看過我垂頭喪氣,即使是再困難的時候,有些人都準備放棄了,他看到我每天還是充滿熱情、精力旺盛的拼命工作,慢慢地他也會受到感染,會從我的身上看到希望,然後大家一起努力。”他微笑着說道。
正是有了這份堅持,賈紀平和DMG共同走過了六年多的時間,期間除了銷售管理工作以外,他幾乎做過所有的工作,包括工程管理和首席财務官等職務。任職CFO期間,他幫助公司成功引進了兩輪總金額累計近4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以加大産品研發投入及提升服務質量。如今,他的職位是主管商務拓展的副總經理,負責面向全國各地地鐵的業務拓展,這個龐大的市場仍将面臨激烈的競争,但他始終滿懷信心。
盡管工作非常忙碌,賈紀平在工作之餘還是不斷尋找新的挑戰。他還喜歡爬山,有時會在周五晚上搭飛機去其他的城市,利用周末兩天的時間去征服一座山峰。
而說到這一次的青海湖環湖自行車活動,難掩興奮之情的賈紀平向我們講述了其中最難忘的一段經曆:“我是自己在網上報名參加的,雖然因為體力原因,隻參加了半程200公裡,但是也非常有挑戰性。有一天,我們因為沒有後援車,當天必須騎完97公裡。當我騎到51公裡的時候,就開始有一種絕望的感覺。那裡的海拔是2900到3300米,還有一段連續14公裡的上坡,當時我的體力基本接近極限,隻能自己給自己鼓勁兒,隻能堅持,沒有退路,也沒有人能替代你。那一段确實非常艱難,騎上去以後卻發現後面的路是連續的下坡,根本不用蹬,還可以欣賞沿途的風景,那種快樂的感覺别人根本無法體會。可如果之前我沒有騎上坡,就體驗不到後面的那份快樂,這也是這個活動最有意義的地方。”對賈紀平來說,參加這樣的活動不單是體力上的考驗,挑戰了自己的極限,更是對自我意志的磨練,因為人生的道路上同樣需要堅持。
賈紀平一直信奉一個想法:眼前的困難對每個人來說總是最難的,但當你真正堅持住并經曆過這些困難,再回頭看看的時候就發現其實那些根本不算什麼。重要的是你體驗了這個過程,從中能夠汲取成長的養料,收獲快樂和更加廣闊的未來。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憑借着這一份堅持,賈紀平的未來一定會看到更美好的風景!
采訪時間:2008年9月2日10:30-12:30
采訪地點:數碼媒體集團北京會議室
采訪:邢立君、喬蓉
撰稿:喬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