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困英豪 大愛楷模
——記EMBA2008級陳光标

陳光标,EMBA2008級,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9年1月20日晚,中央電視台“2008CCTV年度經濟人物大獎”評選揭曉,榮獲年度大獎的兩人中有一位年齡較輕,中等身材,體格健壯,方圓臉龐,面帶親和慈容,明亮雙眸中透出堅毅果敢的英氣。他就是去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為“抗震救災英雄模範”的中國首善陳光标,現任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董事長,也是一名清華經管的學子。
大災彰顯英雄本色
這是一位早已名聞遐迩的慈善企業家,汶川大地震中他以驚世駭俗的壯舉赢得了國人的廣泛頌揚,譜寫了一曲曲扣人心弦的大愛華章。
8個多月前,大地震發生後兩小時,陳光标就迅速調集公司的60台吊車、推土車、挖土機等大型機械和120名操作手組成的救援車隊千裡跋涉,奔赴災區。在北川中學等重災點,搖搖欲墜的樓房僅靠一些即将斷裂的外力牆勉強支撐,當千斤頂将垮塌的樓闆頂開一道縫隙後,他不顧随時可能襲來的餘震,俯身下探,背、抱、擡出了200多人,親手挽救了14條鮮活的生命。
面對着殘垣斷壁、滿目瘡痍,陳光标耳際響起了親手救出的小女孩那句“叔叔别走”的臨終遺言,無比巨大的痛楚撞擊着他内心深處,神情凝重的面龐淌下了一行行熱淚,他祈禱這些被災害無情摧殘的小生命得到安息,願他們甜美的笑容永遠在天堂的樂園裡綻放,清純的笑聲長久在人間的記憶中回蕩……
那是一個昏暗的夜晚。從汶川至茂縣的一段盤山公路上,陳光标正引領機械車隊疾進。左臨懸崖峭壁,其下洶湧奔騰的岷江一瀉千裡,右近百丈素崖,山岩轟然崩裂,響徹河谷,亂石飛滾,橫阻去路。他鎮定自若,置生死于度外,指揮炮頭機鑿岩開路,逶迤前行。
工程機械的投入加快了救災的進展速度,多年拆遷工程的豐富經驗使得陳光标的現場指揮才能發揮得淋漓盡緻。起重機起吊樓闆時,為避免厚厚的灰塵落下緻使幸存者窒息,他監督、控制起吊速度,并預先置放木闆隔絕塵埃。
一月之中,陳光标不畏艱險,足迹遍及所有重災區:在前往德陽途中,突遇大河阻擋,為了探路他奮勇跳入水中,幾乎被急流卷走;在奔赴汶川的大山裡,他曾獨自步行十數裡,已将随身攜帶的兩個面包遞給一家災民後,此時累得頭昏體虛,饑困交加,于是順手摘下大把的樹葉果腹;在通往北川途中,他考慮救濟款項難以及時到位,為了迅速解決災民饑渴等燃眉之急,一路向他們散發現金達25萬元之巨;在救援現場,他曾以人工呼吸等方式竭盡全力搶救傷者,在連續奮戰3天3夜後,滿嘴潰瘍,竟以廢墟中的土灰止痛治療……
抗震期間,陳光标領導他的公司人員“黃埔抗震救災隊”轉戰北川、汶川、映秀等地,所過之處,疏通道路,扶危濟困,救死扶傷,義薄雲天。據統計,總共捐款785萬元現金,捐獻物資包括帳篷2300頂、收音機2.3萬台、電視機1000台、電風扇1500台、書包8000個等,總計救出131人(陳光标本人救活14人),參與掩埋了近萬具遺體。毫無疑問,他的團隊成了災區救援成果最突出的一支民間救援隊。
苦水澆灌愛心之苗
陳光标的抗震壯舉以及始終如一、影響廣泛的慈善、奉獻行為猶如“木水之有本原”,絕非一時沖動或沽名釣譽式的“作秀”。顯然,童年的貧苦出身是孕育、催發他愛心萌芽的沃土。1968年仲夏的一天,陳光标出生在蘇皖交界的農村一戶貧苦農家。時至今日,家鄉那間承載過他童年夢想的不足20平米的茅草屋仍在。當年,一家5口人擠在一起的情景仿佛依稀可見:昏黃的燈光映照着一家老小窘迫難安的身影,厚實的茅草溫暖過少年光标苦讀疲倦的軀體;長幼老弱并肩共枕,家養耕牛曾卧榻邊。兩歲時,他的兄姊便先後餓死。上小學前,他非但從未沾過肉食,甚至沒有吃過一片完整的餅或馍。苦難生活在他幼小心靈中埋下了憐貧惜弱的種子。
8歲那年,陳光标的弟弟降生時,母親奶水不夠,但小光标卻親眼目睹她熱心幫助同村一個奶水更少的阿姨哺育孩子,因不解而詢問原因。母親解釋說,家貧如洗不要緊,但不能喪失盡力助人的一顆愛心。三十多年前,陳光标生活的泗洪縣西南崗一帶普遍窮困,不時會有乞食者駐足門前,陳光标父母每次都會讓他們同桌吃飯,久而久之,讨飯者便有意回避,不好意思在吃飯時間經過他家門前了。長輩的言傳身教深深觸動了他助人為樂的心靈,滋潤着他内心深處充滿愛心的種子。
陳光标讀小學一二年級時,一塊多錢的書本費也是家裡向左鄰右舍東拼西湊借來的。10歲那年,父母已無力為即将上三年級的小光标籌得學費。然而年幼的他卻不願放棄學業,暗下決心獨挑重擔,以稚嫩的雙手改變命運。炎炎夏日,他提着兩個5公斤重的水桶從三四十米深的井中打水,用小扁擔挑到離家近兩公裡的小集鎮上叫賣,每天能掙到一、兩毛錢。暑假結束時,竟已攢下4塊多錢,足以支付一學期1.8元的書本費。但當他聽說鄰居家孩子也面臨同樣問題正在苦惱時,就在開學的那天中午,悄悄前往學校,替他交上了書本費。首次獨自掙錢助人的童年經曆甜蜜快活,令他終身難忘,而此時愛心之種已破土而出!
13歲那年暑假,陳光标每天騎着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奔波幾十裡地以外賣冰棒,風雨無阻。由于常受欺負,他就在街上買了《少林寺》等連環畫,帶領幾個同學按照書上的一招一式模仿,在鎮上打拳賣藝,首次亮相,就賺到8塊多錢。他眼見兩小夥伴鞋子破舊,腳趾外露,便用掙到的錢為他們各自買了一雙新鞋。後來,他還從事收購、販賣糧食的生意,日複一日,買賣日漸紅火,交通工具也從最初的自行車換成了拖拉機,收入從每天5、6元錢增加到300多元。短短三四年間,他在16歲時已攢下了2萬多元,成為家鄉遠近聞名的“萬元戶”少年。在謀生同時,他從未放棄對學業的執著追求,18歲時他考入了南京中醫學院,畢業時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後來進入南京大學商學院學習,獲工商管理碩士。步入青年的陳光标展望未來,充滿信心。在貧窮與困苦之中,愛心之苗已茁壯成長!
創業成就慈善偉業
陳光标離開家鄉後,開始在廣闊的天地間艱辛地探索創業之路。創業夢想的步步實現,創業宏圖的漸漸展開,又為他向往已久的慈善偉業夯實了基礎,并帶來了大展善舉的契機。最初的10年間,他走南闖北,曾跑過客運,販過花生,批發過服裝鞋帽。1996年夏季的一天,踯躅于南京街頭的他偶然注意到有人正在使用一台耳穴疾病探測器診斷病變,學醫出身的陳光标馬上嗅到了其中的商業價值,“那個儀器不夠直觀,如果能讓患者親眼看到問題所在,會更受歡迎。”想到這裡,他花費身上僅有的3000元錢,請來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和南京中醫藥學院的專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對探測器進行改進,安裝上顯示器,讓患者直觀地看到身體發生病變的部位。随後,陳光标白天在街上擺地攤為路人檢測,早晨掏兩毛錢在老新街口百貨公司旁的公共廁所洗臉刷牙,晚上就在金陵飯店邊上的郵局過道鋪個席子睡下。此時的南京正值盛暑,高溫難耐,水泥地曬得滾燙,一天下來,他汗流浃背,但仍舊堅持工作。兩個多月後,陳光标開始生産銷售“跨世紀家庭CT”電子疾病探測儀。1997年,他的第一家公司——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創業成功,他立即回報社會:開辦公司第一年的赢利不足20萬元,他就拿出了利潤的七分之一——3萬元資助了一位安徽的白血病患者;第二年又拿出利潤的半數28萬元人民币為偏遠山村修築了一條4.8公裡長的“陽光路”,并無私幫助處于困境的老人及失學兒童。
2003年,陳光标成立了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他把當年拆遷房屋這一循環經濟模式移植到拆除大型廠房、機械設備甚至高速公路設施方面,不斷擴展的市場帶來了倍增效應。目前,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專業拆除公司,擁有國家級拆除資質。陳光标的黃埔公司緻力于變廢為寶、保護環境,在拆除過程中采用國際先進設備和水壓、液壓、爆破拆除法等國際領先的拆除工藝,有效降低了噪音,減少了灰塵;對于拆除後的建築垃圾,公司突破了傳統拆遷公司将鋼筋剝離後建渣外運到郊區填埋,大量占用土地、嚴重污染環境等弊端,采用國際先進的移動式破碎篩分機組,對拆除下來的廢舊混凝土現場破碎加工成商品混凝土骨料、建築砌塊集料、道路填鋪料、三合土集料等不同用途的再生集料,可使加工後的建築垃圾成為商品,科學合理地直接提供利用,大大提高了廢舊混凝土的利用效率,有效實現了拆除工程的環保化、無污染、零排放。多年來,公司先後參與了江蘇、上海、北京、廣州、香港、山東、山西等十多個省市的廢舊拆除工程,拆除面積累計達2億平方米,回收廢舊鋼材數百萬噸,拆除下來的混凝土作為道渣使用,可供四車道的滬甯高速公路由南京鋪設到上海,為當地的城市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陳光标帶領他的公司始終堅持業主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誠信做企業,多年來均能保質保量按時完成業主交給的任務,從未發生任何安全事故。2005年黃埔公司榮獲“中國誠信示範單位”榮譽稱号,2006年成為“中國最具生命力百強企業”,公司還被江蘇省政府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單位”稱号。汶川地震後,公司業務更是應接不暇,還因為在抗震救災中的突出表現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和“抗震救災工人先鋒号”。作為一家免稅的環保企業,在國家支持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的大背景下,未來發展前景十分光明,2009年公司營業收入有望達到90億元。
創業成功以後,陳光标每年的捐獻都不少于公司利潤的30%,10年來已向慈善事業捐款捐物累計達7.13億,共捐建希望小學121所、鄉衛生院27個、養老院16所,為偏遠農村修建鄉村公路91公裡,受惠人衆30多萬。陳光标的慈善事業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他已連續4年獲得了中國慈善領域政府最高獎項——中華慈善獎,還榮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大傑出志願者、抗震救災英雄志願者、抗震救災先進個人、中國光彩事業突出貢獻獎、中國紅十字勳章、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全國十大慈善家、中國公益事業十大先鋒人物和慈善大使、共和國經濟建設功勳人物、全國51個市、縣榮譽市民等衆多獎項、各種稱号以及南京大學名譽校董、海峽兩岸博愛基金會副主任、江蘇省紅十字會副會長、江蘇省慈善總會副會長等不同職務與頭銜。
善念秉承民族傳統
在中國,行善意識和行為的萌芽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嗣後不斷發展。對于行善意識,儒、釋、道等各種傳統思想中均有豐富闡述;在施善行為方面,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官方主辦的慈善救濟機構六疾館和孤獨園,此後,隋唐有備荒義倉、悲田養病坊,宋代有福田院、居養院、舉子倉、慈幼局等,明清有養濟院、普濟堂等,代代相繼,經久不衰。陳光标的行善理念與中國相關的傳統思想一脈相承。首先,在他看來,慈善不隻是一種簡單的捐助舉動,而是一種以道德和愛心為基礎的社會救助、救援行為。隻有以發自内心的扶弱濟貧、助人為樂的愛心,去充分關注、滿足社會上弱勢群體的廣泛需要,才能彰顯慈善的大愛精神。這實際上體現出了儒家由“怵惕、恻隐之心”推衍出深厚道德基礎的仁愛、大同思想,以及佛教“慈悲向善”、“修福”、“布施”的慈悲觀、功德論。而他帶領江蘇黃埔公司積極投身慈善公益事業,堅持在“有投資的地方不做捐贈、在有捐贈的地方不做投資”,堅持圍繞基礎教育、孤殘兒童、老少邊窮和突發災難四個方面進行捐助的慈善原則,正是奉行這一思想理念的最好诠釋。
其次,他提出了“五個不能忘”:“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不忘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不忘老師的培養之恩,不忘親友幫助的滴水之恩,不忘幫助社會。”從知恩圖報、飲水思源角度指出,回報社會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他認為,企業“賺的每一分錢裡都有國家的無形股份”,離不開社會的支持。為了進一步履行社會責任,他将越來越多的慈善基金投入到保護環境、循環經濟項目上。他說,環保事業完全可以與慈善事業結合起來。環保側重于環境,而慈善側重于人,二者實質上都是造福人類、恩澤子孫後代的事業。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藍天、白雲,一方淨土”是自己肩頭的一份責任和義務。實際上,當愛心或善舉推己及人時,這種善念、善行就不僅局限于一般意義上的利他、互助的精神層面,而意味着承擔“濟衆”、“惠民”等崇高的社會責任,與儒家的民本思想已十分吻合,思想境界也随之上升到了“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度。
第三,他主張輕财重德、輕利重義,提出“财富如水”、“投身慈善樂在其中”等快樂、達觀的财富觀、慈善觀。他認為,一個人人生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其社會貢獻的程度,個人财富本身既不能完全反映也不能額外增加人生價值,而且作為社會财富的一部分,如果不能被善加利用去創造更多的價值,對于社會無疑就是一種浪費,對于個人就是一種恥辱。東漢馬援曾說:“凡殖财産,貴其能赈施也,否則守錢虜耳!”豪言壯語至今振聾發聩,發人深省,提醒當今世人應當善待财富,避免在“巨富中可恥地死去”。去年年底,當收到青海玉樹“光标光彩”希望小學孩子們寄來的藏語賀卡時,陳光标又一次體會到了中華民族樂善好施、助人為善的深刻内涵與精神實質,感受到了無比的喜悅。
最後,他在行善時采取高調姿态,意在帶動或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共同弘揚慈善大業。這一想法源自于2003年春節時他父親的一個建議,此後他意識到,隻有喚起普天之下的社會良知,這項人類事業才會發揚光大。正是在這種理念指引下,他不斷加強宣傳,擴大聲勢。每當捐款儀式舉行或捐建項目落成剪彩,他必親臨現場,并邀請政府官員、接受方及媒體參加。他還講述自己從事慈善事業的風雨曆程,向公衆展示自身所經曆的一條苦難坎坷、自強不息、催人奮進的慈善之路。
他說:當前中國的慈善事業,就好像三十年前的改革開放初期一樣,也需要大膽創新、大膽嘗試,也要解放思想,摸着石頭過河。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隻要是為了慈善事業的發展,怎麼做都不為過。但是需要全社會來支持它、包容它,因為中國慈善事業才剛起步,西方國家慈善事業發展已經200多年了,隻有充分獲得全社會的支持、包容,才能逐步完善我們中國的慈善事業,促進其制度化、法制化、使它們上台階、上水平。因此,哪怕是作秀,也應該支持!
2009年春節期間,陳光标發起組成了“江蘇黃埔慰問地震災區愛心團”,親率64位來自江蘇、浙江、山西、陝西、甘肅、香港等地的企業家及其家屬和孩子百餘人,懷着對受災群衆的真摯愛心,攜帶總計近3000萬元的募集資金和價值3000多萬元的越冬物資,重返四川災區。無數災區父老目睹到眼前這一幕,回憶起去年救災時緊張驚險、感人肺腑的情景,都被陳光标大愛無疆的感召力以及仗義疏财的民族精神所深深感動,留下了熱淚。大家無不期待他在慈善發展道路上取得更豐碩的成果!
采訪時間:2009年3月1日晚7:00-9:00
采訪地點:北京西城區金融街
采訪:邢立君 齊志 喬蓉 萬軍
撰稿: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