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我的經管之路——記MBA1996級李忠

2008-07-09
閱讀:

李忠,MBA1996級,現任上海強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

在上海參加長三角地區經濟論壇的前一天,筆者終于在下榻的賓館見到了李忠校友,他文質彬彬,顯得親切自然,于是,交談成了一種無拘無束的閑聊。話題便從擇業觀與價值觀開始,說到現在有一種現象,即有一些畢業生步入社會幾年後,在努力适應企業環境的同時,往往慢慢被其舊有文化、落後習慣和制度同化了,變得“人浮于事”,沒能積極地影響企業,卻被企業消極因素影響了。李忠笑着說,有這種可能性,但不會是百分之百。因為學生剛畢業,還年輕,有危機感,會慎重考慮十年、二十年以後是否還能在這個社會上具備競争力并發展下去這樣的問題;此外,他們也并非沒有見到過這種現行的東西,因此,在面對這種落後的、競争力不強的機制時,隻要不是非常懶惰的人,完全被同化的概率就不大。

到清華讀書

1996年,适逢MBA教育剛剛起步,方興未艾。作為東風汽車公司的一名年輕員工,26歲的李忠參加了全國第一批統考,順利地考上了清華經管學院。對于為什麼會想起報考清華MBA,他現在的回答簡單明了:一是東風汽車公司的高層領導差不多都是清華出身,淵源很深;二是自己一直想到北京上最好的學校,清華是不二的選擇。談到在清華的學習經曆,他頗有感觸,對于自己有勇氣和動力重新出來讀書感到滿足、自豪,而對于學習強度、壓力之大卻感到措手不及,毫無心理準備。不過,他認為這很值得,“畢竟鍛煉承受力,有利于适應企業管理中遇到的多種壓力,會使人變得十分堅強……,也許這就是一種巨大的收獲吧。”李忠還喜歡參加多種活動,校園生活豐富多彩,比如參加學校運動會、社會活動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經常參加研究生會的活動并成為了研究生會的副主席。“當年,MBA學生人數比例很大,做研究生會的工作,十分有助于提高管理與組織能力,這不也是一種收獲嗎?”他笑道,然而很快又不無遺憾的補充說,“……還是應該多參與一些活動,還應該與老師們建立更加密切的關系,更多去認識一些同學,這樣會更有助于自己的成長進步。不過,離開北京後,同學之間聯系雖少,但感情一直很好,大家都很珍惜這份友情。”

經管之夢

如果回顧一下李忠所走過的道路,就知道“經管”這兩個字在他心中占有多重的份量了,也就知道報考清華正是實現他經管之夢的開始。

其實,早在報考清華MBA之前,李忠已有5年的工作經曆。1990年,他從上海交大應用物理專業畢業,那時由于他在“大三”時就讀了技術經濟專業,因此在畢業時就獲得了雙學位。在當年仍然十分推崇理科的時代,他已開始考慮如何使自己能夠成為一個複合型人才,為實現自己心中的經管理想而做精心的準備和鋪墊了。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東風汽車集團公司(當時還是第二汽車制造廠)。肩負着當年大學生常有的社會責任感,他隻身來到了湖北,進入了這個特大型的國企。最初的工作顯得很具體,負責制造業勞動工時的安排,如“泰勒制”中規定的動作分解,業務操作中的時間控制,流水線作業中的均衡問題等,這些都屬于泰勒方式中的一種技術手段、流程之類。相對于這種微觀管理,李忠的興趣更偏重于宏觀,即經濟管理方面,這是他長久以來的夢想。

機會也不期而至。當年東風有幸成為繼輕騎等19家發行H股企業之後第二批獲準赴香港上市的20家企業之一,公司專門由集團副總牽頭成立了一個負責機構稱作“股改辦”,人手由各部門抽調,共20多人,全部精兵強将。經人推薦,李忠就成為這些骨幹中的一員。當年的主承銷商是J·P·摩根,會計師事務所是畢馬威,全都赫赫有名。他在綜合組裡參與重組方案的制定,與承銷商溝通,準備上市所須的各種文件,等等。介紹到這裡,他不無感慨地說:“在一個老國企中能有機會介入一種新的企業制度,獲取一些有價值的企業管理模式,是非常具有挑戰性也是非常開心的事。如果那時股改成功的話,就會在香港設立一個機構,自己就會有一個不錯的發展平台,……”然而,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東風的股改方案沒有做成功,1995—1996年海外上市工作就停止了。

命運看似捉弄人,然而,對于強者來說,卻是一種激勵,會帶來深刻的反省與思索,孕育出新的動力,去實現美好的夢想。通過這次與海外投資銀行等中介機構的接觸,李忠深感企業、自身都需要提升,而個人提升最好的辦法就是再去讀書。于是,他選擇了清華經管,希望有一天能以自己的學識影響企業,從長遠看,在理念、團隊工作方式等方面縮短與海外機構之間的差距,最終實現自己的經管之夢。

風險投資

1999年,在清華讀了三年MBA的李忠,再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面臨新的職業選擇。當時,他的挂靠關系還在東風汽車集團,感覺十分矛盾:一方面,東風這樣一個龐大企業的生産作業、協調組織、公司的組織架構都十分嚴密,其運作模式對于自身是一種難得的經驗積累,是在一家小型公司所無法獲取并用體驗得到的,所以心裡十分感念東風多年的培養;但另一方面,它作為國内一家老國企,對于個人的發展機會來說,還是相對少一些。當時公司老總還是希望自己回去效力,這種矛盾和壓力更重了。時逢1999年高科技與風險投資大行其道,最終,離職成為了一種看似必然的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說,個人的職業選擇往往離不開時代的背景。從東風離職後,李忠并未立即離開清華校園,他轉向高科技企業,争取做與投資管理有關的工作。最後的方向确定為技術創新,與吳貴生老師一道踏踏實實地做科技創新,努力去開拓一個新的領域。當時技術創新還處于前沿,吳貴生老師負責的機構現在稱為“清華技術創新研究中心”。

不久,華為公司招聘,他去深圳工作了一年左右時間,考慮到其對技術背景要求甚高,又與自己心中經濟管理夢想差距較大,還有一些家庭因素,因此,2000年便返回了上海。

回上海後,李忠很快以投資經理人的身份進入一家上海的風險投資機構。在這家公司工作時,他做了兩件能夠體現自身價值的事。一件是作為風險投資,他發現并投資了一家非常出色的企業叫做 “邁瑞電子”,也是清華校友創辦的企業,主營醫療電子設備等,堪稱國内翹楚,2006年9月在紐交所上市,市值30億美元。而當時投資時,估算它的市值僅4~5億元人民币。“我們是第二輪進行投資的,它原先想在香港上市後來要到國内上市,介入時股價才5.7元,去年在美國的發行價達100美元,利潤巨大……”這次風險投資的成功證明了李忠具備很強的資産評估能力和敏銳的财務眼光。另一件就是随同這家風險投資公司進入了強生控股集團。

走向實業

李忠原來所在的這家風險投資機構在國内的股權投資包括買殼、參股、收購等,其中一項就是針對強生控股的。

談到這裡,李忠特别強調說,在以管理層介入方式進入強生時,本意是想以改造國企的姿态進入的。強生是一家曆史悠久的中國最早從事出租車業的民族企業,它的成立可追溯到1919年,上海一個名叫周祥生的人在上海本地靠投資黃包車起家,一家十足的老字号企業。解放後,公私合營,成為上海市一家行業性的出租汽車公司。改制時,是所謂國有資産托管經營單位,成為上海四五十家國有集團之一,規模雖小但效益不錯。當時公司管理層頗有創意,想到借公司化改組之機,把企業的改革再向前推進一步,另外,還想做一個“國退民進”的試點。雖然公司是在1995年就已分拆上市了,卻僅有很小的出租車這一塊業務,可以說管理層對集團的改組是做了很多開拓性工作的,而且與外來民營資本相結合本是一個很好的創意,倘若一切順利,很可能也就完成了中國最早的管理層收購,也就完成企業民營化了。盡管強生管理層希望引入外部壓力與動力,發揮“鲶魚效應”,借此提高管理效率和資産價值,主觀願望很好,然而卻對外來并購者的介入動機缺乏前瞻性的研究與系統性的分析,缺少足夠的應對措施,顯得過于理想化了。

盡管李忠原來所在的風投公司在資本運作方面堪稱“長袖善舞”,然而,資本逐利性使其更注重短期利益,這與強生集團立足事業、謀劃長遠效益、追求實業報國的思想卻相去甚遠。想法不同,利益沖突自然不可避免。由于理念差異和利益紛争,原公司基本上退出了收購案,但李忠卻被強生集團留了下來,這也許可以稱作是理念造就機緣吧,在命運的風雲際會中,強者再次站了起來。不過,與其說是強生選擇了李忠,倒不如說是李忠選擇了強生,因為他恰好看中了強生謀劃長遠、創造一流的信念,這與他自己長期追求“完美經管”的理想目标不謀而合。進入強生集團之後不久,他就接到了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即對集團各下屬單位或部門進行全面系統的資産财務核查,曆時一年多,經過各種困難與艱辛,最終完成了核查任務,也鍛煉了自身過硬的财務管理、成本分析方面的能力,更培養了紮實吃苦的作風……

随着交流的不斷深入,筆者與李忠之間的閑談話語意興漸濃,不知不覺中,日影西移,已近黃昏。憑窗遠眺,依稀可見滬西一帶,高樓廣廈與蓬門筚戶比鄰錯落,相映成趣,如詩如畫,溫馨可人。此時,筆者有一種願望油然而生,希望李忠未來的事業、工作更上層樓,大展濟物之志,也願我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采訪時間:2007年5月26日15:00—17:00

采訪地點:上海,凱翔賓館

采訪及撰稿:萬軍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