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貴,MBA1991級,現任銘泰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六月初的北京,暑氣漸盛。我們如約來到位于知春路學院國際大廈的銘泰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對現任公司總裁王興貴進行了專訪。大廈六層銘泰集團的辦公區遠離塵嚣,鬧中取靜,俨然一個清涼世界!我們剛一轉入走廊,王興貴便迎了上來,他的親切、熱情瞬間将所有生疏、顧慮一掃而空,随後的交流變得輕松暢快。
從華輝“空降”銘泰
追溯起王興貴在華輝國際運輸服務公司的那段工作經曆(1988年至2006年),一絲不解與迷惑始終萦繞着我們。1999年,他正式出任華輝國際的董事長。1997年至2005年間,公司營業收入增長了5.3倍,利潤增長了8倍,全國分公司的數量從1個發展到了11個,職工人數增長了2.7倍。在同業競争中,公司獨占鳌頭,市場占有率超過了40%,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品牌。但在2006年,他應浙江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之聘,轉到該集團所屬的銘泰集團。那麼,在華輝度過了18個年頭、正向事業巅峰邁進的他為什麼會最終選擇了“跳槽”,從條件、待遇優厚的中外合資企業“空降”到現在的民營企業銘泰集團了呢?他的這一段特殊經曆究竟又能為我們帶來何種啟示與思考呢?
通過進一步交流,我們逐漸了解到了王興貴的想法。在華輝國際打拼了十幾年後,王興貴感到,雖然公司規模不斷壯大,發展穩定,流程、操作規程一律标準化,但所處行業局限于物流領域,個人在管理、業務創新方面的提升空間十分有限。盡管在華輝國際可以說工作穩定、待遇優厚,幾乎毫無後顧之憂,然而一向志存高遠、不斷追求挑戰的他還是毅然決定舍棄安穩,離開華輝國際,去尋找新的更能施展自身才華的工作機會。當時,已經年逾不惑的他并非不知道在這個年齡主動“跳槽”、重新擇業究竟意味着何等“風險”,“然而經過深思熟慮,關鍵時刻勇于迎接挑戰本身就是接受人生考驗的過程。”對此,他的頭腦十分清醒,回答也毫不猶豫。
當年,王興貴很快就将目光瞄向了掌管着吉利集團旗下全部非汽車業務的銘泰集團,這家綜合企業除了第一産業辦學外,還廣泛涉獵房地産、旅遊、酒店等熱門行業,并獲得國内唯一的一個由中國汽車運動委員會、國家體育總局批準的賽車賽事權。在教育方面,已在全國建立了包括吉利大學在内的八個院校,幾萬學生。在這裡,可謂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他更可以大顯身手,施展抱負了。同時,他自身的人生定位對他的這次職業選擇也不無影響。無論是合資企業的财務總監、總經理、董事長,還是民營集團的總裁,王興貴給自己的定位始終是職業經理人。他認為,打工與當老闆角色不同,職責不同,處境不同,樂趣也不同。盡管職業經理人需承擔較多的具體工作,但卻較少有“身不由己”的壓力,可以較自由地放松下來去思考一些問題。而且,易于與同是打工者的下屬員工交流,商量謀劃,共同促進企業的發展。他說:“職業經理人在管理實踐方面會更加不遺餘力,相比老闆來說,會更專注于項目上的問題,這也與MBA的目标十分吻合。”
現代管理中的切身體會
初來乍到,面對新領域、新模式、新環境,管理立即成為王興貴需要直面的問題。談到這方面,他認為,做好管理工作其實并不複雜,歸納起來無非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把握好用人之道。制度建設以“控”的方式劃分出了職能與權責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障公平與效率。然而,在現實中僅僅依靠制度是不夠的,把握用人之道也決不應忽視。由于情感互動與思想溝通往往更能夠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有助于建立信任關系,有助于各盡所能、人盡其才,因此,用人中适度的“放”更加突顯管理之魅力。其實,制度上的“控”與用人中的“放”,既辯證統一又互相不可替代。比如,制度上權責不明,表面上似乎提供給管理者以更多臨機決斷的空間,然而,在用人時卻可能出現諸多不利情況,或者因過度“控”而造成人治局面,或者因過于“放”而造成混亂,傷害公平與效率。可見,制度是根本,用人是關鍵。在用人方面,一是應當知人善任。所謂“知人”就是,要了解下屬員工的能力所長、思想道德、性情氣質以及社會經曆;所謂“善任”就是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才能,主要是發揮其長處。二是還應當用人不疑。也就是說,對人有了一個基本判斷之後,應該堅持定見,不輕易動搖,這是用人之道的關鍵所在。人才不盡人意,原因多種多樣,既可能是能力、專長尚未完全施展,也可能是崗位不适合,更有可能是管理者還需要格外耐心,給予其充分信任與足夠空間。
其次,掌握專業知識,及時總結經驗,提高理論水平。盡管管理者無需對大小事務事必躬親,然而,由于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還是需要對企業的基本情況十分熟知、充分了解,因此,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很有必要。比如,剛到銘泰集團的頭一個月,王興貴到下屬企業去逐一進行考察,在那些地方需要緻辭,講話必須要有針對性,至少對企業所涉及的不同行業要有所了解,否則又何談管理?管理更是實踐中的“藝術”,見識、經驗更不可或缺,不少事情發端時,間不容發,決斷又常常在須臾之間,倘無長期積累恐怕很難處置妥當。他說:“決策時别人會提供一些意見,但主要靠自我判斷,時不我待,搞清楚時恐怕也晚了。管理同樣需要厚積薄發。”管理又是一門綜合學科,需要具備一定理論水平。在長期實踐中遇到的許多經驗教訓,需要不斷總結歸納,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能更好地去指導實踐;而知識、理論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觸類旁通的,作為科學管理尤是如此,博學多聞,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對于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大有助益。
就管理本身而論,内容寬泛。既包括明确權責,制定各種規章制度,為實行有效管理奠定基礎、制定框架等;還包括針對工作中可能或已經出現的各種變化、苗頭,及時交換信息,掌握情況,做出調整以适應新形勢,以及針對各種問題,區分主次與輕重緩急,采取相應處理方式以利于決策,等等。“‘術業有專攻’,管理者不必事無巨細、面面俱到,重要的是,對于重大問題要善于做出正确決策。”談到管理方面的體會,王興貴總有聊不完的話題。那麼,磨練出一位出色的管理大師僅憑以上這些是否就足夠了呢?他坦言,“這些還遠遠不夠,磨練出一位管理大師絕非輕而易舉。從原理方面看,管理可謂大道至簡,似乎并不複雜。然而,從磨練内功方面看,管理卻又并非那麼簡單。從某種意義上,它實實在在是對一個人所掌握知識理論以及實踐能力的一個綜合考察與評判。”
清華精神的滋養
此時,好奇心驅使我們不禁要問:王興貴所提及的管理“内功”,對于他自身來說又所指為何?作為1991級清華首屆MBA學生,他直截了當地給出了一個明确答案:清華的人文教育對其影響十分深遠,不啻為“内功”的源泉。他說,當今時代日新月異,管理者需要以更強的求知欲和進取心“與時俱進”,而清華校訓中的“自強不息”正是對求知、進取精神的最好刻畫。一個人要想成為一名稱職合格的高級管理人才,甚至最終成為一代管理大師,從小不立志、不自強是很難實現這一願望的。“自強不息”出自《易經》中乾坤二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生動形象地以天體運行之剛健來比喻君子若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适應事态變化之迅猛無常,緊跟時代變遷的發展步伐,刻苦勤學,發奮進取。作為國家高等學府的清華,這種“自強不息”的“勵志”精神代代相承、薪火相傳。攻讀MBA期間,王興貴對此就有深刻領悟,當年校園内,老師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同學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務實嚴謹,拼搏進取,蔚然成風。在如此優雅的環境中,他可以不為外界所擾,專心緻志,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的養分,增進自身的學識,力圖“學究天下,識窮天下”,為未來的管理之路打下堅實基礎。他說,“知識經濟時代的困境大概不需要我們承受皮肉之苦,快速、加速、變速是這個時代的特征,面對各種知識、信息、思想的崛起和沖擊時,隻有始終以開放進取的心态、敢于奮起直追的人才能予以應對。”在工作中,讀書學習的機會并不多,王興貴總是抓緊一切可能的途徑去多看一些、多學一些、多記一些。除了專業學習,也需加強對社會的學習和了解。他舉例說,“要想搞好管理,就應該對社會有所了解。比如對于國家的‵十一五′規劃、十七大精神、GDP指标等都不關心,還怎麼談得上管理?”他空閑時還請來公司的美工,學習用photoshop做設計,如鑲嵌圖片、照片等。
同時,管理的對象是人,王興貴深知做事先做人、寬人律己的道理。清華校訓“厚德載物”正是對這個道理最好的闡釋,一個人若想成為管理大師,不明白做人的道理則寸步難行,遑論些許成就。“厚德載物”出自《易經》中乾坤二卦中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恰如其分地以大地處靜柔下的姿态來比喻君子若想成就一番事業,就應當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了解人情世故的狀貌情态,積善成德,以高尚的道德“樹威立業”。深受清華人文精神熏陶的王興貴時刻銘記校訓“厚德載物”的深刻内涵,磨練自身,修養品格。他相信古人所說的“舉天下而毀之而不沮”的深厚修為可以承載事業中所遇到的人事難題。在現實的團隊管理中,遇到困難最多的往往也就是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他認為,團隊合作精神的基礎就是以誠相待、彼此信任,這就需要“厚德載物”。隻有自身作風正派、為人廉潔,才會取得他人的信任與忠誠,才會獲得廣泛的支持和擁護;隻有建立了坦誠的信任關系,才真正稱得上管理。“我是一個透明、陽光的人,也比較直率。有話往往直言相告,直來直去反倒使人感覺容易相處,而無形中一股正氣也随之悄然樹立起來,團隊之間也就不存在任何溝通障礙。”說到這裡,一縷笑容在他臉上閃現,他接着說道,“以前在華輝有些高高在上,而在銘泰集團,我是一個新人,主動與員工交流,見面點頭或打招呼,員工們開始對我産生親切感,結果我們都相處融洽。”對于與上級溝通,他舉例說,銘泰集團背靠吉利集團,而吉利集團的老闆是李書福,對于自己的老闆,交往中他始終保持一種積極、開放的心态,相處十分和睦。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日後所邁出的管理之路才顯得格外平坦。
清華MBA的擇業建言
王興貴認為,擇業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然而最重要的莫過于心态,MBA擇業更是如此。一個人能夠攻讀MBA,特别是清華的MBA,至少表明他具備足夠的禀賦、知識,擁有相當的經驗和技能,甚至掌握一定的有形與無形資源。可是,也正因為此,人們在得意與順境中往往容易心高氣傲、縱逸傲散,自我意識的膨脹就可能會直接影響到擇業心态,進而對于工作職位挑肥揀瘦、好高骛遠,做出不切實際的選擇,結果誤人誤己。
MBA畢業生首先需要對自身做出全面客觀的衡量,得出冷靜清醒的判斷,也就是說,不僅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工作,還要明确自己适合從事什麼工作、事業發展方向與自身特點是否匹配;之後,調整好心态,以謙虛包容的精神面貌、腳踏實地的氣質作風迎接擇業過程中的一切挑戰。步入新崗位初期,尤其需要在兩方面加以注意:在工作态度上,積極勤懇,不計得失;在待人接物上,虛懷若谷,寬厚平和。從某種意義上說,擇業既可能是多數人所必須面對的人生重大課題,也可能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長期工程”,以何種态度審視自己、對待工作往往決定着自身的前途、命運,而且也間接影響着企業的成敗,甚至關乎國家的興衰,所以MBA畢業生對于擇業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他還舉例說,有的畢業生剛到工作崗位,加了一小時班,沒有拿到加班費就斤斤計較,但是,如果心态平和地轉念一想:“也許我多學習了一件事情,畢竟現在年輕,多做一些,自己也吃不了多少虧。而且一旦老闆知曉,心中自會有數。如此肯幹,兩年後升任部門經理也說不定啊,再過幾年也許還能升任總經理呢,人總需要自信心嘛。”而過于精明,往往“人算不如天算”,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老闆難道都糊塗麼?“從企業來講,我覺得一個企業招聘畢業生,通常不會考慮立刻給他布置艱巨的任務,先以考察為主,這是培養新人的出發點。對于MBA畢業生來說,關鍵在于發展潛力,不可急于求成。”最後,他推心置腹地說道。
中式裝修、精巧而又溫馨的小會議室,自然煥發出傳統儒雅的文化氣息。在此,我們有幸聆聽到了一位長者開宗明義的諄諄之言,領受到了一位智者胸懷大事業的遠大之謀。我們真誠祝願這位久經沙場、清華培養出的職業經理人揚鞭策馬,大展宏圖!
采訪時間:2008年6月2日14:00—16:00
采訪地點:北京知春路1号學院國際大廈
撰稿:萬軍 吳晖(經碩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