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是人類傳承文明的方式之一。衆多語錄體著作中,香遠益清者公推《論語》。明清時代,語錄作品鼎盛,迄今對社會影響較大的當數《菜根譚》。
《菜根譚》又名《菜根談》。在古語中,“譚”通“談”,意思為講述、對話。書名中的“菜根”之意,有多種解釋。其一,取自宋朝學者汪信民所言: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兼采朱熹所言:“某觀今人因不能咬得菜根而至于違其本心者衆矣,可不戒哉!”其意為,食用至賤至簡的菜根,而能心神恬适者,修為才夠圓滿;能夠頑強地适應貧困生活者,凡事必能有所成就。其二,種菜者必厚培菜根,菜味方美。以此為喻,警勸世人,須在堅忍、安貧守道中磨練心性,栽培灌溉身心,充實自我。
《菜根譚》是關于處世思想的格言式小品文集,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相揉合,隻言片語中蘊含深刻的人生哲學。主要内容是修身、治學、治家。
中華傳統文化認為,善于治家者,方具備治國能力。治家首要是家庭和睦。“家人有過,不宜暴揚,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而隐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而正警之。如春風之解凍,和氣之消冰,才是家庭的型範。”治家還應嚴格要求子女,“養弟子如養閨女,最要嚴出入,謹交遊。若一接近匪人,是清淨田中下一不淨的種子,便終身難植嘉苗矣。” 家庭成員間應休戚與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是,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本書認為治學與修為密切相關。“心地幹淨,方可讀書學古。”“學者要收拾精神并歸一處,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譽,必無實誼;讀書而寄興于吟詠風雅,定不深心。”“誇逞功業,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體瑩然,本來不失;即無寸功隻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處。”“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隻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隻是本然。”本書還主張,學習固然須踏實、勤苦;但又要有樂趣,勿空寂。生活應有張有弛,一味閑散,易懶惰,缺乏責任感和自我約束能力;一味勤苦,易過于忙亂,思維難以清晰缜密。“學者有段兢業的心思,又要有段潇灑的趣味。若一味斂束清苦,是有秋殺無春生,何以發育萬物。”
本書關于修身的内容中,不少談及君子應有的修為。主張君子應坦蕩,勿賣弄;應自強,有容忍的雅量。“君子嚴如介石,小人滑如脂膏。”“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持身不可太高潔,一切污辱垢穢亦要茹納;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須要涵容。”
英國著名學者約翰·亨利·紐曼曾在其著作《大學應如何辦》中,描述了“何謂君子”:真正的君子不僅行事不給他人招緻痛苦,還處處為他人解憂。他的心思總關注着衆人,務必使人人心情舒暢,自由自在。對腼腆者,他便溫柔些;對隔膜者,他便和氣些;對荒唐者,他便寬容些。他時刻不忘和自己對談者的脾氣;他盡量避免不合時宜的事情或話題;在交談時,他既不突出自己,也不令人厭煩。他施惠于人時,盡量做得平淡,仿佛他自己是受惠者。他目光遠大,慎思熟慮;他深明大義,不以受辱為意;他志行高潔,不對毀謗置念;他要務繁多,無暇心懷敵意;他耐心隐忍,逆來順受,甘願吃苦、孤獨、赴死,因為他深知這些都不可避免。在他身上,我們充分見到了氣勢、淳樸、斬截、簡練;在他身上,真摯、坦率、周到、寬容得到了最充足的體現。
紐曼先生的這番話與《菜根譚》中有關君子修為的思想多有共通之處。
據史料所載,《菜根譚》成書于明代萬曆19年(公元1591年)。400餘年來,該書出現了諸多版本,不斷被重印,遠播日本等國。其中多有訛誤。其一,不少版本稱本書是洪應明撰寫的。其實是其收集整理的。其二,不同版本收錄的語錄條目不同。現今的不少版本收錄了360條;明代的刻本收錄了362條;清代的刻本收錄了408條。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圖書館的館藏中,《菜根譚》的不同版本約有二十種。中國友誼出版社2014年推出了這個全注全譯版本,每一條語錄都有現代漢語譯文,原文的重要詞彙均有注解;文風簡明扼要,适合大學生閱讀。
徐璐撰稿
《菜根譚》中國友誼出版社 2014年1月第1版
作者簡介
洪應明,明朝人,字自誠。另著有《仙佛奇蹤》,入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