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聖誕購物季,在紐約溪谷鎮沃爾瑪,大屏幕電視、電器和服裝即将打折促銷,限時限量。在正門入口處,2000餘名顧客在熬夜排隊,等待淩晨5點開門營業。傑迪邁提·達穆尓,這個高1.9米、122公斤的壯漢,他的工作崗位恰巧在此。不料,搶購者蜂擁而入,将他撞倒,又從他身上踏過,達穆尓不幸窒息身亡。
二戰結束後,美國興起物質消費浪潮。政府的說法是,所有的物質消費都是愛國行為;民衆則認為購物可治療抑郁症。21世紀初,美國已進入瘋狂消費時代,民衆的消費行為令人震驚。達穆尓事件隻是其中之一。
卡西是“9·11”事件遇難者家屬。事後,她獲得捐款及補償費約500萬美元。不到4年,她已将這筆巨款揮霍殆盡:買鞋子,花了50萬美元;請一衆朋友看比賽,花費7萬美元;換房子,耗費200萬美元……
以寵物消費為例,2013年,美國人的寵物開支已達410億美元。42%的寵物狗與主人同居一室;吃有機食品;還有225美元的大衣、500美元的珍珠項鍊、270美元的床榻……幾年後,每年該項開支将超過580億美元。
再以住宅消費為例,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家庭住宅的平均面積約為112平方米;到2008年,已達232平方米。同期,美國家庭規模卻日趨小型化,而非大型化。
美國民衆的消費行為何故如此瘋狂?貝勒大學營銷學教授詹姆斯·A.羅伯茨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美國民衆被勸導消費。廣告業通過電視等媒體,鼓勵人們從物質中尋找生活的意義;确定自己的身份。為了确保自己被視為有價值的人,獲得尊重和羨慕,人們通過物質财富等視覺暗示,向他人傳遞自己的地位信息。隻要消費者試圖通過物件暗示自己的社會地位,那麼,民衆在物質财富上的攀比就會持續:甲買了輛新車,乙就會買輛更好的;甲隻得再買一條船……
另外,國家為了發展經濟,也倡導民衆以更快的速度消費、更換商品與服務。
其二,人類的遺傳因素所導緻。心理學家約翰·莫溫的研究表明,聚積和占有物質财富,屬人類的基本人格。它受到基因和童年經曆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其消費行為。
研究人員還發現,某種基因缺陷會限制單胺氧化酶A的活性,使人們控制沖動的能力下降,從而引發沖動性購物和強迫性購物。
20多年來,羅伯茨教授一直研究消費者行為如何影響他們自己、他人以及周圍的世界。在《幸福為什麼買不到:破解物質時代的幸福密碼》一書中,他系統地總結了這些研究的成果。
在本書中,羅伯茨通過回顧美國夢的演變過程,檢視美國的全民消費主義,分析了物質主義的成因,及物質主義對人生價值觀的影響。他認為,物質主義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對獲取和花費的興趣;對物質的崇拜,賦予物質财富至高無上的重要性。對物質主義者來說,物質财富是幸福感的主要來源;金錢和物質财富本身就是目的,而非達到目的之手段。因此,現代的美國民衆被洶湧的物質主義裹挾,陷入财務窘迫和精神壓力的惡性循環之中。
本書還深入探讨了幸福與消費之間的關系。羅伯茨以大量數據和經典心理實驗,剖析了物質主義對幸福的負面影響。他認為,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讓我們真正幸福的事情上:陪伴所愛的人;充分實現自己的潛能;積極參與社會。
羅伯茨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改善消費行為的方案。
一是通過自我控制,改變瘋狂消費的習慣。記錄自己的消費行為,并進行自我監控;标準明确:自己養老、子女教育的儲蓄,優先于排遣抑郁情緒的開支;提升改善消費行為的能力:通過優質睡眠、冥思與默念等方式,舒緩精神壓力。
二是遠離購物車:消費者環境規劃。“避免誘惑,比抗拒誘惑更容易。”構建自己的“環境”(人、地點、日常生活事件),使其有助于培養良好消費行為。例如,自己做家務;剪斷信用卡,隻用現金支付;建立财務預算。
三是胡蘿蔔與大棒:消費者行為規劃。使用自我獎勵,強化良好消費行為;通過自我懲罰,改正不良消費行為。
徐璐撰稿
《幸福為什麼買不到》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3年9月 第1版
作者簡介
詹姆斯·A.羅伯茨,美國貝勒大學營銷學教授,主要從事消費者行為研究,尤其注重研究強迫性購物、信用卡濫用以及物質主義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本書目錄
第一章 閃亮之物
第二章 追逐美國夢
第三章 打了興奮劑的美國夢
第四章 物質主義會讓我們幸福嗎?
第五章 消費跑步機
第六章 不用現金的社會
第七章 金錢的隐形代價:犧牲我們的生活目标
第八章 物質主義的附帶損害:對關系的影響
第九章 我們何以成為物質狂
第十章 攪動大衆消費的營銷武器
第十一章 自我控制的三個要素
第十二章 遠離購物車:消費者環境規劃
第十三章 胡蘿蔔與大棒:消費者行為規劃
第十四章 要金錢,還是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