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品讀——《思考,快與慢》

2019-10-17
閱讀:

1571278371221013976.jpg

人類每日都要進行各種判斷并作出決策。例如,确定兩個物體孰遠孰近;察覺對方語氣中的不友善;比較兩款冰箱的效能;洽談一份重要合同。心理學認為,以大腦的運作方式而論,前兩者屬快思考,後兩者屬慢思考。

在心理學研究中,将大腦的運作方式分為系統1與系統2。系統1的運作是快思考,快速、無意識,腦力耗費不多,比如回答2加2等于多少;系統2的運作是慢思考,遲緩,須将注意力集中到耗費腦力的活動中,比如在大腦中運算“157乘以641”。

當人們醒着的時候,大腦的系統1自主運作,系統2處于半休眠狀态;當系統1的運作遇到障礙時,例如,遇到複雜的運算,系統2便會被激活,自如地予以支持。

在近幾十年,很多心理學家對快思考和慢思考之間的區别進行了研究,拓展了人類對自身大腦思維運作的認知。

例如,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羅伯特·紮伊翁茨在研究中發現,隻要讓被試者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們對該刺激的評價會優于其它前所未見的類似刺激。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來驗證紮伊翁茨的觀點。在一個學期開始時,研究者讓一些女生在某些課堂上分别出現15次、10次或5次。這些女生僅是坐在那裡,從不與教室裡的其他人交談。學期末讓學生們看這些女生的照片,并分别予以評價。結果表明:出現次數越多的女生,對學生們越有吸引力,更能博得他們的喜歡。

200餘次實驗的結果表明,曝光效應是顯著、可靠的。隻要一個人(或事、物)不斷在自己的眼前出現,自己就愈有機會喜歡上這個人(或事、物)。紮伊翁茨将這種心理現象稱為曝光效應。這一研究還表明,系統1能夠對系統2意識不到的印象做出回應,而且,系統2參與得越少,曝光效應會更強。

現在,這一心理學研究成果,已經被人們廣泛地應用于工作與生活。類似的研究成果還有錨定效應和框架效應等。

為了幫助大衆理解并運用心理學的這些研究成果,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于2011年出版了《Thinking,Fast and Slow》一書。在本書中,卡尼曼以系統1和系統2為主題,廣泛地探讨了這兩種思考模式及相關問題,詳盡地向讀者闡述了自己對判斷和決策的理解。這些理解,一方面來源于他自己近50年的研究積澱;另一方面也受到近幾十年來心理學領域新發現的影響。身為決策與判斷研究領域的先驅,卡尼曼給讀者提供了豐富精确的語言來讨論自己以及他人在判斷和決策上的失誤,以期提升人們發現和理解這些失誤的能力。

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共38章。

第一部分,卡尼曼闡述了人類通過快思考的系統1、慢思考的系統2進行判斷并作出決策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卡尼曼介紹了在判斷啟發法方面的研究新進展。并探讨了一個難題:為什麼人類很難具備統計型思維?人類在思考時,總是會把多種事情聯系起來,會将一件事比喻成另一件事,會突然想起某件事,但是,統計學所要求的:同一時間把多件事串聯起來,系統1做不到。

第三部分,卡尼曼描述了人類大腦的局限:忽視自己的無知程度,對自以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無法确切了解所處世界的不确定性;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了解,低估了事件中的偶然性;回首過往,由于後見之明,對某些事會産生虛幻的确定感,因此變得過于自信。

第四部分,以決策制定的性質和經濟因素是理性的為前提,卡尼曼對經濟學家所設定的理性經濟人的模型提出了質疑,他認為人類是非理性的,而且人類有違常理的那些行為是可以被預測的。他還認為,人類總是孤立地看待問題,常因其選擇不合邏輯而決策不當。

第五部分,卡尼曼描述了心理學研究中關于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的區别。卡尼曼在研究中發現,能夠使經驗自我快樂的事不一定能讓記憶自我滿足。

在本書中,卡尼曼試圖以閑适、輕松的筆調來探讨與判斷和決策相關的理論問題,并以思辨的方式闡明了快思考與慢思考的各自特點;他利用繁多的實例,使抽象的心理學理論具象化,有些例子表明,正确的判斷能有效地幹預錯誤,由此避免因錯誤判斷産生決策失誤而造成損失。閱讀本書,有助于讀者在亟需快速判斷并決策的當今時代,明智地權衡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優劣,積極有效地規避風險。

徐璐撰稿

《思考,快與慢》中信出版社 2012年7月第1版

作者簡介

丹尼爾·卡尼曼(1934— ),普林斯頓大學尤金·希金斯心理學榮譽退休教授。2002年,因為“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特别是與在不确定狀況下的決策制定有關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本書目錄

第一部分 系統1,系統2

第1章 一張憤怒的臉和一道乘法題

第2章 電影的主角與配角

第3章 惰性思維與遲延滿足的矛盾

第4章 聯想的神奇力量

第5章 你的直覺有可能隻是錯覺

第6章 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第7章 字母“B”與數字“13”

第8章 我們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斷的?

第9章 目标問題與啟發性問題形影不離

第二部分 啟發法與偏見

第10章 大數法則與小數定律

第11章 錨定效應在生活中随處可見

第12章 科學地利用可得性啟發法

第13章 焦慮情緒與風險政策的設計

第14章 猜一下,湯姆的專業是什麼?

第15章 琳達問題的社會效應

第16章 因果關系比統計學信息更具說服力

第17章 所有表現都會回歸平均值

第18章 如何讓直覺性預測更恰當有效?

第三部分 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

第19章 “知道”的錯覺

第20章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

第21章 直覺判斷與公式運算,孰優孰劣?

第22章 什麼時候可以相信專家的直覺?

第23章 努力養成采納外部意見的決策習慣

第24章 樂觀主義是一柄雙刃劍

第四部分 選擇與風險

第25章 事關風險與财富的抉擇

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論

第27章 禀賦效應與市場交易

第28章 公平性——經濟交易的參照點

第29章 對結果可能性的權衡

第30章 被過分關注的罕見事件

第31章 能帶來長遠收益的風險政策

第32章 心理賬戶是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的?

第33章 評估結果的逆轉

第34章 善用框架效應,讓生活更美好

第五部分 兩個自我

第35章 體驗效用與決策效用的不一緻

第36章 人生如戲

第37章 你有多幸福?

第38章 思考生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