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7日,倫敦發生了多起公共交通爆炸案,56人喪生,另有數百人傷殘。當日,計算機科學家托馬斯在地鐵車廂裡,離自殺式爆炸者僅數米,托馬斯正開心地看着最喜歡的幽默故事,自殺式爆炸者炸飛前的瞬間,托馬斯還在大笑。
案發一年後,托馬斯還是難以安眠。他總是做與爆炸有關的噩夢;每當他大笑後,轉瞬又變得悲傷。據醫生診斷,托馬斯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面對緻命威脅,他恐懼和無助,引發了持續的高度警覺和誇大的情緒反應。從神經科學來看,人類大腦底部的雙側杏仁核是與焦慮相關的神經區域,有些人的杏仁核更容易被激活,對特定情境的反應更加敏感,這類患者的焦慮永遠不會消失,他們總感覺危險即将降臨。
焦慮症困擾着當今社會。在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估計每2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該症;在美國,每年約有18%的人口患上該症;我國終身罹患焦慮症的成人多達8000萬人;目前歐洲每年應對焦慮症的開支達774億歐元。
對于焦慮症,雖然有處方藥,但患者會産生依賴性。理性的應對方案是: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用平靜和積極來對抗它。因為大腦和神經元可塑性很大,每個以改變焦慮為目的行為,都有助于鞏固新的行為模式和繞過會産生焦慮反應的神經回路。新的策略會被确立下來,成為大腦優先選擇的神經回路。
神經科學家喬瓦尼·弗契多長期研究情緒的神經基礎,焦慮也會煩擾他。七七爆炸案當天,在即将發生爆炸前,他曾路過其中一個爆炸點。他清晰地記得事發後自己的情緒變化:在此後的數周,他都忌憚乘坐倫敦的公共交通;看見車廂裡有背雙肩包的人,有時他會警覺地離開。一段時間過後,他學會了評估恐怖襲擊的風險,并認識到不應該讓這一焦慮妨礙自己的正常生活。
每當焦慮來襲,弗契多也會徹夜難眠,一個個令他不安的疑問在腦海遊弋:我關好離心機了嗎?如果大學不提供研究經費怎麼辦?身上新出現的紅斑與癌症有關嗎?這時,弗契多會以練瑜伽、喝甘菊茶、喝酒或與朋友聊天來舒緩。他認為人們應該接受并學會應對生命中出現的不确定性,這是克服焦慮并與焦慮共存的最好方法。
與焦慮相比,憤怒似乎更應通過提高個人修養來消減。亞裡士多德說:“每個人都會憤怒,這很容易。但在适當的時候,為了适當的目的,以适當的方式和程度,對适當的人憤怒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也絕非易事。”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适當的憤怒”,對于大腦前額葉皮層受損者來說則毫無可能做到。菲尼亞斯·蓋奇大腦受損的案例表明,一個公認的友善、體貼的人,在大腦前額葉皮層受損後,會時常暴怒,變得粗暴、不負責任且具有攻擊性,無法判斷自己的行為方式能否被他人接受;這種狀态一直持續至終老。
除焦慮、憤怒外,與人腦的神經元網絡密切相關的情緒還有内疚、悲傷、共情和愛等。喬瓦尼·弗契多從研究生階段開始,一直研究這些情緒與大腦組織、神經元的關聯,他還出版了《情緒是什麼》一書,系統地予以闡述。
本書分為7章,對每一種情緒與大腦神經組織的關聯都做了詳細解說,除了利用生理學、遺傳學、曆史、藝術和哲學等領域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外,弗契多還引入了心理學和生物科學的實驗成果加以印證。
弗契多能夠簡明、清晰地把生物學知識傳達給讀者,對大腦的構造、功能以及與情緒的相互關聯叙述得生動又明晰。例如,在介紹大腦組織中的杏仁核和前額葉皮層時,弗契多寫道:“你可以想象一支箭直穿過你的眼睛,另一支箭穿過你的耳朵:它們的交叉點就是杏仁核的位置。”“如果把大腦的發展比作構建房屋,前額葉皮層就是房屋的最高層,是大腦的閣樓。”
令讀者印象更為深刻之處在于弗契多在本書中展示了自己在悲傷、焦慮和愛等多方面的私人情感。例如,弗契多詳細地叙述并反思了自己在海德堡讀研究生二年級時,與一位男生的感情經曆:有一天,他看見馬路對面站着一個陌生的年輕人,當他倆目光相遇,相互報以微笑;未及互通信息,倆人便被人流沖開。接下來的幾天,弗契多常常想到他,情緒大起大落,焦躁不安,無法入眠。他開始在酒吧、圖書館、音樂會搜尋這個相視不到5分鐘的男生。終于他們在遊泳池相遇……
由于審查機構的寬容,弗契多的這段非傳統的情感得以展現在讀者眼前。通過這些發人深省的闡述,讀者可增進對世事人情的認知,更準确地理解他人,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在人生旅途上,任憑人事變幻,我自平和泰然。
徐璐撰稿
《情緒是什麼》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
作者簡介
喬瓦尼·弗契多,本科就讀于倫敦大學學院,在德國海德堡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獲得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情緒的神經基礎;2008年獲得約翰·肯德魯年輕科學家獎。
本書目錄
第一章憤怒:熾熱的噴發
第二章内疚:洗不掉的污點
第三章焦慮:對未知的恐懼
第四章悲傷:沉浸于不存在之中
第五章共情:帷幕後的真相
第六章快樂:幸福的碎片
第七章愛:綜合征與十四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