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将主宰世界:支配世界的思想和權力》
馬克·馬佐爾著;胡曉姣,秦雅雲,唐萌譯
中信出版社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态,增長速度開始減緩,但是其體量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位,但是我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我們的經濟體量相比較,卻還明顯偏弱。我們該用怎樣的思想去影響世界,為世界的生活提供更美好的未來呢?
本書作者馬克·馬佐爾(Mark Mazower)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曆史學教授。著有《希特勒統治下的希臘》、《黑夜中的大陸》、《巴爾幹》、《幽靈之城》、《希特勒帝國》等著作,并榮獲多項大獎,包括沃爾夫森曆史獎、達夫·庫珀獎、朗西曼獎等。在這本《支配世界的思想和權力》中他回顧了自19世紀以來的國際政治思想。
主宰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是為了人類更美好的未來,這種想法已經走過了兩個世紀,馬克·馬佐爾(Mark Mazower)的作品完美記錄了主宰世界這一理念的逐步演變,以及争奪世界主宰權的思想和權力在演變過程中難以避免的跌宕起伏和玄妙莫測,堪稱描寫兩者關系的史詩級著作。
縱觀1815年的歐洲協調到19世紀的國際主義,以及“一戰”期間的國家聯盟和“二戰”後的聯合國,可以看出國家地位決定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在英國強盛時期,國際聯盟是英國的附庸,而随着美國逐漸強大并成為世界頭号強國,早期的聯合國也不得不聽命于美國。但自20世紀60年代始,第三世界開始作為真正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台,美國開始失去世界話語權的統領地位。20世紀90年代的那些華而不實、誇張滑稽的期望也在書中再現,并展示了千禧年後樂觀主義的分崩離析及其此後衍生出的令西方世界談之色變的恐懼情緒。
在200年左右的時間裡,歐洲和美國相繼在世界上取得了某種主導性地位,卻不複從前。一個多中心的全球平衡新體系正在成形,一個思想的新世界正在降臨。
第一部分 國際主義時代
緒論 一無是處的歐洲協調?(1815~1914年)
歐洲協調就是在五大國(奧地利、俄國、英國、普魯士、法國)領導之下維持歐洲的秩序,小王國被斷然邊緣化了,處在第二、第三、第四等級的那些國家隻能屈從于由首腦大國做出的一緻決定。歐洲協調有着非常強烈而保守的使命感。其成員國支持正統王權和階級制度,更加重視秩序與穩定,而非平等與公正。1853-1856年的克裡米亞戰争中,歐洲協調各成員國反目成仇,相繼爆發了沖突,并愈演愈烈,這是歐洲協調走向滅亡的開端,1870-1871年的普法戰争是歐洲協調的轉折點,這場揭幕戰開啟了各大國之間異常激烈的新一輪競争,民族主義思想及德意志的野心就是這場慘烈競争的導火線。反對聯盟的呼聲此起彼伏,新科技帶來的機械型戰争更是加速了歐洲協調的滅亡。1812-1913年的巴爾幹戰争徹底摧毀了舊秩序,歐洲協調的幾大國成員于倫敦會面。表明了各國的訴求,但遭到歐洲巴爾幹半島新興勢力的公然無視。然而,一戰之後,歐洲協調的殘留風氣竟然存活了下來。
第一章 以國際視角統禦全球
和諧共處是世界曆史的主題,然而,全世界的統治者都夢想構建一個全球化的統一社會,這種觀念始于近代,是出于對中世紀統一帝國理念的不滿。到十九世紀中葉,“國際”一詞發展為一種激進的思想派别,和職業技工與資産階級、制造業與商業的崛起息息相關。從根本上消除世界分歧—國界、民族、宗教、國債,這将是國際主義的勝利。到19世紀末,即便是激進的國際主義反對者也不由自主地開始以國際主義視角思考問題了。
第二章 兄弟般的情誼
19世紀上半葉,最熱切的國際主義者大多是福音派基督教徒。大西洋兩岸的基督教徒們借着海外歐洲勢力增強之勢,忙于傳播他們眼中的文明,為此開設學校,四處分發聖經,并發起反飲酒、反奴隸制的運動。1815年《巴黎條約》規定販賣奴隸為違法行為,反奴隸運動初獲成功。但是,維護世界和平才是他們的長遠目标。1816年英、美都成立了和平組織,但是1853年爆發的克裡米亞戰争喚起了英國對沙皇俄國的仇恨,加速了和平運動的滅亡。1857年,和平大會委員會解散,而在美國内戰期間,這些和平主義激進分子大多支持北部。
環境改變了,國際主義者的态度不像原先那麼激進了,他們實行曲線救國,另尋和平之路。他們嘗試建立新的體制,減少對公共輿論和上帝的依賴,學會了更多地依靠政治手段後,他們幾乎找到了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這非常符合他們的理念:取消關稅,實行自由貿易。1871年德國重返世界舞台之後,強大的敵對聯盟崛起,緻使1882年後亞非地區遭受了瘋狂的土地掠奪戰争,自由貿易的國際影響力被大大削減。各國更加崇尚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席卷世界。總之,自由貿易運動與和平運動密切相關,同和平運動一樣,自由貿易在國際主義盛行的19世紀四五十年代也曾輝煌過。一個世紀之後,美國成為新興大國,并重提自由貿易,正是因為美國,自由貿易在20世紀80年代恢複了它的統治地位。
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内,國際主義幾乎等同于有組織的社會主義這一概念,蘇聯成為世界強國之後這種情況更明顯了。1864年第一國際成立,馬克思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國際主義思潮在第三國際時達到全盛,人們熟知的1919共産國際就是第三國際,改組織由列甯創立,目的是促進世界範圍内共産黨人之間的相互合作。
第三章 法律帝國
法學家們忙于建立國際法,利用國際規則來統治世界。誠然,全球文化和社會的存在形式大不相同,那些法學家的工作就是向人們展現文明的标準,提供一套規範,一套能夠用于國際評級及判斷外交事務處理是否得體的準則。站在文明發展進程金字塔尖的是歐洲諸國,抑或歐洲曾經的殖民地,處在底層的則是非洲以及太平洋地區的一些野蠻未開化的民族。
但是19世紀的國際法具有兩面性:法學家在證明海外殖民統治合法性的同時,還要維護歐洲主權國家在新興社會的統治權。
第四章 科學聯盟
科學家們幻想着用科學方式統治世界,他們要建立科學聯盟,召開國際會議,要把專業知識進行全球共享,他們也幻想世界各國都使用他們發明的世界語,來減少人類文化的差異。
第五章 國際聯盟
威爾遜絕對稱得上是建立國際聯盟的功臣,他認為“我們需要一個實力超群的國家聯盟,它将成為世紀和平的受托人”。而當時英國是最強大國家,在大多數想要維護帝國統治的英國政客眼中,保存英美聯盟直至和平到來至關重要。作為世界領導者,國際聯盟開創了國際主義新體系,終結了神聖聯盟和歐洲協調的神話,通過專業技術為民主和社會轉型打下了基礎。實際上,國際聯盟是第一個推崇民主思想,又能認清大國霸權這個事實的組織。
第六章 意識形态之戰
國際聯盟言行不一,自相矛盾,他們滿嘴的仁義道德,兄弟情誼,實際上卻是因為他們是軍事勝利的受益者。聯盟竭力與之前的歐洲協調劃清界限,标榜自己與“協調”的專治思想截然不同,可實際上它不過是歐洲列強結盟共事的交際工具。因此布爾什維克黨人成立了共産國際。這兩大集團一直處于敵對勢态,直到1934年蘇聯加入國際聯盟,兩方才不得不放下舊時恩怨,共同抵禦新的敵人—納粹德國。
第二部分 以美國的方式主宰世界
第七章 “國際聯盟隕滅,聯合國長存”
二次大戰之後,取得勝利一方的五大國,在美國提議之下成立了聯合國,同時這五大國是具有否決權的五大常任理事國,聯合國旨在維持戰時大國的合作關系,為了避免國際聯盟失敗的命運,聯合國願付出一切。
第八章 冷戰實錄(1945~1949年)
二次大戰的勝利不是單靠某一個國家取得的,而是全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結果,美國人民和政府受到這次勝利戰争的啟發,轉變了他們的國家安全戰略。人們認識到,在現今的世界,單方面的國家安全政策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和平是一個世界範圍的概念,不僅要恢複和平,更要捍衛和平,這首先需要世界強國的團結利益和前景一緻的國家開始結盟,美,蘇為代表的兩大勢力進入冷戰。部分國家很害怕卷入冷戰受其牽連,國際上不經意間興起了不結盟運動,形成了鼓勵發展中間勢力的新一派勢力。
第九章 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
随着冷戰的爆發,曾受萬衆矚目、國力遙遙領先的大國蘇聯突然驚覺自己已經落于下風。聯合國已經成為西方強國操縱國際政壇的政治平台,而且他們總能得到大多數成員的支持,而蘇聯卻陷入了永久否決的困境。冷戰期間各類國際組織如火如荼地創建起來,且多數都是由美國及其盟友負責運營,蘇聯置身其外的傲慢态度已經讓自己疲憊不堪,舉步維艱。蘇聯斯大林之後的蘇聯修改了自己的政策,開始加入聯合國的技術援助工作,重新加入了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莫斯科方面漸漸認識到同殖民主義的鬥争是時下最重要的意識形态問題,這也是蘇聯籠絡聯合國的關鍵意義所在。當然,兩個超級大國都喊着反殖民主義的口号。自決權和全球化擴展和反殖民主義鬥争的成功都對蘇聯和美國的國際地位産生了颠覆性影響。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一直處于防守态勢;到70年代中期,蘇聯在許多問題上與不結盟運動形成了統一戰線,而美國也發現了聯合國對自己不利的形勢。1946年,聯合國在51個最初成員國的基礎上新增了4個成員國;1947-1950年,隻有一個國家獲準加入聯合國;1950-1955年間成員國數目沒有變化,而在1955年一年聯合國就新增加16個成員國,而随後的10年裡又有33個國家加入了聯合國,1970年,聯合國大會發展到有127個成員國,至此,亞非集團已經成為聯合國的主導力量。聯合國數目在20世紀末增加到188個。
第十章 重建世界之路(1949~1973年)
戰後,美國人認為自己肩負着改造世界的使命,杜魯門政府與蘇聯共産主義在意識形态上存在着重大分歧,他們認為必須向世界證明,在改善全球貧困人民生活方面,資本主義更勝一籌。杜魯門認定全球貧困問題正威脅着美國式的生活,他向世界保證将同聯合國的專業機構一道在所有可能的地方開展除貧工作。大多數時候,美國都是兩手抓,掌權的實用主義者認為真正的現實主義就是盡可能利用國際組織。這個策略為美國提供了強大的資本及政治掩護,而代價小的出奇。1954年全年,聯合國及其主要組織的财政預算接近8300萬美元,其中美國資助了2400萬美元。那時,美國給希臘一國的捐助就高達6800萬美元,給全世界的資助總額為51億美元。因此,說強大的美國在資助、控制并塑造聯合國系統也不足為奇。盡管斯大林去世之後,蘇聯也開始資助聯合國,但是與美國的貢獻相比,蘇聯的資助不足挂齒。
第十一章 來自美國的反對
在聯合國内部,一些與美國對全球公正定義完全不同的國家組成了勢頭強勁的聯盟,因此,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政府一改以往緘默的反對手法,公開對幾個政治集團實施反擊。在其反擊目标中,有第三世界呼籲全球經濟新秩序帶來的挑戰,還有人權問題和環境問題。美國國會和民衆對聯合國的敵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便削弱了聯合國應對環境問題和其他全球性問題的能力。
第十二章 國際經濟新秩序
80年代開始的新自由主義讓美國的地位再次加強,其一拒絕接受已經鞏固了西方經濟增長的戰後“社會法團主義”,其二是重拾貨币主義,其三是解除管制。這三方面都意味着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形成—其中大多數由美國制定—它輕而易舉地摧毀了第三世界的願望,還給大西洋聯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為全球經濟制定了新的規則。如此一來,西方世界在接下來的20年内發展了主宰世界的新模式,這一模式甚至有了獨立的意識形态:全球化。
事實證明,聯合國能為世界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幫助,另外,國際新興力量也對世界的共同發展大有裨益。崛起的中國就承擔了非洲和東南亞一系列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國承諾發展“南南合作”,為世界提供了一種新型的中國特色發展模式,它不僅為世界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資金援助,還為他們提供了自己發展經濟的經驗教訓
第十三章 人權法規
無論是過去的國際聯盟還是如今的聯合國,都試圖創建一個全新的世界,各國實行民主政治,賦予人民統治國家的權力,同時由國際機構監督國家統治者和人民的合作關系。如果說在冷戰結束後,國際行政機構在維和行動、幹涉主義以及國際領土管理的推動下有所發展,那麼其中最主要的就要數法治機構的發展了,其最重要的成就體現在國際刑法的頒布和國際刑事法院的成立上。令人十分驚訝的是,常設國際刑事法院的成立引起了美國的強烈反對。布什政府甚至威脅聯合國,要否決聯合國的維和行動,除非安理會同意為美國人提供豁免權。
第十四章 何者永存:歐洲危機及後續
現在,人類馬上就要迎來新的時期,随着西方強權走向終點,預言家們開始分析随後世界将會發生什麼。未來的大國關系可能與現在截然不同,但也會有效。日漸崛起的強國,主要是中國,他們對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并不怎麼感興趣,至少對它過去的所作所為并無好感。它們更加注重對國家主權的保護,并認為保護國内政治自由裁量權是必要的。如果這些新興大國的影響力持續增長,美國創建的國際組織很可能會沿着新的方向,回到它們最初的設想軌道真正地發展起來,世界将會湧現更多的意見和觀點,充實經濟思想,改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起主導作用的刻闆經濟觀念。
雖然,本著作是從歐洲角度審視與回顧了這個世界200年的形形色色思想,但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當下的機會。在中國崛起之際,對中國讀者來說,尤其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中國能為國際政治提供什麼有影響的思想。所有關心人類處境的人都不應錯過這本書。
圖書情報中心 張力軍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