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每月一讀——《施密特: 未來強國》

2015-05-06
閱讀:

施密特:未來強國》

赫爾穆特·施密特著,梅兆榮等譯

海南出版社

 

本書作者施密特(HELMUT SCHMIDT)曾任德國總理,他與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一直到今天的習近平,都曾接觸過,并進行過密切的政治意見交換。他是德國和世界政壇備受尊重的前輩政治家。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争勝利70周年,也是世界多數國家取得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而當今的國際秩序也正是二戰之後,取得勝利國家所建設并維持的。那麼,未來的世界會是怎樣呢?這是作者所關心并想描繪和預見的,該書雖然早在2004年就已出版,2014年海南出版社再版此書,作者還專門為此寫了《前言》。作者在再版前言中寫道“我寫作這部書時,中國尚未到向現在這樣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而今天,研究中國對西方人而言已經變得比任何時候都重要,.....西方人如果研究中國,會馬上明白一點:所有重大的經濟、環境政策或地緣政治問題,沒有中國的參與都不再能解決。”

誰是未來世界的赢家?作者試圖把今後幾十年全球發展的趨勢描繪出來,并為由此産生的 問題找到答案……如美國将繼續保持關鍵位勢,中國的地位将日益增長。與此相反,歐盟的前景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還有非洲大陸、 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關系以及中東的未來……

施密特以歐洲政治家特有的視角與眼光觀察世界,寫出了當前國際關系現狀及其未來走勢、特别是對幾個世界強國和強力集團未來力量消長趨勢進行分析與預測。全書從恐怖主義的興起切入,鞭辟入裡地分析了當代世界的幾大矛盾。重點剖析了美國全球戰略的特點與本質,兼及中國、印度、中東、俄羅斯、拉美、歐盟的戰略地位及發展态勢。全書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預測性。

 

第一章 未來發展知多少

作者在開篇先分析了伊斯蘭世界,并描述了不太樂觀的前景,自9.11之後,美國進入反恐戰争模式,美國根據它對世界變化的看法,也改變了自己的戰略,而美國提出的新目标确實會改變今後幾十年的世界。

不同的前景

1900年,許多人都滿懷樂觀地展望新的世紀,其中包括美國人和歐洲人,也包括工運人士和社會黨,但是沒有人預見兩次世紀大戰的爆發,蘇聯的興起與衰亡,各個殖民地的解體。今天,我們預見21世紀,多數歐洲人都少了一些樂觀,多了一些懷疑。

在非洲,這裡都是發展中國家,宗教與内鬥不斷。總體上是一個飽受憂患折磨的大陸,但是不存在可能引起世界性政治後果的危險。

拉丁美洲的情況與非洲相似。

亞洲呈現出一幅參差不齊的景象。由以日本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也有中國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也有如阿富汗等低層次的經濟體。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危險來此中東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沖突。

同亞洲的中東相比,歐洲會是一個安定的大洲,雖然有些不安定地區,但不會給世界帶來危險。

美國在許多方面占據着領先地位。

危及全球的因素

美國對世界秩序提出的要求會導緻何種後果,目前還不清楚,而一系列影響今後幾十年的重要因素,卻已經一清二楚。特别是以下四大因素将對今後的發展産生決定性影響

1人口爆炸及其後果

2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後果

3國際金融市場的脆弱性

4國際軍火貿易的影響

如果有人問,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誰是明日世界的赢家,那麼基本上可以看到三類國家

第一,大多數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及其居民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他們屬于赢家

第二,有一類發展中國家會是赢家。這類國家的政府一方面在經濟上開明理智,另一方面,為了實現必要的經濟措施能夠以權威方式行使内政權力。包括波斯灣地區一些盛産石油的阿拉伯小酋長國,但首先是巨大的中國。

第三,目前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卻會因為政府在經濟方面和社會政策方面一事無成而将繼續落後下去。這種情況會在那些民主制度和人權已經站住腳跟的地方出現,因為民主和基本自由權利都不是達到富裕的保證。

 

第二章 美利堅帝國

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導緻美國做出了若幹對世界具有長期影響的政治決定。美國開始在單邊主義道路上瘋跑。華盛頓讓大家明白,我們不需要北約,當第二次對伊拉克開戰是明确表示不需要聯合國和安理會。作者羅列了自克林頓政府上台,特别是小布什當政之後,美國單幹的記錄。這個單子表明,不隻是克林頓和小布什總統,而且還有參、衆兩院的議員們,都在自負心裡的驅使下,确信他們的國家是淩駕于世界所有其他國家之上的,因而也就沒有必要接受約束。

美國帝國主義的根子

200多年來,美國的外交政策存在三個基本取向,它們始終同時并存。在這個過程中孤立主義和單邊帝國主義會交替出現,但也會常常重疊交叉和相互滲透。另外一個取向就是美國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意識,是一種根據上帝旨意教化世界的使命感。作者回顧了美國自建國之後的領土擴張過程,第一次大戰之後,美國的帝國主義取向暫時中斷。但是二戰使美國又開始放棄孤立主義。二戰之後,美國牢牢把握着西方的領導地位并逐漸強勢。

美國的強項和弱點

美國的強大與其軍事實力不可分,目前美國士兵分布在156個國家,63個國家有美國的基地和駐軍。另一個同等重要的因素是這個民族世世代代不可抑制的活力。還有美國的民族語言成為唯一的世界語言。到20世紀下半葉,英語擠走了法語和西班牙語成為了國際溝通的工具。這些都是美國擁有的強項。

100多年來,美國一直是世界強國,但是美國最近一代政治領導人對世界知識明顯地減少了,其結果是美國的世界政策變得搖擺不停,難以捉摸。另外,要競選上總統,需要為競選募集到巨款,這可能會影響到美國的政策。

美國資本主義支配全球

大多數美國人很少提市場經濟,而是幾乎隻提資本主義,對他們來說,資本主義沒有任何消極的味道。歐洲那種對平等和社會公正的強烈要求,至今在美國發展的比較弱。同歐洲相比,美國每年的勞動時間要長,休假日要少得多,國際和企業的福利待遇也明顯低得多。

美國企業和銀行在世界性競争中的有利條件之一就是他們銀行和企業的經理人享有的決策自由要比西歐多得多。

第二個有利條件是,美國由龐大的國防預算資助的研發工作可以很快應用于民用部門。此外私立大學和私人企業之間,尤其是在技術領域,存在着傳統的密切合作。

第三個有利條件就是美國國内的巨大市場。

美國不僅在軍事上,而且在金融政策上也是唯一具有全球行動能力的世界大國。美國的戰略能量近期内不會由于經濟原因而受到多大阻礙。

美國的戰略選擇

作者對美國在全球外交關系上同歐洲,伊斯蘭世界,亞洲等地區應該采用何種戰略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在論述中東關系是,作者寫道:

以下的做法可能更加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那就是華盛頓一方面公開宣布他的利益所在:第一,保持石油的連續供應;第二确保以色列的安全;第三,防止更多國家搞核軍備;另一方面不再發表諸如:“邪惡軸心”,“無賴國家”等侮辱性言論。

在論及到與中國關系時,作者寫道:

美國面臨的問題是:是否願意容忍中國在經濟上崛起成為世界大國和東亞首強,是否願意容忍中國迄今相對有限的軍事上的壯大?。可以肯定的是:美國歸根結底不可能阻止中國崛起。無論美國采取阻撓戰略還是進行合作,在這兩種情況之下,美國要對中國稱霸這種思維模式都始終是癡心妄想。

由美國來領導

美國越是強烈地要求和放肆地使用領導權,就越會挑起反對和抵抗。反過來,華盛頓越是照顧他國利益,美國就越會獲得成功。美國總統不必要拿美國在全世界的聲望去冒險。

在下列四個領域,美國的領導作用是不可避免的,其他組織的威信和分量顯然不夠。

首先。希望美國在人口爆炸、貧困和發展援助方面采取行動。美國在這方面的行為是消極的,如果美國人能銘記二戰之後美國慷慨的援外活動為世界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第二希望由美國起領導作用的全球領域是整個能源消耗和有害物質排放問題

第三個希望由美國倡導和帶頭的領域是各類武器的全球性擴散問題。

第四個希望就是美國要維持一個可靠的世界經濟框架,美國對确保世界穩定和防止全球危機上負有重大責任。

總而言之,美國有許多事情要做,其中也包括反擊伊斯蘭恐怖主義。但這項任務不能掩蓋衆多其他的任務,也不能掩蓋美國對世界未來所承擔的重大責任。

 

第三章 其他大國的發展

中國與遠東

作者使用了大量篇幅講述了中國現代以及過去,對于一些不切實際的對中國現體制的批評進行了回駁。

中國現行體制所保障的政治穩定是符合需要的,對中國人民及其鄰國來說都是有益的,中國的權威政治文化很可能會随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的開放而發生演變,應該聽其自然發展,如果當真試圖在政治上從外部加快這一進程,将不會有好結果,相反,這樣做可能會引發巨大災難。

印度次大陸

在今後幾十年裡,印度将發展成為一個新的世界經濟強國,并将遠遠超過巴西和墨西哥

伊斯蘭、中東和石油

作為世界性宗教,伊斯蘭教在文化上和政治上有着巨大影響。世界上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國家以不同方式打上了伊斯蘭的烙印。不論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很長時間裡都追求最高宗教和政治權威的統一,伊斯蘭神學至今仍把宗教與國家視為一體。今天幾乎所有伊斯蘭國家不是君主制,就是實行不同程度的總統專制。歐洲和美國的現代民主及法治國家是漫長進程的結果,誰要是企圖将這一進程的結果從外部強加給伊斯蘭國家,而且想在一夜之間就實現,就必須同時接受發生敵對和沖突的現實。誰要是企圖以基督上帝的名義對中東國家實行民主化,他命中注定是要失敗的。

俄羅斯——懸念中的世界強國

俄羅斯和美國的利益在兩個領域無疑保持一緻:一個是防止進一步擴散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武器,二是反擊伊斯蘭恐怖主義。隻要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内政、經濟發展持續落後于俄羅斯,由于有着上千年共同的曆史,基于共同的語言和文化,并由于經濟上緊密的相互依賴關系,這幾個國家有可能走向重新合并。

處在世界邊緣的無奈

有這樣一些大國,她們在世界經濟和世界政治中既沒有多大分量,也起不了什麼作用。其中之一是印尼。現有人口2.1億,僅次于中國、印度和美國而居世界第四。其次是孟加拉國,人口1.35億;尼日利亞人口1.25億,還有拉美的兩個大國也處于邊緣;巴西,人口1.75億;墨西哥,人口1億。對于電視觀衆來說,隻有發生自然災害、政變或戰争時。這些國家才會出現在屏幕上。幾乎整個非洲大陸的情況也是如此。

不能指望發展中國家的外交政策會出現共同的趨勢。今後數十年,她們之中的大多數仍将靠邊站。在做出重大的方向性決定時,她們隻能被動地而不是積極地參與。

歐洲困難的自我捍衛

1000多年來,歐洲各國相互征戰。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就在歐洲。而在這之前的幾個世紀裡,歐洲國家曾向全世界傳布過帝國主義。如果亞洲人或非洲人熟悉歐洲各國這種血腥的戰争史,那麼他們對今天25個國家居然聯合在一個歐洲聯盟裡一定會感到驚異。

歐洲自我捍衛的能力與其說決定于歐洲政府的共同鬥争,倒不如說更多地取決于她們對美國影響的依賴程度。歐洲聯盟将在幾十年内不會成為美國超級大國的“對立力量”。而且,美國也會做出努力,不讓歐盟過于強大起來。

大約30年後,将形成由歐盟、美國、中國組成的世界經濟三角—也包括它們的三種貨币—這是美國無法阻止的。但在政治和軍事領域,歐盟将不會成為一個世界大國。美國根本無需阻止歐盟發展軍事實力,因為歐盟沒有值得一提的自衛問題。

歐洲古老的民族聯合同美國這個年輕的民族之間取得諒解是重要的,但它不是歐洲人最重要的任務,歐洲大陸的未來将取決于這樣一個問題:歐洲是否能夠解決自己家裡的巨大問題和困難。因為相互之間不統一、執拗于民族利己主義,将使歐洲各國人民沒有足夠的力量應對21世紀威脅歐洲的各種危險。

 

對于未來世界的國際政治關系的預測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以及分析的視角,但是作者作為一個資深的政治家,而且與各個大國之間都有過深切交往,并曾擔任德國總理的分析與預測,我認為對于把握未來世界政治關系還是會非常有幫助的。

 

圖書情報中心  張力軍執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