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每月一讀——《身份經濟學》

2015-10-13
閱讀:

《身份經濟學:身份如何影響我們的工作、薪酬和幸福感》

喬治·阿克洛夫,瑞秋·克蘭頓著;顔超凡,汪潇潇譯

中信出版社

 

2015年9月23日到28日中國國家主席出訪美國并同美國總統奧巴馬進行會談。此次訪問不隻是中美的各大媒體大量關注,同時也引起世界上各大媒體的關注。其中的原因可以有各種解釋,但是用“身份”進行解釋可能最具有說服力。一個是新興大國的領袖,一位是目前世界最強大國家的領袖,兩人之間的會談以及表現出的各種信号都足以影響世界。

每個人都隸屬于宗教、性别、職業等多種社會身份,每種身份都有與其相對應的行為規範或準則,這些規範/準則構成了經濟産出的社會機制。

身份決定一個人的機會和前途,其重要性遠超我們目前的印象。“請注意你的身份”是在日常交往中被常常提及的言語,而不同身份的人所釋放的市場信号其影響力也往往不同。李嘉誠“逃離”中國大陸,是最近網絡中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一件事情,也正是其身份所釋放的市場負面信号更加強大。

本書作者之一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與杜克大學教授克蘭頓合作,超越經濟學傳統的經濟動機,從身份經濟學的視角,為你揭示身份及其相關的社會規範究竟如何影響作為個人的你在工作、就業、教育等方面的決策及其經濟和情感後果。在兩位作者的筆下,人不再是隻追求經濟利益的理性經濟人,而是有血有肉真實的人。

 

第一篇 經濟學與身份

本書将身份、規範和社會類型引入經濟學分析,為了簡便起見,我們用身份來統稱這三個術語。本書的一個主要觀點就是,身份、規範以及它們所依賴的社會類型是變化多端的。身份的内涵可以是當下、某一天、一年、一生或是幾代人。例如,女性在一天中可以是家庭中的母親,也可以是職場中的專業人士,此時,社會類型就是指她在某個時候如何給自己定位。在人的一生當中,人們對生活的認識也極有可能發生戲劇性的轉變。

 

效用論中的身份和準則

我們的效用函數簡介明了。隻需要借助社會類型、規範和理想類型以及身份效用函數這三個要素,我們就可以刻畫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人類行為動機是如何變化的。我們的分析方法包括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們界定了效用的标準概念;一個人對物品、服務或者其他經濟結果的偏好。

在第二部分中,我們具體說明了相關社會背景下的身份要素。

在最簡單的情況下,我們假設一個人在給定的身份、規範和社會類型下,選擇能夠最大化其效用的行動,他通過平衡第一部分的标準效用和第二部分的身份效用,采取最恰當的行動,來最大化自身的效用。作者還使用了美國的吸煙趨勢的案例來印證身份的效用。性别規範的變化是女性煙民逐漸增多的最重要因素。

 

規範源自何處?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規範的起源以及身份經濟學。社會規範是如何演化的?如何将社會規範内化?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論。而最新的觀點則是認為人們希望堅定自己的信仰,當行為主體擁有這樣的效用函數時,他們的相互交往就促成了社會群體、規範和身份的産生。

 

第二篇 工作和學習

許多研究都發現通常工人認同的是與他們有切身關系的工作團隊,而不是整個組織。身份因素的微小變化刻畫了以下這些工作規範:

社會類型:員工把自己視為外部人或是某工作團隊中的成員

規範與理想:工作團隊成員認為,自己應該投入适度的努力或者相反,外部人隻抱着低努力的理想。

身份效用的損失與收益:如前所述,隻要員工的努力偏離了他們各自的理想,就會損失身份效用。

員工在多大程度上認同自己的工作團隊或多大程度上成為外部人,取決于公司的管理政策。

一個組織的成功取決于員工共享組織目标,否則,員工将就任何提供給他們的薪酬方案展開博弈。身份經濟學告訴我們,管理者不應該隻監督工人們的努力,制定适當的獎勵工資;他們還應該發揮關鍵作用,使員工成為内部人而不是外部人。工人的身份是組織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甚至可能是主導因素。

作者在探讨學習的時候,把身份納入教育經濟學理論。

作者采用以下方式建立模型

第一步:在樣闆模型中,學生面臨着教育成本與收益。成本包括學業上的努力、放棄的工資以及其他費用,收益是未來的較高工資。

第二步:加入三種身份因素

社會類型:學生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可以簡單分類為喬克派或頹廢派。也可以簡單分為内部人和外部人

規範與理想:喬克派應該是長相姣好,衣着得體,男孩喜歡運動。頹廢派則相反

身份效用的損失與收益:因為喬克派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所以隻要他是喬克派的一員,就有較高的身份效用。但是這種身份效用取決于學生适合喬克派理想的程度。一位并不符合團隊理想的學生如果依然試圖适應團隊,他就會遭受身份效用損失。另外隻要學生投入的努力背離了自己的理想,他們也将會獲得或損失身份效用。

我們的模型表明,首先教育的經濟回報可能是在校生努力學習的一個弱決定因素;而身份因素可能非常重要。當喬克派理想難以适應,更多學生選擇成為頹廢派。他們極少為最優經濟回報付出努力,因此增加未來工資并不能起多大的作用。因此,我們的模型清晰地刻畫了那些對學習不上心的在校青少年學生。

 

第三篇 性别與種族

在美國,隻有7%的護士是男性,總體來說,美國的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職業中工作,職業隔離是美國勞動力市場最頑固的特征之一。如何解釋美國的職業隔離及其趨勢呢?身份可以很好解釋職業隔離的趨勢。一些工作适合女性,一些則适合男性,這些就是職業規範。各類工作都有相應的标簽。不論這種适宜性是否基于真正的差異,男性和女性應該做什麼工作的刻闆印象都能從這些聯想中得到證實。

作者使用自己的方式建立了勞動力市場的身份模型。

第一步依然是樣闆的勞動力市場模型

第二步加入三個身份因素。

社會類型:男性或女性

規範與理想:有些工作被标示為男性,其他一些則被标示為女性工作

身份效用的損失與收益:女性從事男性的工作就會損失身份效用,而男性從事女性工作同樣會遭受效用損失。另外,如果女性從事男性工作,男性也會損失身份效用,他們會破壞女性工作。我們求解模型,找出勞動力供給等于需求時的工資值,以及不同工作崗位的男女就業人數。在我們的模型中,正如美國的勞動力市場一樣,就業模式反映了“女性工作”的刻闆印象。身份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市場競争激烈,依然存在歧視和職業隔離。其問題在于規範,它們規定了男性和女性應該做相應的工作,而不考慮個人的喜好和能力。要徹底糾正歧視的方法,就是要撕掉職業的性别标簽。

勞動力市場隻是性别規範影響經濟結果的主要場所之一。經濟學家對家庭中的事情也非常感興趣;夫妻倆如何分擔家務以及養育兒女,他們如何決定誰應該出去工作以及工作多少時間等。研究表明,性别規範會深遠地影響勞動與閑暇的分配。

無論在工作場所還是在家庭中,性别規範都給工作貼上了男人與女人的标簽。該模型向我們表明,為什麼要依靠社會運動和政府幹預,而不是激烈競争的市場機制,來逐漸改變美國婦女受歧視的現象。

 

第四篇 展望未來

本書是身份經濟學的入門書。我們的目的是以最簡單的方式引入身份這一概念。我們的框架相當普遍地與許多标準的心理學和社會學概念相契合,而且和這些概念有一個共同主題:自我形象、自我實現、境遇、群體内與群體外認同、自我與他人、社會結構、權力與差異。在前面五個領域的研究中都有一些經濟問題,在這些問題上,身份經濟學大有可為。

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規範和身份從何而來、它們是如何變化和演進的?身份、經濟政策及制度之間有什麼樣的反饋作用?如何解釋各個國家的不同身份與規範?什麼原因可以解釋群體沖突的增加和減少?這些問題的提出與解答都有重要意義。

 

該書創造性地将身份引入到經濟學之中,使經濟學家丁的人不再是隻追求經濟利益的經濟人,而是更加貼近實際的現實人,使我們感覺到,模型中的人更加像人,而不是經濟動物。當然,現實中的人還不隻是身份,還有關系,親情、價值傾向、信仰等因素,這些因素也會影響我們的經濟抉擇。

 

圖書情報中心 張力軍 執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