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倒之謎》
艾麥德·莫薩著;周世愚,吳曉雪譯
中國金融出版社
“做大做強”是一段時期中國多數企業提出的戰略口号,做強比較容易解釋,而做大的經濟學解釋雖然有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的學說,但是許多企業的大,早已超出經濟性的範圍。做大的原因不隻是經濟性的問題,而更多在于政治性。大而不倒成為了一種現象,尤其是在在本輪世界性經濟危機中的金融企業。
“大而不倒”是指衰落的大企業必須由政府挽救,因為它們的失敗代表了無法承受的系統性危機,這在金融體系中尤為突出。本書作者Lmad A.Moosa研究認為沒有證據支撐這個學說,作者考察了“大而不倒”這一說法的來源和發展曆程,并将其歸結于金融部門的政治影響力,而不是什麼經濟準則。作者提出了許多反對“大而不倒”的論點,并進一步提出了更具說服力的解決方案,以克服世界上許多國家面臨的困境。
第一章 “大而不倒”學說
大而不倒這一學說假定政府不允許大企業(特别是重要銀行和金融結構)破産的原因在于這些企業規模很大。以大而不倒學說為依據,财政救助金融機構,存在巨大的疏漏,這絕不是因為它已經代價高昂到把巨大的金融負擔強加到未來幾代人身上。與将稀有的财政資源分配到健康和教育上不同,這些資源用于恢複破産機構的資産負債表。這也産生了顯著的道德風險。金融結構會過度冒險,因為它們清楚一旦事情出錯,自己會得到救助。
大而不倒地位通常授予大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這意味着金融機構享有特殊的重要性。一旦這是真的,金融機構的重要性應理解為暗示有必要監管它們或限制它們增長過大,以防構成系統性風險。金融機構通常以經濟效率源于自由市場為名,要求減少監管。然而當事情變得更糟時,這些金融機構便叫嚣“援助”或威脅“救助我們,否則就會有金融末日”。即使在後全球金融危機時代,去監管化仍然為金融自由主義的支持者所肯定,盡管缺乏監管對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造成了嚴重損失。
第二章 大而不倒的曆史
回顧曆史記錄,我們發現監管過去對減少危機和提升消費者自信很有效。20世紀三十年代,為對付大蕭條,美國羅斯福政府啟動了全面監管措施,包括建立美國存款保險公司,開始證券監管,進行銀行管制,以及在《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下分離商業銀行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等,這些監管措施使美國金融體系在20世紀絕大多數時間裡維持了穩定。近五十年來,這個國家沒有經曆重大的金融危機,這是史無前例的。
引人注目的金融失敗在20世紀80年代重新出現,随之而來的是大而不倒概念,其中政府成為了“最後的救助人”。
所有的金融危機都是由銀行家,右翼經濟學家和自由放任政策制定者為了去除金融市場和機構的管制而共同促成的,這并不是巧合。我們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見證了至少三個解除管制的重要法案,更多解除管制的法案來自20世紀90年代,在21世紀的頭十年,去管制化依然持續。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機到來之前,大而不倒問題就已經日趨惡化。至少有六個理由可以解釋大而不倒問題甚至早于全球金融危機就開始惡化的原因
1、銀行合并使大銀行更加龐大,更加與政治相關,一旦它們破産也就更加需要财政救助。
2、銀行合并造就了一大批大型銀行,它們索要大而不倒地位,理由是它們的破産會構成系統性危機
3、技術的發展使小型銀行在支付體系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使它們相互聯系而免于破産
4、技術的進步提升了信息的質量,從而發展了資本市場。這促使銀行愈發依賴資本市場融資運作,所以它們也就變得更加脆弱
5、所謂金融創新的結果,就是銀行運營變得日益複雜,很難放任一家結構破産。這就是太複雜而不能到問題
6、正如我們前面指出的,去監管化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第三章 一些聲明狼藉的大而不倒事件
作者在本章節記述了大量的大而不倒事件。作者先講述伊利諾伊大陸銀行的危機開始,這次耗費極大的援助行動标志着大而不倒時代的到來。之後的對美國長期資本公司的援助,更是獎勵不顧一切冒險的教科書似的範例。作者又講述了一系列的大而不倒事件,在這裡不再贅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查看相關報道和本書細節。
第四章 實在太大且與政治相關聯
金融機構不再是它們被設想的那樣,是一個引導資金從出借方流向借款人,從存款人流向投資人的謙和的中間結構。金融結構已經成為了一小部分人(銀行家金融家、交易家經紀人、金融工程師等)賺取豐厚獎金,積累巨大個人财富的途徑,他們用其他人的錢來承擔過度風險,而在事情出現問題的時候,指望政府的财政救助資金。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對“正面我赢大,背面你全輸”的清晰诠釋。
金融服務市場已經成為寡頭市場,即由大型的、有權力的和政治相關的機構組成的市場。這就是為什麼金融機構或多或少都壟斷了大而不倒地位。
盡管金融機構像其他機構一樣,擴張以求降低交易成本,享受市場權力以及利用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但它們這麼做還有一個特殊的動機。獲得大而不倒地位可能是金融機構想要變大的原因,因為一旦開始獲得大而不倒地位,它們就有了特權。作者随後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檢驗,對那些為金融機構辯護的言論進行了批駁。
第五章 皇冠上的珍珠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金融部門比其他經濟部門增速快得多,金融部門在GDP和企業利潤總額中占據的份額不斷增加。事實上,金融部門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王國,一個隻為自身存在的實體,它并不以支持實體經濟活動為目标。以支持現實經濟活動的基本功能為判斷依據,整個金融部門增長的太大,正如《經濟學人》在2009年所刊文章指出“腳比靴子大”,它成了經濟皇冠上的明珠。随後作者引用别人的研究,指出美國自2002年以後,金融在GDP比重不斷增大的事實。同時指出,美國的金融部門占據了公司利潤的很大比例,同樣也占據了總工資的很大比例。“從1973年到1985年,金融部門賺的錢從來沒有超過國内企業利潤的16%。1986年,這一比例達到了19%。20世紀90年代,這一比例在21%和30%之間搖擺,這樣高的比例在戰後是空前的。而進入21世紀以來的這個十年,這一比例已經達到41%,工資也急劇上升。”“金融服務企業應該是中介機構和中間人。任何時候,中間人拿走總利潤的41%意味着它是一個競争很強的行業,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對那些不接受金融市場已經過大這一觀點的人而言,請思考下面有關金融市場規模的驚人數據。金融市場規模與美國GDP相關,美國GDP約為14萬億美元,而全球GDP剛剛超過60萬億美元。2008年10月初,世界股票市場規模估價約為36.6萬億美元。外彙交易市場每日的交易量是3.2萬億美元,隻有一小部分用于為國際貿易提供資金支持。世界衍生品市場總量的名義價值估計為791萬億美元,是整個世界經濟的13倍。1990年隻有610隻對沖基金,但是到2006年這一數字升至4500隻。對沖基金的市場價值從2000年的750億美元升至2008年的3900億美元。
第六章 是否值得财政救助:值得還是不值得
作者首先羅列了下述事實,2008年,雷曼兄弟被允許破産,而美林集團和貝爾斯登公司被政府資助的并購以及政府部分資助的并購從破産中拯救回來,這些并購分别由美國銀行和摩根大通進行。花旗集團和美國國際集團被美國财政部大筆直接注入的資金所拯救。而2009年一年就有超過150家美國銀行被允許破産。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從破産中被拯救回來,但是另一隻比它大兩倍的基金卻走向了破産。在英國,一家有着300年聲望的露菱銀行在1995年被允許破産,而一家運用極端貪婪的紫金模型的北岩銀行,卻在2007年被納稅人的資金拯救。因此,誰可以獲得拯救的标準,就應該深入讨論。同時,為什麼一家大而不倒金融機構的破産對經濟和金融系統就是災難性的,而加在一起規模相似的一百家金融機構同時破産卻無關緊要?
作者在羅列了一些專家對于标準的讨論之後,提出了以下的告誡:
1、大型金融機構的破産毋庸置疑是破壞行的,但是它未必是災難性的。世界金融史見證了無數家金融機構、私人大型金融機構以及一組小型金融機構從破産到迅速複蘇的例子。
2、規模和财政救助事件以及政府支持的收購之間沒有明确的相關性。
“将來我們會清晰地看到,拯救銀行實際上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之前銀行可以破産,為什麼這次不行?我認為你應該從政治的視角尋找答案,而不是金融的視角”作者引用到一名觀察家的發言。
第七章 為什麼不能接受“大而不倒”
那些支持和反對管制的人都反對大而不倒。大而不倒隻存在一個核心問題,就是系統性風險和破産的問題。但是,一個金融機構的破産真的會帶來如世界末日般的系統崩潰嗎?
作者首先在曆史以及經濟學中需找答案,其結果則是不。曆史上從來沒有。企業必須承擔失敗的後果,這是資本主義特點造成的,金融部門也不可避免。大而不倒就像吃太多而無法消化。我們有下列理由反對大而不倒:
1、難以決定誰是大而不倒企業。
2、資源沒有被配置在更有效率的部門。
3、助長了尋租這種生産效率低下的行為。
4、大而不倒造成了嚴重的道德風險。
5、帶給後代金融負擔或導緻惡性通貨膨脹。
6、多數人付出代價拯救少數人。
7、獎賞魯莽行為,阻礙市場規律。
8、大而不倒是業績不佳的原因。
9、大而不倒造成了扭曲。
10、大而不倒使得大型機構規模更大。
11、使提升金融部門的道路更遙遠。
第八章 處理大而不倒的威脅
如果一家金融機構是大而不倒的,那麼它就是大而不能挽救的,并且是大而不能存在的,因此,應該阻止金融機構發展得過于龐大。吧現存的規模過大的金融機構進行分解也是一些思想家們的建議。
除了削減規模之外,還要監管,同時監管的内容不應該隻包括資産,還要包括杠杆、流動性、衍生品交易、高管薪酬和稅收。
第九章 忽略《巴賽爾協議2》吧
全球金融危機表明《巴賽爾協議2》是基于資産的監管的關注,解釋了《巴塞爾協議2》不适當的原因。《巴賽爾協議2》提供了錯誤的監管,并且忽略了流動性和杠杆,而這兩個因素在危機中扮演主要角色。《巴塞爾協議2》允許銀行使用内部模型,這在危機中被證實是錯誤的。巴塞爾模式的資本監管由于提高了銀行業的順周期性使得情況更糟,并且在後危機時代,依靠評級機構去估計資本支出是錯誤和荒唐的。協定不能充分應對危機,因為它的排他和歧視,和它代表的“一刀切”方式。它和風險管理沒有太多關系,單純的是一個遵守協定的實踐。危機表明,在《巴塞爾協議2》下,銀行會低估一些重要的風險,高估自己處理風險的能力。我們不會忘了,就是巴塞爾資本充足率标準本身導緻了抵押支持證券市場的壯大,而這正是全球金融危機醞釀的渠道。
第十章 大而不倒:我們采取什麼立場
從援助大而不倒的金融機構中隻能得到一個利益:避免系統性崩潰。然而,一家金融機構的失敗會引起系統性的失敗和嚴重的經濟毀滅這個說法,從曆史上來看是得不到支持的。
再看成本問題,大而不倒不僅制造了道德成本,而且還有許多負面成本:把稀缺資源從生産活動轉移到依附性活動,鼓勵尋租,把金融負擔置于後代,獎勵魯莽并且鼓勵冒險,弱化金融機構的市場紀律。
對大而不倒金融機構的援助與民主相矛盾,并且沒有什麼經濟意義,與你屬于的政治和經濟學派無關,它同時是不道德的,因為它意味着反羅賓漢的資金轉移,财富由勤懇的大多數轉移到少數金融精英。大而不倒問題存在了如此之久隻是因為道德堕落。
金融機構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将其留給金融家們處理。這也是為什麼對金融機構加強或放松監管需要很謹慎。各個國家制定各自的管制措施,而不是服從國際協調統一的銀行監管,這才是前進的路。
本書的主旨就是大而不倒的理論是個神話,必須讓它像恐龍的滅亡一樣迅速消失。
經管學院圖書情報中心張力軍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