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可啟人心智。兩千餘年前,西漢著名學者劉向曾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此話至今依然不謬。
當今,可供閱讀的資源日益宏富,一書難求的苦惱緩解了;但如何做到“善讀”,還有待多方不懈努力。解決的方法之一便是“為書找人,為人找書”:如何将書籍擺到需要它的讀者面前?如何為讀者找到最切合其所需的書?書評有助于達成這一目标。
1930年,美國書評家都伏思(R.L.Duffus)在《圖書在民主國家的位置》一書中寫道:在美國進行的調查顯示,讀者與某本書接近,主要靠書評、廣告和友人介紹,而且以所起的作用論,書評接近後兩者之和。與此同時,燕京大學新聞系的學生蕭乾也關注到了書評對大衆閱讀的重要意義,1934年,他特意以《書評研究》為題,撰寫他的學士論文。
在《書評研究》一文裡,蕭乾專辟一章,細緻地介紹了書評的七類開端寫法;六類結尾寫法;标題與小标題的拟寫要訣。他還系統地介紹了書評寫作的批評基準與藝術;書評與出版者、圖書館、讀者等方方面面的關聯性。
在論文中,蕭乾引用了西方書評領域的很多資料。例如,他簡要地總結了《耶魯評論》、《國家周刊》和《大西洋月刊》等17家歐美當時主流報刊的書評欄目編者對書評寫作的見解。
何為理想的書評?
書評主要分兩種:注重分析的學者文章;親切攀談式的文章,評者把自己的情感滲入文中,把自己的感悟說得有聲有色。理想的書評應介于這二者之間,内省又有想象。
書評應當怎麼寫?
每篇書評都須回答:這本書究竟講些什麼?講得好不好?講的值得聽嗎?評者應對所評的作品有相當的認識;應以自己認為合适的篇幅予以介紹與诠釋,并指明所評作品産生的背景,它的性質及旨趣;批評的着重點應是所評作品的全部,不應過于計較瑣細錯處而忽視其通盤價值;僅叙述而不加評價永不能成一篇好書評。評者也應闡述專家對所評作品的意見。所評作品的書名、作者及出版人也要明确注出。
評者應具備怎樣的素養?
評者本人應是個有趣味的人,對書有真實的興趣;将每一本書看成一個完全新鮮的體驗,懷有莫大的好奇心。
人生經驗和博覽群書為書評家之至上教育。評者應具備充足的知識,能清晰地述明原書觀點及性質;評者倘若對自己的判斷無把握,可以忠實地把書的内容介紹一下。切勿照抄原書目錄與書衣上的廣告。
評者應态度誠懇。對所評的作品确有興趣;須避免私己偏見,不為個人好惡所左右。批評而不刻薄,溫雅而不柔弱。除非與所評作品有關,勿賣弄學識;尤其不可顯示自己比所評作品的作者更聰明。除非評者是權威的專家,否則宜側重诠釋,少作武斷的批評。
評者須文筆上乘,文字動人,既能增進讀者知識又不使他頭痛。簡潔是使文章有力又添彩的妙訣。
當時,蕭乾雖然年方24歲,這篇論文裡也有很多他自己的觀點。蕭乾認為,一個理想的書評人須深谙曆史沿革,知識廣博;品味上乘,有生活雅趣;對每一本書都具備好奇心,并熱衷于發現其獨有的價值;真誠地想了解作者,認識作品。沒有博大胸襟是不宜從事書評的,因為沒有作者能和評者處處吻合。偉大的著作不容評者踩在它身上端詳,它需要肯鑽入它懷裡的評者。
笨拙的文字不能寫書評。簡潔爽直是文章魄力之源,應力求用極簡練的文字表達出最多的智慧。如果書評想為讀者所注目,它本身必須是生動的。書評須有智慧,文字動聽又不委曲事實。智慧的文字能使作品亮晶透明,它鑽入讀者的心靈,成為作品和讀者之間的橋梁。
蕭乾還提出,給一本書寫書評可分四步:認識、整理、诠釋和評價。關于整理與诠釋,蕭乾寫道:每本書中,作者必有一個通盤的寫作計劃,有其主要觀點,以及作者希望達成的目标。書評者對作品的各個部分有所了解後,應通過整理将全書綜合起來:尋找前句與後句,上段與下段,章與章,編與編之間的關系,并由此去尋覓作者的邏輯思路和寫作本旨,了解全書的統一性。
蕭乾的不少觀點源于他自身撰寫書評的感悟。1931年,他寫出了《奧尼爾及其〈白朗大神〉》;1934年,天津《大公報》刊載了他的《評〈青的花〉》。
蕭乾終生沒有放棄為大衆寫書評。從劍橋大學讀研歸國後,他先後在《大公報》、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鬥轉星移,任人事變換,他為讀者提供比廣告更客觀的圖書評價的初心未泯。在蕭乾去世前兩三年,他寫了《特級“檔案館”一瞥——〈讀李銳的“大躍進”親曆記〉》和《輝煌的再現——評〈中國新文學圖志〉》等書評。1999年1月10日,他還完成了《一位有眼光的出版家——〈波濤上的足迹〉序》。11天後,90高齡的蕭老便謝世了。
《書評研究》面世迄今已80載,人們驚訝地發現,這篇學士論文至今依然是書評理論中的翹楚,鮮有出其右者。2010年7月,蕭乾逝世一周年之際,浙江大學出版社将《書評研究》與他的書評、他與其他文人因書結緣的往事、他對圖書界的評論等文章結集出版,名為《書評·書緣·書話》。該書還收集了他的妻子、日本文學翻譯家文潔若的書評及其它作品。
蕭乾不僅是中國較早的書評倡導者和寫作者,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和巴金、冰心是中國文壇上的三位思想活躍的高齡、高産作家。半個多世紀的筆墨生涯,蕭乾練就了成熟老道的文字:簡潔有力、持重從容又自然平實。在1987年完稿的《以悲劇結束的一段中英文學友誼——記愛·摩·福斯特》一文中,他細緻的記叙了自己與《霍華德莊園》一書作者、英國作家愛·摩·福斯特的友誼。在談及與福斯特的通信在文革期間被毀一事,蕭乾寫道:“一場浩劫之後,發現許多人的生命都被剝奪了,而自己摸摸腦袋居然還在,就很自然地用‘身外之物’四個字把一切損失一古腦兒交代了。當然,也隻能如此。然而人就是不懂得知足。如今,太平日子來了,想寫點回憶錄,搞點研究,可舊時的書籍、筆記、日記、卡片,早就統統化為灰燼。這時,心裡又計較起來。”簡練平淡的筆觸下,有劫後餘生的慶幸,有身不由己的無奈,有心願難遂的不甘,寥寥百餘字勝卻千言萬語。
本書還詳細記錄了兩位前輩的文字生涯。他倆密切協作,蕭乾的手稿勝似“天書”,他每完成一篇稿子,文潔若便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計,極工整地替他謄妥。翻譯《尤利西斯》曆時整整四年,兩位前輩每天借助鬧鐘,早上五點起床,工作十多個小時,完成預定的任務才安卧。此時蕭乾已年屆八旬,僅有一個腎。
有心将遇到的好書推薦給大衆的讀者可從本書找到撰寫書評的要訣;本書收錄的其它文章也具有非常寶貴的文獻價值。
徐璐撰稿
《書評·書緣·書話》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0年7月第1版
作者簡介
蕭乾(1910-1999),曾就讀于燕京大學和劍橋大學;作家、翻譯家;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著有長篇小說《夢之谷》、報告文學集《人生采訪》、自傳體作品《未帶地圖的旅人———蕭乾回憶錄》,譯著有《好兵帥克》、《培爾·金特》和《尤利西斯》等。
文潔若(1927-),畢業于BETVLCTOR伟德官方网站外語系,長期從事翻譯工作;著作有長篇紀實文學《蕭乾與文潔若》、《我與蕭乾》、散文集《夢之谷奇遇》、評論集《文學姻緣》等;譯著有《高野聖僧--泉鏡花小說選》、《芥川龍之介小說選》、《天人五衰》、《東京人》和《尤利西斯》(合譯)。
本書目錄
書評研究
第一章序論
第二章書評家
第三章閱讀的藝術
第四章批評的基準
第五章批評的藝術
第六章書評寫作
第七章書評與讀書界
書評
書緣
書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