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年2月22日,亞瑟·叔本華出生于德意志但澤,其父是富商,母親是知名的作家。叔本華早年曾求學于英國和法國,能熟練使用英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和拉丁語。因被迫承繼父業,他曾從商。其父因生意失敗自殺後,叔本華才得以入大學求學。1809年,叔本華進入哥廷根大學學醫,後來,他對哲學産生了興趣,并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3)一文獲得了博士學位。1814年至1819年,叔本華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并藉此獲得了柏林大學編外教授的資格。
叔本華在柏林大學任教期間,聲望正隆的黑格爾也在該校任教。叔本華鄙薄黑格爾,視其為“沽名釣譽的詭辯家”。為了與黑格爾一決高下,他特意選擇與其同一時間授課。叔本華的學生很快隻剩下兩三人,最後一個不剩。叔本華隻得凄然離校,遷居法蘭克福。
此後,叔本華獨居于法蘭克福,度過了他最後的27年時光。他研究音樂、繪畫、詩歌和戲劇,當然,大部分精力仍用于研究他感興趣的哲學。其間,叔本華發表了《論大自然的意志》(1836)、《論意志的自由》(1839)、《論道德的基礎》(1840)和《附錄與補遺》(1851)。
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長期未受到人們重視。直到1851年,他的格言體著作《附錄與補遺》面世,他才聲譽鵲起。1859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三版在歐洲引起轟動。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叔本華終于赢得了學術上的聲望。
叔本華的主要學術成就在于他對世界和人類的本質問題的探讨,他也因此成為唯意志主義哲學及生命哲學流派的開創者。
在《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一文中,“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換言之:任何事物皆可被解釋。叔本華認為,一切事物的表象都可以從因果律、邏輯推論、數學證明和行為動機等四個因素予以解釋,他将這四個因素稱為“四重根”。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華最重要的學術成果。受到大衆矚目的《附錄與補遺》僅是叔本華對《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補充和說明。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叔本華重新闡釋了充足理由律,提出了他對世界的本質、意志、本能、直覺、幸福、痛苦和死亡等的哲學思考。
叔本華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表象,意志與表象的關系是建立在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基礎之上的。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現,意志是無法滿足的,而人生對滿足的追求卻又無休無止。叔本華把意志追求目的受到阻礙時的人生狀态稱為痛苦;把意志達成所願的人生狀态稱為幸福。由于人的追求永無止境,所以,幸福是短暫的,痛苦是恒久的,痛苦是人生的本質。即便人的願望得到了一時的滿足,可怕的空虛和無聊便會迅速襲來。
在叔本華看來,痛苦與厭倦是人類幸福的兩大勁敵,聰明的人首先應力争的就是免于痛苦和煩惱,為此,最好離群索居,過平靜而節儉的生活。
叔本華還認為,從通常意義來說,人自身所擁有的,比如,高貴的天性、精明的頭腦、樂觀的氣質、爽朗的精神、健康完善的體魄,是幸福的第一要素。這比他身外所擁有的财富、地位等更能使他幸福;也比别人對他的評價更影響他的幸福。在塵世間,最幸福的人應該個性豐盈,才智不凡,他們在自由運用個人的最大才智中得到快樂。一個人内在所具備的愈多,有求于他人的便愈少。内在豐富的人有如聖誕時節一間明亮、溫暖、充滿樂趣的屋子,而外邊是結凍下雪的隆冬時節的夜晚。一般人把畢生的幸福寄托在财産、地位、朋友、配偶和孩子等自身之外的諸多方面,一旦這些方面有所失或令其失望,他們的幸福基礎就被毀了;如果他們有錢,就會縱情于聲色犬馬,從中尋求樂趣。然而,人們從自身之外的世界所獲的東西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人更需依靠自身,因為惟有自身是長久相随的,在人生的各個階段,自身是惟一純正和持久的幸福的源泉。人們應當盡心盡力去促進和保存自身内在的使人生幸福的特質,不要追名逐利。
人生是一場持久的戰事,每往前一步都得拼命。在人生旅途上,面臨暴風驟雨,不應退縮、心灰意懶又不知所措,而是應不猶豫,不慌亂,勇敢地應對。在人生旅途中,如果不得不與他人相處,一定要允許他人都擁有按其各自的特性生存的權利,絕不該抛棄任何在自然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哪怕他極為邪惡、粗鄙或荒唐可笑。對待人和人之間的一些小誤會、小分歧、無關痛癢的争論、無關緊要的不當行為、流言蜚語以及生活中别的類似的煩惱,應當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須因此憤怒,更不可勞神思考它們,而是要與它們保持距離,将其視為路上的石頭,推不開就繞道而行。在塵世間,要随時準備做并且做到下面兩件事:一是防患于未然;二是豁達大度。前者能使自己免受損失和傷害;後者能使自己避免沖突和争吵。
1860年,叔本華因肺炎去世,在遺言中,他說:“希望愛好他的哲學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獨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學。”
正如叔本華的料想,後人确實對他的哲學思想有不同的評判。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第467頁中寫道:叔本華的哲學是由已過時的哲學的殘渣雜湊而成。
有些學者還以叔本華私生活中的瑣事來評判其哲學思想。
叔本華脾氣暴躁。他的一位女鄰居非常吵鬧,叔本華多次勸阻未果,就把她推下樓梯,造成她殘疾。因此叔本華須每年賠償她60塔拉,直至她去世。在女鄰居過世時,叔本華在日記中寫到:“老婦逝,重負釋。”
後世有些學者,緊盯着他與這位女鄰居的傷害賠償糾紛,并據此評判叔本華的哲學思想。特蘭·羅素在其《西方哲學史》中寫道:“假若我們根據叔本華的生活來判斷,可知他的論調也是不真誠的。”這些學者并沒有細究叔本華與該女鄰居這場糾紛的始末詳情;也沒有研究該糾紛是發生在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形成之後,或者叔本華的某些哲學思想正來自于他對該糾紛的反思;更沒有關注到叔本華“老婦逝,重負釋”之語可能并非由于其悭吝,其實,叔本華繼承了3萬塔拉的遺産,生活富裕,每年60塔拉的賠償額并不會造成其經濟上的重負;叔本華去世後,他的遺産捐獻給了慈善事業,自然,這些學者也沒人重視叔本華這一捐贈行為。
叔本華的在天之靈應感欣慰的是,他的哲學思想對尼采、薩特、榮格、托爾斯泰、莫迫桑、蕭伯納、瓦格納、愛因斯坦和達爾文等的思想與創作都有積極影響。他也在西方哲學史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中國大陸出版的叔本華的哲學著作中,吉林出版集團2013年6月出版的《叔本華人生哲學》一書,以明白易懂見長。編者将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分成“人的本性”、“人生總論”、“處世之道”、“待人之道”、“愛與恨,生與死”和“人生對策”等六個部分,荟萃了叔本華對這些人生基本問題的哲學思考。雖然,通過閱讀叔本華的其它原著譯本,讀者能夠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但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在較短的時間裡迅速把握叔本華哲學思想的精髓。
徐璐撰稿
《叔本華的人生哲學》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6月第1版
作者簡介
叔本華(1788—1860),全名為亞瑟·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他是唯意志主義哲學與生命哲學流派的開創者。
本書目錄
第一章 人的本性
第二章 人生總論
第三章 處世之道
第四章 待人之道
第五章 愛與恨,生與死
第六章 人生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