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出路》
馬克·德·威利耶著;唐奇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年并沒有成為世界末日,地球依然在不停地轉動。但是在進入2013年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北京以及中國的東部地區卻幾乎都被霧霾所籠罩,新鮮空氣和藍天白雲,這本應該是自然恩賜給我們的自由,現在已經成為珍稀品一樣了。建設美麗中國被寫進中國共産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這個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相信每個中國人都感同身受。
氣候災難,如今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全球各地。全球變暖、資源短缺、人口爆炸,這些問題已經擺在了人類面前,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呢?
馬克·德·威利耶(Marq De Viliers)是一位資深記者,一個對環境問題極度關注的加拿大人。他的作品《水——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機》曾獲得過加拿大總督獎,而本書《人類的出路》則強調人類應該從以增長為導向的經濟向穩态經濟系統轉型,從而解決我們目前面臨的環境災難。
我們必須停止無節制的擴張、開采、掠奪、濫用和浪費,我們的地球已經不堪重負。
作者使用了三篇共19章來闡述他的觀點。
第一篇 我們要到哪兒去,已經走了多遠?
第1章 我們要到哪兒去?
我們目前的系統存在着諸多問題:政治被金錢和意識形态所腐蝕;經濟成為富人的輪盤賭,賭金的老鼠籠;公司四處鑽營、尋求賄賂政治家的機會;地球在變暖,其後果還不明确,但可能相當悲慘;石油在耗盡;人口在膨脹……這些問題能夠解決嗎?這些問題都不能單獨被解決,但是有可能被同步解決。堅持可持續性,讓人口達到一個理想水平,維持現有富足的生活水平,減輕對地球的破壞程度,隻要我們努力去做,就能成功。
第2章 我們是如何陷入困境的:當前的危機
我們成長得太快,太大了,所以才陷入今天的危機。我們目前的危機之一是氣候變化,我們必須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對這些燃料的肆意揮霍帶來的是過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而這就是造成全球變暖的元兇。危機之二:石油峰值,不論持有何種觀點,石油是有限的總是事實,未來的某一天,石油峰值真的來臨,必然導緻價格飛漲和經濟恐慌,因此從現在開始要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危機之三:人口,2000年前地球上的總人口數大約是2.5億,而現在地球上有67億人口。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加劇了人口問題。使用外部工具的結果相當于使絕對數字成倍增加,耗盡地球資源,威脅到我們自身和其他物種的生存。畢竟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在人口和資源之間必須實現平衡。
第3章 積少成多,是這樣的嗎?
我們經常看到的宣傳是如果每個人都節約0.25度電,那麼13億人就會節約多少度電,相當于多少個發電廠的發電量等類似的宣傳。這個貌似非常合理的計算,其實并不科學。如果每人都節約用電量的0.25%,整個國家将節約全部居民用電的0.25%,而居民用電隻占全部能源消耗的1/10,因此算下來,微不足道。要想徹底解決能源問題,不是積少成多的問題,而是供需雙方所有參與者都要行動起來。
第4章 關于氣候變化的政治争論
面對氣候變化,各個國家都打着私利的小算盤,争論不休。解決的辦法就是公衆參與,更積極,甚至更憤怒地參與,如果我們推動政治家,而政治家推動企業,企業領導者才會按照我們設想的新範式去做。
第二篇 化解危機的技術對策
作者在本篇中探讨了需要變革的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問題,技術是可以被開發出來的,當然變革也将是代價高昂并具有破壞性的,但從根本上說是對我們有益的。
第5章 全球變暖的一些簡單對策以及更複雜的對策
作者使用了一個“抱樹”的故事,闡述了森林對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作用,保護森林以及減少在農業中對氮肥的使用能很好地減少碳排放,這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另外一件簡單的事情就是消除炭黑,炭黑是内燃機、爐竈、炭火和森林火災等産生的煙塵中所含的主要成分。要減少炭黑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杜絕内燃機的排放,一個是改進爐竈。
另外,不同組織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計劃。例如WE運動就提出三個理念來減少碳排放,這三個理念分别是發展清潔能源經濟、向可再生能源轉移、提高能源使用計劃。
化石燃料工業将希望寄托在“碳捕獲與封存(CCS)”上,雖然CCS還在試驗層面上。
如果上述計劃沒有被實現,那麼隻有守住最後一道防線——停止有意識地污染大氣。
第6章 能源對策一:尋找神秘的“負瓦”
“負瓦”就是我們沒有使用的瓦特。效率被普遍認為是繼石油、天然氣、煤炭和核能之後的第五能源。目前,一次能源産量中隻有37%得到了真正的利用,其他的都由于低效率的轉換和純粹的浪費損失掉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沒有那麼難,過去之所以沒有做到,作者總結了5條原因:第一,能源價格過于便宜;第二,政府踟蹰不前;第三,我們的廣告文化造成制造業标準過低;第四,不明真相的消費者們猶豫不決;第五,能源保護被經濟增長所阻礙,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東西。
第7章 能源對策二:替代能源真的能拯救我們嗎?
太陽能、風能是最近被炒得火熱的替代能源。事實上,風能葉片的生産過程,以及太陽能集熱闆生産過程都會産生污染。替代能源的确在經曆兩位數的增長,但是其基數卻小的可憐,要達到所需的規模還任重道遠。數字依然讓人望而生畏,4%的撒哈拉沙漠聽起來不大,但那是35萬多平方公裡,比整個德國還要大。我們需要把這麼大的地方全部覆蓋上數百萬個太陽能集熱器,然後建設新的傳輸線路,把生産出來的電力輸送到需要的地方去。但即便如此,所提供的電力還遠不夠全世界使用,隻夠歐洲和中東使用。到2010年底,全球太陽能的總發電量隻有21吉瓦,數量依然很小。
把太陽能、風能、水電以及生物能源和海洋能等都加以綜合利用,理論上我們能得到12太瓦以上,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提高能源效率擠出3太瓦,我們就能實現全球15太瓦的目标。但是這種實現要在以下的假設能夠實現的前提下:鄉村大規模工業化、全球人口和經濟停止增長。
第8章 能源對策三:電網及其影響
作者在舉例論述了北美電網存在的危機和問題之後,提出要重建電網的設想。這個新的智能電網要足夠大,并且是多節點的。一個開放的電網允許所有人自己發電,并按現行電價向電網出售多餘電力,同時這個電網要能滿足電動汽車對它的需求。
第9章 能源對策四:太多關于氫的空話
多年以來,氫能似乎是化石燃料經濟最理所當然的繼任者。畢竟氫是宇宙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它從水中分離出來,然後将它作為燃料,它排放的将是純氧或水。遺憾的是,生産可用的氫要比預期中困難得多。使用目前的技術,在生産中所消耗的能量比其燃燒時産生的能量還要多,但是技術或許在将來會發展。
第10章 能源對策五:碰撞原子能
作者在論述了幾次核事故造成的危害,以及對核廢物的恐懼之後,指出核能也是一種很好的替代能源。第四代核反應堆很小也很安全,而且核聚變的技術将來也會有突破。
為了緩解大家對核能的恐懼心理,作者論述到,核裂變是經過證明的成熟技術,如果使用不當,核裂變是危險的,但是比起繼續沉迷于化石燃料,對地球和人類來說核裂變的危險要小的多。
第三篇 化解危機的社會對策
作者在本篇論述社會變革。社會層面的變革将是最困難的,我們需要經曆一次社會文化的徹底轉變,我們必須重塑自我管理和生活的方式。
第11章 人口對策:全球人口膨脹的警鐘
作者講述了遍布世界各地的貧民窟的悲慘情景,并說明了造成這種狀況的衆多因素,但同時也指出,以指數方式擴張的人口不是造成全球貧困的唯一原因,盡管它也是原因之一。規模巨大的貧民窟是缺乏有效的、可負擔的避孕手段的後果之一。
關于人口數量,作者作了這樣的追溯:人類曆史發展到1830年,世界人口才達到10億,達到第二個10億用了100年,第三個用了30年,第四個用了15年,而第五個隻用了12年,人口伴随着第一台蒸汽機的發明而膨脹起來。人口數量應該為多少才合适,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同的生活水準可以推斷出不同的結論。全世界要達到美國人的生活水準,這個地球隻能養活14億人,而目前我們的人口已經接近70億。
隻要人口不受限制,我們就不能解決氣候變化危機。人口與經濟也密切相關,除非解決人口問題,否則我們不可能停止增長。
第12章 食品對策:重塑農業
作者批評了全球化農業帶來的結果。農業變得完全依賴于廉價石油和天然氣——用于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用于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的生産,以及用于最終産品的運輸。貿易全球化使得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尋找最便宜的商品成為可能。這兩件事情卻意味着對實際上養活了全世界的傳統農業的背叛,讓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失去生計,不得不進入城市。
作者提出了一個食品本地化的方案來解決農業問題。小規模的,但是技術先進的,不依靠石油的農業,能夠養活世界而且能讓食品更加安全。
第13章 政治對策:民主或許要改變
現代的民主,民衆參與度低,很容易被金錢操縱。要改進這個制度,地方化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要鼓勵更多人參與進來,要進行“知情民主”的改變。參與是第一要務。
作者論述到“金錢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的政治中将失去支配地位,即使在大城市,小型社區也将重新出現,公民社會的發展将增強地方政治的公衆參與,這些内在趨勢因人口穩定和經濟改革而得到加強。隻要有足夠多的人去争取,有知情民衆參與的真正的民主就不是空想”。
第14章 經濟對策之一:經濟的目的是什麼?
經濟的目的是使人類的福祉和幸福最大化,而不是創造财富,财富隻是手段,不是目的。目前用于衡量經濟的辦法——增長和GDP,是無法衡量福祉和幸福的。GDP完全忽略了自然資本的現實,GDP也對貧富差距、文化和地方經濟的消亡、森林和耕地的消失視而不見。魚捕撈的越多,森林砍伐的越多,有毒油砂開采的越多,GDP就增長得越快,甚至造更多的監獄,關更多的犯人,更多的癌症患者都會增加GDP。我們需要新的指标來衡量國民幸福指數。目前學者們闡釋的GPI(真實發展指标)就是一個新嘗試,它包含了26個經濟、社會和環境變量;它衡量經濟活動是否提升了公共福利;它在衡量經濟活動收益的同時也衡量成本,這些成本包括資源消耗、犯罪、大氣污染和臭氧層破壞、農田占用、濕地減少等等。
第15章 經濟對策之二:公司資本主義的痼疾
依然有人天真的相信,私人公司比公共公司更有效率、更理性。有時候如此,但是這并不是個不證自明的公理,太多例子可以證明私人公司的衆多陰暗面。
公司結構是獨裁的,而且必然是反對民主的,它們可以籌集大量資金來影響政治進程,它們太大了,以至于無法控制,它們的影響力也巨大。全球200家最大的公司創造了全球經濟總量的30%。我們不是要廢除公司,而是要讓它們盡最大努力對社會和自然負起責任,因為隻有社會和自然才使公司的經營活動成為可能,所有者和經營者分離的股份公司并不是組織公司的唯一模式。要讓民主和企業共存,是時候向企業的封建制結構引入民主元素了。
第16章 經濟對策三:貿易商和銀行家做了什麼?如何改變他們?
全球化應該是以貿易為中心的,而現在卻是以金錢為中心在進行。錢生錢的遊戲在全球範圍内泛濫,世界金融監管機構——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卻表現得無能為力。我們必須改進金融工作,監管資本的運行,讓系統重新平衡。規模縮小但全球化的貿易将真正帶來李嘉圖所設想的和平與繁榮,相互依賴讓貿易各方能更好地了解各自的特點、文化和動機。
第17章 經濟對策之四:為了私人、公共還是未來的最優?
資本主義經濟是建立在私利基礎上的,它有強大的動力,但是也有巨大的危害。對公共品以及無形的公共品(智力公共品)的管理更多地考慮了私利,從而引發了混亂。一個新概念——信托——應該被引入系統。信托維護的是與私有财産權同樣的權利,特别是保護其不被征收和濫用的權利。區别在于信托通常要維護更長時間的權利,包括未來的世代。以空氣這種公共品為例,現在主要通過法律手段來保護,你也可以建立一個地球大氣信托公司,由受托人長期管理,他們的使命就是在現在和未來為全體公民保護空氣。排放許可通過拍賣來發放,收入的一半返回給地球上所有的人,作為某種地球的分紅;另一半收入将投資于有用的生态項目。在整個過程中,受托人的首要任務都是為了子孫後代保護生态系統,而不是實現收入最大化。這個可能是夢想,但是很有可能實現。
第18章 經濟對策五:向穩态經濟轉型
穩态經濟的前提是地球是個複雜而有限的系統,不能無限擴張。穩态經濟包括下面的内容:穩定的人口、穩定的人造資本和制造業産品的數量,足以讓人們過上較好的并且可持續到未來的生活,維系(人口和人造資本數量)所需的産品的生産,消費和廢棄的流轉率降到最低。
不管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必須穩定人口數量,不可持續的資源消耗必須終止。
第19章 規模對策:家園在望
小即是美,不追求大規模,堅持本地化。我們不反對貿易以及城市化,我們隻是認為小單元更适宜人類生活。
作者以其豐富的知識、廣博的見聞、獨到的視角對我們所面對的環境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環境問題,不隻是我們中國一家所面臨的問題,而是人類大家庭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自私自利的市場經濟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必須全民動員,廣泛參與,每人都負起相應責任,人類星球才能更加美好,美麗中國會是這個星球上的一個宜人的家園。
圖書情報中心 張力軍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