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性研究是指由研究者本人首次提出尚待檢驗的理論、概念和想法,其目的是産生新知識。以往的、大量真實可信的原創性研究成果構成有序的知識體系。對該體系中現有的知識進行篩選、分析、歸納和闡釋,并以總結、分類等形式示人,則是綜述性研究,其目的是發現、評估及綜合以往的研究。
原創性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加,給人類帶來了一大煩惱。早在1971年,心理學家格裡菲思曾撰文指出,心理學研究領域存在着“信息危機”現象——信息量的倍增,導緻心理學家不堪重負,以緻不能緊跟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信息。現今,這一現象并未囿于科研領域,而是已遍及與信息相關的各個領域。所幸,互聯網為迅速浏覽研究摘要提供了便利。但是,若要及時了解原創研究的最新發展動态,還需大量真實可信的綜述研究。
綜述研究者在篩選、分析某一主題的大量資料後,歸納總結出綜述研究報告。在該報告中,綜述研究者高度濃縮了幾十篇甚至上百篇散亂無序的同一主題文獻取得的成果、存在的問題和争論的焦點,并對其進行梳理。該報告反映了某一階段該主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凸顯該主題的研究新動态。它能為人們節省查閱和分析文獻的大量時間,也有助于科研人員及時掌握最前沿的研究動态及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正如密蘇裡大學心理學教授哈裡斯·庫珀所言:研究者對以往研究中感興趣的主題領域所做的分析,是每一項科學研究的起點。沒有這一步,研究者就不可能綜合、全面地了解這個世界;他們也不可能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取得成就。在科學研究中,孤立的研究者注定要重複前輩們所犯的錯誤。
然而,對綜述研究的指導卻長期被忽視,或許是因為精于做綜述研究的學者無暇顧及,而尚處于探索階段的綜述研究者又力有不逮。因此,哈裡斯·庫珀所著的《如何做綜述性研究》彌足珍貴。本書已修訂兩次,它為在社會學、心理學、統計學和醫學等領域做綜述研究提供了較為科學、系統的指導,幫助具備統計知識和掌握了基本研究方法的學者更好地在這些領域開展研究。庫珀期許本書的研究方法能使研究者得到這樣的綜述研究成果:它可以被其他人重複使用,能夠得到學者們一緻認可,并在一個具有建設性的模式中聚集争議。最重要的是,在完成綜述研究時,這種方法的使用者會感到他們的研究中包含的知識比較豐富,并相信他們的原始研究今後會對該領域有所貢獻。
在本書中,庫珀将綜述研究的過程概括為五個階段:
問題形成階段:在該部分,庫珀描述了如何在綜述研究過程中形成假設。他指出,綜述隻與以往研究中的部分問題相關,綜述研究者必須研究文獻中已經出現的主題。如果某一主題有很長的研究曆史,綜述研究者還應查閱前人就該主題已做的綜述研究報告,藉此了解該領域其他學者的觀點,發現以往的綜述報告中相互沖突的研究結論,并探究這些研究結論的沖突所在。
數據收集或文獻檢索階段:在該部分,庫珀概述了檢索的目的,介紹了綜述研究者如何訪問大量的正式的、非正式的、輔助的文獻檢索渠道。他還指出了不同渠道所獲信息間的差别。
數據評估階段:該階段主要評估綜述研究中包括的單個數據點是否精确可信。在數據評估過程中,綜述研究者應建立一定的标準來衡量數據收集的方法是否恰當,檢驗所有可能出現的偏誤和非相關因素,以決定該數據點是否應從研究中删除。
數據分析階段:在該階段,綜述研究者應對收集到的有效數據進行排序、歸類,并予以概括。為了增強綜述研究結論的客觀性,在數據分析時,可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統計量運用得當,可強化綜述結論的有效性。
解釋和呈現階段:在該階段,綜述研究者應對自己的研究過程進行詳細的解釋和說明。庫珀提醒綜述研究者:注重對細節問題的描述與清晰易懂的文字表述,是高質量的綜述研究報告的重要特征。要重視自己撰寫的綜述研究報告的可讀性,因為,唯有與科學界共享結果時,研究才是完整的。
庫珀曾經在哈佛大學從事過博士後研究,還多次榮獲研究獎項,在綜述研究方面是行家裡手。本書文風平實嚴謹,筆法非常細緻,對綜述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專業術語都不厭其煩地逐一予以解析。
例如,在論及綜述研究報告的寫作時,庫珀指出,綜述研究報告可由介紹、方法、結果和讨論組成。
介紹部分:應緊緊圍繞所研究的主題,對涉及的理論、概念和實際問題予以詳細的總體描述。可闡明該主題出現的背景,并從曆史沿革上予以探讨;可概述前人就該主題所做的綜述研究的觀點、存在的争議、遺留的未決問題和方法論上存在的優缺點,叙明自己從中所獲,指明新綜述應關注的方面;也可對該主題的重要性予以陳述,為随後的研究結論奠定基礎。
方法部分:該部分旨在描述研究是如何進行的。大多數研究綜述在該部分需分别說明文獻檢索的細節、選用的研究标準、原始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獨立調查結果的确定、研究編碼的細節、統計程序和慣例等六個不同的問題。
結果部分:應包括綜述研究者對引用文獻的總體定量描述、對總體關系強度的描述以及關系調節量的搜索結果。綜述研究者應告訴讀者相關研究中所采用的獨立樣本的總數,并介紹總體效應量分析與分析結果,以便讀者通過評估抽樣人群和事件具有的代表性來評估綜述的結論。
讨論部分:該部分至少應由五個要素組成,即描述綜述中總結的主要結果;描述綜述中重要的效應量大小,解釋其實質意義,并嘗試予以評估;分析同預測相關的結論;對研究結果進行一般性評估、讨論;對以後的研究中需要分析的主題進行讨論。
庫珀在本書中指出,在衆多研究中,某些研究之所以比其它研究得到更多的關注,并非因為它們提供了解決問題之道,而是因為其研究的問題非常重要。與此同理,在衆多書籍中,有些書籍之所以值得閱讀,并非它們已經盡善盡美,而是因為它們是為數不多的、論述某一重要問題的專著。《如何做綜述性研究》就是其中之一。雖然,經過兩次修訂後,本書的科學性、規範性和實用性都得到了提升,庫珀還是在書中提醒讀者:當今社會,不論是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我們時刻都面臨着新問題。由于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本書介紹的各種原理、方法、程序、步驟和技術也要随着實際問題、客觀情況和具體條件的不同而做出相應調整。
徐璐撰稿
《如何做綜述性研究》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0年9月第1版
作者簡介
哈裡斯·庫珀,密蘇裡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心理協會和美國心理學會成員。庫珀還是美國心理學會雷蒙德B·卡特爾職業項目研究獎的首位獲得者,并榮獲美國心理學會(AERA)的解釋學獎學金。
本書目錄
第1章 導言
第2章 問題形成階段
第3章 文獻檢索階段
第4章 數據評估階段
第5章 數據分析階段
第6章 解釋和呈現階段
第7章 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