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麗娅姆·梅克爾生于1967年,大學時在德國明斯特學習出版傳播學、政治學與法律,是媒體研究專業的博士。她主持過許多新聞、政論節目;曾擔任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政府發言人。31歲時,梅克爾成了德國最年輕的教授。2005年,她開始擔任瑞士聖加倫大學媒體與溝通管理研究所教授。梅克爾不但聰明幹練,而且品貌令人欣羨。
在常人眼中,梅克爾活得很精彩。她長于著述,并經常在世界各地演講。剛在美國出席了一個國際會議并發表了演說,飛回柏林的當天,她又主持了一個讨論美國總統大選的活動,這樣的日程安排對她來說很尋常。家成了梅克爾換洗衣物之處,她的空閑時間也僅夠她做這件事。她把自己在各種場合所需的行頭及用品細心地打包成滿滿兩衣箱,内有派對時需要的牛仔褲,出席大使館招待會要穿的鞋子和綠色晚禮服等。梅克爾帶着它們輾轉于全球各地。
15年來,梅克爾在忙碌中自得其樂。然而,有一天,在近六周的奔波後,梅克爾準備回家時,她發覺自己把物品在兩個衣箱間來回挪動,好長時間都不能把行李備妥。她沮喪地坐到電腦前去檢查電子郵件,發現一夜之間又增添了50餘封未讀的新郵件。能幹的梅克爾瞬間被擊潰了,嚎啕不止。
她感到非常無助:每天的工作時間越拖越長,情緒則更不穩定,反應變慢,工作效率更低,結果并未能完成積壓的工作;注意力隻能集中幾分鐘,在閱讀時,會忽然發現自己在想其它問題,雖然目光仍在逐字逐句地不停掃視;偶爾能記得剛讀過的段落的大意,但常常重複閱讀數遍後,對所讀的内容仍毫無記憶。她常常無由地傷感,看不到自己的工作的意義。
據醫生診斷,因嚴重疲勞加上感染慢性新陳代謝器官的疾病,梅克爾的腎髒、肝髒和脾髒功能失調,胃粘膜和胰腺發炎,身體的免疫系統關閉了。她患上了職業枯竭症。
梅克爾隻得暫且放下精細的寫作和需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演講,住進山間療養所,在醫生的幫助下,開始調治身心。除藥物治療和心理疏導外,醫生要求梅克爾整整兩個白天不準睡,不準與人交談,不準閱讀,更不準接觸音視頻;她需排除所有的外界刺激,專注于自己的内心,尋找嶄新的知覺,重建自己對外界的感知能力。此後,醫生又囑咐她去森林散步,并從中找到一件對她有意義的東西。
當梅克爾漫步在部分被雪覆蓋的潮濕的森林中時,她的左腳被一個小樹根勾住了。它長着些許青苔,依然鮮綠。這個小樹根讓梅克爾思考了很久,她逐漸意識到,小樹根隻有深深紮入土壤,才會生長為蔥茏的樹木;這也是自己未來應努力去做的:惟有充分享受到豐富而美好的現實生活,才會不斷在工作上取得豐碩的成果。
在過往的歲月中,在科隆的十年,梅克爾和親友聯系緊密,這是她記憶中最美好的時光。雖然,與很多城市相比,科隆有些醜陋,梅克爾卻覺得它最美、最誠摯、最輕松。在科隆,梅克爾随時會遇到熟人,周六去購物,梅克爾至少會與三個熟人不期而遇,一起開心地聊天、喝咖啡,原本的購物計劃被她抛在腦後。離開科隆後,為了搭建人脈,維系關系,積累“社會資本”,梅克爾常要出席一些晚會或活動,所結識的人雖然一時有助于自己的事業,後來卻可能成為負擔,甚至是折磨。為了發表更多的文章,梅克爾的目光隻緊盯追求的目标,她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活在自己的腦子裡。長期在世界各地雲遊,與親友聚少離多,逐漸疏離了這些真正重要的人際關系,梅克爾感覺到自己已經失去了根。
梅克爾的這個感悟也得到了科研成果的驗證。哈佛大學的一個醫學研究小組曾對268人做了長達72年的追蹤研究,其結果是,人際關系是人類健康最重要的因素。近年的科研成果也證明,在穩定的人際網絡中,人類更健康幸福,作為個體,人最好加入一個社團;應與親友等對自己最重要的人産生聯結。
梅克爾在山間療養所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治療的詳細經過構成了其新著《寫給我的生活的信》的重要内容。雖然,與許多長篇巨制相比,本書略顯單薄,但它曾居德國新書排行榜達24周之久,究其因可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本書的主題是如何應對職業枯竭症,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這是一個日益受到重視的社會問題。職業枯竭症不同于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常因失落與挫敗而心情沮喪,而職業枯竭症患者是因工作緊張忙碌而身心崩潰的事業有成者,這些成功人士因周遭環境的過多索求而生理和心理健康受損,如同宿主被水蛭吸幹了血。在當今西方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借助化學藥物以确保自己的工作效率。據2009年的《健康報告》,有80萬德國人經常服用藥物以提高工作效率,約200萬人曾經服用興奮劑和鎮靜劑等藥物,以應付工作壓力。人們愈益強烈地認識到,工作強度超越人體極限不僅會造成勞動者個體的身心崩潰,而且是社會平穩發展的隐患。本書提醒人們關注職場中的“過勞”和“工作倦怠”現象,并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對現代社會工作與生活失衡問題的探讨。
其次,本書為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了一個非常詳細的職業枯竭症的病例。一般而言,人們常會将自己的失意、不良健康狀況視為隐私,對自己的痛楚經曆往往深藏若虛,不願公開示人。梅克爾則坦率地将自己這段艱難的經曆與世人分享,真實地展現了自己身心交瘁的凄楚境況,并詳細地記叙了自己治療的過程,這有利于及時警醒潛在的“工作倦怠者”,也為陷入倦怠境況的人們提供了擺脫困局的經驗。她還結合自己及其他職業枯竭症患者的情況,對家庭、友誼和職業發展,從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角度進行了認真思考,厘清了工作與生活的關系,令人信服地論證了生活之于工作的重要性,同時也提醒人們重新檢視工作與生活的關系。
本書不是生動有趣的小說,也不是嚴謹規範的學術論著,而是一卷坦誠真摯的自傳體散文。文風簡潔平易,清晰細膩。她對自己凄楚無助、高傲又孤寒的内心的描述深印人心,讀者也不會漠視她發自肺腑的對生活深切的呼喚:“回到我身邊,請接受我,我也将接受你,因為我是多麼想念你。給你自己時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我也希望給自己時間,至少是第一次認真嘗試。我非常遺憾在我至今所做的一切中缺少了你。”
徐璐撰稿
《寫給我的生活的信》 中信出版社 2013年3月第1版
作者簡介
米麗娅姆·梅克爾(德國),瑞士聖加倫大學媒體與溝通管理研究所教授。另著有《無法達到之幸福:遠離溝通陷阱》和《NEXT:回憶一個沒有我們的未來》。
本書目錄
向着我的一扇窗
騰出内在的空間
感官之惑
生活失去界限
山間夜未眠
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
飲食節制
要寫多少文章才會受喜愛
他人的生活
心中的島嶼
我們必須能夠看見
“容易保養”的人
一個人的“操作系統”與真實的生活
内在的領悟
誰是我的朋友
紋(文)理
親愛的生活